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思圻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學童線對稱之起始概念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Initial Symmetry Conceptions of Fifth Graders
指導教授姓名:楊瑞智 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線對稱起始概念
英文關鍵字:initial conception of symmet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透過未學習線對稱圖形概念的五年級學童,解決各類線對稱問題的表現,以了解這些學童的線對稱起始概念。研究對象來自研究者任職的臺北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共60位,及訪談其中高、低分組各3人。研究方法包含量的統計和質的訪談原案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視覺認知方面
(一) 學童在視覺判斷線對稱圖形時,會受到對稱軸傾斜角度的影響。
(二) 學童在視覺判斷線對稱圖形時,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摺紙經驗,有助於日後學童在線對稱單元的學習。
(三) 學童在視覺判斷線對稱圖形的順序是依據面積的大小、對稱邊的長短、對稱角的大小。
(四) 了解全等概念有助於學童判斷線對稱圖形,但學童也容易誤解為全等圖形就是線對稱圖形,因此,平行四邊形容易被誤認為線對稱圖形。
二、 構圖認知方面
(一) 學童在畫線對稱圖形時,會以直尺作為協助畫邊線的工具,但角度部分通常只以視覺來判斷。
(二) 學童在畫線對稱圖形時,容易直接延長線段穿越對稱軸,而沒有考慮到角度。
(三) 學童在畫線對稱圖形時,無法有效利用格子點背景,也不知如何利用鏡子作為輔助畫圖的工具。
(四) 在處理開放性的問題時,高分組的學童可以有規律的按順序找答案,低分組的學童則沒有規律。
三、 推理認知方面
(一) 高分組的學童可以從題目給的線索進行推論;低分組的學童會透過視覺觀察及工具輔助,來解釋線對稱圖形的特性。
(二) 在推論的過程中,高、低分組的學生均能利用曾學過的幾何概念,但高分組學生容易陷入循環論證的陷阱;低分組學生則容易將概念混淆後,自行創造出錯誤的觀念。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改進教學、教材設計之相關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界定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線對稱的數學意義 5
第二節 線對稱概念的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幾何概念的相關理論 9
第四節 線對稱課程分析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1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27
第一節 線對稱圖形的視覺認知表現 27
第二節 線對稱圖形的構圖認知表現 35
第三節 線對稱圖形的推理認知表現 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65
附錄一、國小五年級學童線對稱起始概念試題說明 68
附錄二、紙筆測驗工具(A) 76
附錄三、紙筆測驗工具(B) 83
附錄四、訪談工具 90
附錄五、紙筆測驗分析 104
附錄六、訪談原案 112
一、中文部分
小牛頓雜誌社(1991)。小牛頓數學百科3。臺北:牛頓。
小牛頓雜誌社(1991)。小牛頓數學百科6。臺北:牛頓。
王溢然、王明秋(2001)。對稱。新竹:凡異出版社。
左台益、王惠中(2000)。青少年的對稱概念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9-2511-S-003-111),未出版。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 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46(1,2),1-20。
幼獅數學大辭典編輯小組(1983)。幼獅數學大辭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編輯部(1990)。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光復書局。
朱莉文(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平面圖形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碩士班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和順(2007)。操作動態視覺學習情境之線對稱圖形單元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宣鋒(2008)。國小五年級空間能力優異學生解空間視覺問題的解題歷程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翠玲(2009)。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鏡射對稱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政道(2001)。對稱與不對稱。臺北:牛頓。
林宜臻(2000)。增進國小點對稱圖形理解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周筱亭、黃敏晃(主編)(2006)。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幾何。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姚孟嘉(1989)。什麼是對稱?。臺北:漢聲出版社。
段學復(2003)。對稱。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
施政宏(2006)。依據Bloom認知教育目標修訂分類表之課程設計:以國小五年級線對稱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文先、陳碧真(主編)(1987)。簡明數學百科全書。臺北:九章出版社。
陳天宏(2003)。國中生線對稱概念學習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天宏、左台益(2003)。線對稱概念發展之問卷設計。中等教育,54,24-43。
陳宜良、單維彰、洪萬生、袁媛(2005)。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2008年11月5日,取自: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Teach/mathedu/
陳莉萍(2002)。一位國小五年級兒童的平面線對稱前置概念-實際與GSP情境中的意義。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海潮(2006)。說數。臺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楊宗穎(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透過網路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線對稱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楊瑞智(2009)。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十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溫亦剛(1988)。中學數學基礎百科全書。臺北:九鼎出版社。
葉崇真(1995)。簡明數學辭典。新竹:凡異出版社。
奧斯朋出版編輯群(2006)。圖解數學辭典。臺北:天下遠見。
劉好(1998)。平面圖形教材的處理。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194-213頁)。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湘川、劉好(1992)。我國國小學童對稱概念的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1-0111-S142-001-N),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Duval, R. (1995). Geometrical pictures: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s.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42-157). Berlin:Springer.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a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In C. Mammana & V.Villani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 (pp.37-52).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ibler, R. J.(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Kuchemann, D. (1981). Reflections and rotations. In K. M. Hart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11-16, (pp.137-157). London: John Murray.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7.2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07.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