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若瑋
研究生英文姓名:Li Jowei Wei
中文論文名稱:父母教養態度與獨生幼兒遊戲行為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魏惠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獨生幼兒父母教養態度遊戲行為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遊戲行為與父母教養態度的差異情形,最後分析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父母教養態度與遊戲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幼兒遊戲行為」量表及「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共60份,其中「幼兒遊戲行為」有效量表為56份、「父母教養態度」量表為56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方面,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
與遊戲行為有顯著差異。獨生男童比較有「反社會行為」。
二、在社經地位方面,不同父母社經地位的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
大班獨生幼兒之遊戲行為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的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與父母教養態
度有顯著差異。父母對獨生男童比較有「保護」、「物質獎勵」、
「精神獎勵」的教養態度。
四、在社經地位方面,不同父母社經地位的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
大班獨生幼兒有顯著差異。低社經的父母比較會以「保護」、「命
令」的態度來教養獨生幼兒。
五、臺北市北投區公立幼稚園大班獨生幼兒的父母教養態度與遊戲行為無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學校教育人員獨生幼兒父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ay behavior and children rearing in Only Child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from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We also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 rearing of their parents and play behavior in Only Child.
This study mainly adopted survey method. Sixty questionnaires were mailed and 56 were returned. Total 56 “Child Play Behavior Scale” were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 Questionnaire” were valid for analysis. We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for statistic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bellows:

1. The genders of Only Child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ir play behavior and the boy’s have more Antisocial Behavior.

2.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and play behavior in Only Child.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of Only Child and children rearing of their parents. The patients have more “Protective”, “Symbolic-Love Reward” and “Direct-Object Reward” children rearing in the boy.

4.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rearing in Only Child research significant statistics. The children rearing of the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are more “Protective” and “Demanding”.

5. Play behavior of Only Child has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with children rearing of their parents.

Finally, our study could give some recommends for the educators in schools, the parents having Only Child and associated researcher in the future.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獨生幼兒之探討 …………………………………………11
第二節 父母教養態度之探討 ……………………………………19
第三節 幼兒遊戲行為之探討 ……………………………………24
第四節 獨生幼兒遊戲行為之探討…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不同背景變項的獨生幼兒與遊戲行為之差異情形………57
第二節不同背景變項的獨生幼兒與父母教養態度之差異情形…63
第三節不同父母教養態度之獨生幼兒與遊戲行為的相關情形…7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5
西文部分 …………………………………………………………..90
附錄
附錄一 幼兒遊戲行為問卷…………………………..………..…95
附錄二 父母教養態度問卷…………………………..………..…97
附錄三 父母社經地位計算方式範例 …………………………103
壹、中文部分
王敏旭、劉筱燕、郭靜晃(1993)。學齡前幼兒遊戲互動、自我相關能力與其社會能力相關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29-39。
王鍾和(2001)。獨生子女的教養。學生輔導雙月刊 ,74,82-87。
王先棠(2004)。臺灣城市成年獨生子女:親子互動、人際關係、婚育觀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江麗莉(1999)。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2011年7月11日)。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取自:www.cepd.gov.tw/dn.aspx?uid=8966
李韋姍(2005)。成年前期獨生子女的自我信念、人際信念與家庭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瑞巧(2006)。比較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化結果之差異(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吳錦勳、尤惠玲(2007)。排行教養學。商業周刊,1045,147-150。
杜利雅(2009)。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親子互動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罪行為困擾之關係。臺南師專學報,14,121-160。
林芳菁(1992)。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影響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聖曦與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
林孟螢(2009)。學齡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能力之比較(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周靜怡(2006)。家庭教育投資對雙親家庭獨生與非獨生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洪信安(2001)。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愛詔(2008)。玩具性質對促進身心障礙幼兒遊戲行為之影響-以兩位在融合班級個案分析(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袁儷綺(2001)。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家庭教育法(2010年7月12日)。取自: http://www.hshs.tyc.edu.tw/data/body94829.html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靜晃(譯)(1994)。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 E. Johnson; J. F. Christie & T.D. Yawkey)。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二版)。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平(1993)。遊戲訓練對幼兒社會戲劇遊戲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皎伶 (1995)。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性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春蓉(譯)(1997)。生得少、養得好:獨生子女教養良策(原作者:加藤一夫)。臺北市:新苗文化。
陳如葳(2001)。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富美 (2002)。母親的權威教養、民主教養與放縱教養的交互作用與幼兒社會行為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32,75-93。
陳若琳 (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5,51-78。
陳麗秋(2003)。幼兒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大學,臺北市。
陳盈方(2007)。靜宜大學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對於職能影響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
張春興(主編)(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怡貞(1997)。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張翠娥、吳文鶯(1997)。嬰幼兒遊戲&教具。臺北市:心理。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舒雅(2007)。桃園區高中生獨生子女的親子三角關係、同儕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許淑芬(2007)。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市獨生幼兒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 (1995) 。幼稚園的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曾家炎(200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玟蒨(2006)。國小獨生學童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鄒啟蓉(2000)。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淑華(2008)。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葉乃鳳(2009)。獨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孩子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騏嘉(2007)。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筱葳(2006)。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分離-個體化與生活型態、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詩怡(2007)。幼兒遊戲中領導行為之研究-室內和戶外遊戲情境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廖鳳瑞與李易霖(譯)(1998)。兒童行為觀察-課室經營之鑰(原作者:Ann E.Boehm,Richard A.Weinberg)。臺北市:光佑。
趙佩瑛(2008)。遊戲中評量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行動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局(2010年4月28日)。臺北市公私立幼稚園一覽表。取自: http://www.edunet.tp.edu.tw/public/public.asp?SEL=54
劉秀娟(1994)。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院,花蓮市。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佳琪(2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雙親教養態度、學業失敗容忍力、人際問題解決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歐鎮寬(2003)。臺北市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服務學習的參與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惠貞(1984)。學前兒童獨立性、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鳳嬌(1997)。親子溝通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臺東師院學報,8,133-176。
薛美珍(譯) (1996)。如何教養獨生子(原作者:Newman,S.)。臺北:遠流。
謝雅棻(2008)。高中職獨生子女學生知覺父母支持、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與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淑真(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2,209-277。
羅怡華(2006)。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享行為與同儕互動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建文(譯)(2006)。發展心理學(原作者:Shaffer,D.R.)。臺北:學富。

貳、西文部分

Anthony,L.G.,Anthony,B.J.,Glanville,D.N.,Naiman,D.Q.,Waanders,C.,&Shaffer,S.(2005).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ing stress,parenting behavior and preschools’ 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Infant&Child Development,14(2),133-154.
Baumrind,D.(1991).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1),56-95.
Bird, V. (2003).Assessing the evidence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Literacy Today , 36, 20-21.
Carson,J.L.,&Parke,R.D(1996).Reciprocal negative affe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e.Child Development,67,2217-2226.
Cassidy,J.&Parke,R.D.(1992).Family-peer connections: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63,603-618.
Coie, J.D., Dodge,K.A.,& Kupersmidt,J.B.(1990).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R.Asher & J.D.Coie(Eds.),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pp.17-5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plan,R.J.,& Rubin, K. H.,(1998).Exploring and Assessing Nonsocial Play in the Preschoo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reschool Play Behavior Scale.Social Development,7(1),73-91.
Damast, A. M., Tamis-LeMonda, C. S., Bornstein, M. H.(1996).Mother-child play:Sequential interaction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beliefs and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 67(4),1752-1766.
Eisenberg, N., Valiente, C., Morris, A. S., Fabes, R. A., Cumberland, A., Reiser, M., Gershoff, E. T., Shepard, S. A., & Losoya, S. (2003).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parental emotional expressivity, children’s regulation, and quality of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1), 3-19.
Eischens, A. D. (2010, January,10).The dilemma of the only chi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rsonalityresearch.org/papers/eischens2.html
Fantuzzo,J.,Sutton-Smith,B.,Coolahan,K.,Manz,P.,Canning,S.,&Debnam,D.(1995).Assessment of preschool play interaction:Behaviors in young low-income children:Penn Interactive Peer Play Scale.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0(4),105-120.
Fantuzzo,J.,Coolahan,K.,Mendez,J.,McDermontt,P.,&Sutton-Smith,B.(1998).Contexually-relevant validation of peer play constructs with African American Head Start children:Penn Interactive Peer Play Scale.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3(3),411-431.
Hartup,W.W.(1974).Aggression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American Psychologist,29,336-341.
Hollingshead,A.B.(1975).Four factor index of social status.Unpublished manuscript,Yale University,NewHaven,CT.
Hoffman, L. W. (1977). Changes in family roles ,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32 , 644-6.
Howes(1980).Peer play scale as an index of complexity of peer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6(4) ,371-372.
Jiao, S.,Ji,G.,& Jing,Q.(1986). Comparative Study of Behavioral Qualities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7(2),357-361.
Jiao, S.,Ji, G.,& Jing, Q.(1996).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Only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iblings. Child Development, 67(2), 387-395.
Kohn.M.l.,&Schooler,C.(1969).Class,occupation,and oriten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4(5),659-678.
Ladd(1983).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s.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3),283-307.
Maccoby,E.E.,&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ent of the family:Prent-child interaction. In.P.H.Mussen(Ed.),Handbook Of Psycology,4,70-101.
Maida,R.,& Jeanette, C.(1997).Spoiled or Spectacular?A Look at the Only Chil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15 981)
Martin, D. H. (1985).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In S. M. Hanson & F. W.
Bozett(Eds). Dimensions of fatherhood(pp.170-195) .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Shane,E.K.,Hastings,D.P.(2004).Culturally Sensitive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practices in first peoples communities.First Nations Research Site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hild Welfare,1,33-48.
Parten(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7(3), 243-269.Portney,L.G.,&Watkins,M.P.(2000).Foundations of clinical research:Applications to practice(2nd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Health.
Rubin,K.H.,Maioni,T.L.,& Hornung,M.(1976). Free Play Behaviors in Middle- and Lower-Class Preschoolers: Parten and Piaget Revisited.Child Development, 47(2),414-419.
Rubin(1982). Nonsocial Play in Preschoolers: Necessarily Evil? Child Development,53(3),651-657.
Riggio,R.E.(1986).Assessment if basic social skil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649-660.
SchneiderL,J.,& Reuterfors,D.L.(1981).The impact of birth and sex on social interest.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37(1),102-106.
Wan, C., Fan, C., Lin, G., & Jing, Q.(1994). Comparis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only and sibling 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5(4),377-388.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及謝詞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