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軒堯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 Hsuan-Yao
中文論文名稱:意象‧眷村
英文論文名稱:Images of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
指導教授姓名:林雪卿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眷村橡膠版畫意象合成
英文關鍵字: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linocutimage synthesi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臺灣的眷村結合了中國各省分的人們、語言、風俗和飲食等獨特文化。隨著眷村的老人凋零,這珍貴的文化也漸漸消失了。保存眷村文化猶如一種使命,刻不容緩。

作者是新竹市空軍眷村第七村的第三代居民。本創作研究是一項透過筆者的童年回憶,將眷村的意象合成,轉化為橡膠版畫創作的研究。本論述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 緒論。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以及範圍,並且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本創作研究以眷村的記憶為基石,並以眷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作為延伸的起點。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本章節利用心理學的美學、完形心理學的美學、德國表現主義木刻、魏斯水彩畫與圖像解釋學,並抽取其中影響作者創作的元素研究。
第三章 創作研究實踐。本章節探討在學理影響下,與作品有密切關係的創作理念、內容、形式與技法。
第四章 作品詮釋。分析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觀點、形式、技法與作者的心靈層面有何關係。
第五章 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發展。在未來的創作方向中,以本次創作研究的體悟作為未來創作的藍圖。

透過本創作研究的創作實踐和作品論述,不只呈現作者對眷村的獨特記憶和懷念,其主要目的也是尋找一種方式,將家族的經驗轉化成具有永恆意義的藝術作品。希望這項研究能提供相關領域一些參考。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in Taiwan has its own unique culture, because it combines different people, languages, customs, food and drink from various provinces of China. With death of the elderly, the precious culture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demands immediate attention.

The author is the third inhabitant generation of the Seventh Air Force Dependents Village in Hsinchu Cit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vert village image synthesis into linocuts via the memories of author’s childhood. This thesis comes in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covers study motivation, purpose, ranges, and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memorie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as the foundation, the creation study use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village’s dependents as its extension point.

Chapter 2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learning.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Psychology Aesthetics, Gestalt Psychology Aesthetics, the woodcuts of German Expressionism, the water color drawings of Andrew Wyeth and Iconology, in which the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e author’s creations are elicited for thorough investigation.

Chapter 3 is the creatio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reation philosophy, contents, forms and techniques, 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learning.

Chapter 4 is analysis of creation work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creation viewpoint, forms, techniques, and the author’s soul feeling towards the series of works.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creation insp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future creation. For the perspectives of future creation, today’s enlightment of study are used as blueprint for future creation.

Through the author’s creation practice and discourse, everything contains the unique memory and nostalgia of villag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find a way to convert the experiences of author’s family into eternal significance artworks. Hope this research could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lated field.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委員考試審定書…………………………………………….……………..v
致謝……………………………………………………………………………vii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ix
目次………………………………….....…...…...……………...…….……...….x
表次……………………………….…………...……...…..…………….…......xii
圖次…………………………………………..…………..….……….….……xiii

1. 緒論
1.1. 創作研究動機……………………………..….……..…………………1
1.2. 創作研究目的…...……………...…………………………..………….3
1.3. 創作研究範圍………….……………………......……………..………3
1.4. 創作研究方法………………………..…………………………..…….6
1.4.1. 觀察法…………………………….......…...................................7
1.4.2. 文獻探討法………………………..………………………..…13
1.4.2. 創作實踐法………………………….……...............................14
1.5. 名詞釋義………………………………………………………..…….15
1.6. 創作研究論述架構圖………………….……..….…………….……..18


2. 創作學理基礎
2.1. 立普斯的審美移情說………………….……..….…………….……..19
2.2. 榮格的美學思想………………………………....…………….……..21
2.3. 「圖與地」造形思維………………………………….….………….22
2.4. 德國表現主義木刻…...….……………………………………..…….24
2.4.1. 諾爾德……………………………….………………………...25
2.4.2. 馬爾克……………………...…………………………….……26
2.5. 魏斯的懷鄉寫實水彩畫.……..……..……………….……..…….…..27
2.6. 圖像解釋學…………………..……………………………..…….…..29

3. 創作研究實踐
3.1. 創作理念………………..…………….………………………………33
3.1.1. 眷村意象的探究………………..………….…………………33
3.1.2. 自我文化的覺醒………………………….……………….….33
3.1.3. 表現形式的組構…………….………………………………..34
3.2. 創作內容…….………….……………...………………………….….34
3.3. 創作形式…….………………………………………………………..39
3.3.1. 木刻線條…………………….…………………………….…39
3.3.2. 黑白分布…..……………………....…………………………41
3.3.3. 空間表現法…………………...……….……………………..42
3.3.4. 意象合成………..…………..……………………………..…43
3.4. 創作媒材與技法………………………….……………………….….44
3.4.1. 三角刀造形特色……………………………...……………...45
3.4.2. 圓口刀造形特色………………...…………………………...49
3.4.3. 平口刀造形特色…………………………...………………...52

4. 作品詮釋
4.1.〔民國方舟〕……………………………………………….…………....54
4.2. 〔漂泊〕..............…………...……………..………………..…….….....56
4.3. 〔春望〕………………………………………………..……....….…....58
4.4. 〔九重葛的孩子〕…………………………………..……..…………..60
4.5. 〔一婦當關〕……………………………………………………….…..62
4.6. 〔巴別塔之犬〕…………………………………………………….….64
4.7. 〔上學的路上〕………………………………………….…….....…..66
4.8. 〔出人頭地〕…………………………………………………..….......68
4.9. 〔人生的抉擇〕…………………………………….…….………..….70
4.10. 〔士官長的使命〕……………………………………………….….72
4.11. 〔落地生根〕…………..……………………………………….….…74
4.12. 〔撫慰心靈的驛站〕…………………………………….……….….76
4.13. 〔身分認同〕………………………………………………….…...…78
4.14. 〔守望相助〕……………………………………………….….….…..80
4.15. 〔「美援」的美麗與哀愁〕...............................................................82
4.16. 〔聲息相通〕……………………………….……………..…….......84
4.17. 〔眷戀童玩〕………………………………………………………..86
4.18. 〔人間故宮〕…………………………………….……………….…88
4.19. 〔忠愛〕…………………………………………………….…….…..90
4.20. 〔一片天〕……………………………………………………………92

5. 結論
5.1. 創作實踐檢核與心得………………………………..……...……......94
5.2. 未來發展…………………………..………………………………….95

引用文獻………………………………………...………………………..……96
中文部份:
丁瑋(1996)。〈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月刊》,期41,70-75。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ISBN:0457-6276。
王秀雄(1990)。〈美術創作之結構與大學美術科系的教育〉。《美術與教育》。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200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The psychology of art》,再版。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ISBN:957-00-0331-6。
王柯平 譯(2004)。《藝術的真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5206-1/ J.88。
史鳳華(2007)。《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ISBN:7-5607-3240-2。
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下卷。臺北縣:漢京文化。
朱哲良 譯(2002)。《版畫技法百科全書》。臺北縣:視傳文化。ISBN:957-30140-5-X。
朱清煌。《草堂花譜》。臺北市:作者自印。
何政廣 編(1996)。《魏斯=Andrew Wyeth》。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30-46-7。
吳欣潔 譯(1997)。《透視》。臺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643-1。
吳莉君 譯(2006)。《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ISBN:986-7252-79-9。
李長俊(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再版。臺北市:雄獅圖書。
李渝 譯(2003)。《中國繪畫史》,版5。臺北市:雄獅圖書。ISBN:957-9420-38-6。
李醒晨(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ISBN:957-531-529-4。
林松(2004)。《眷念—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文物專輯》。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文化局。ISBN:957-01-9607-6。
林雪卿(1999)。《心境:林雪卿版畫創作集》。臺北市:中華色研。
林樹 等(1997)。《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ISBN:957-00-9816-3。
施麗雯(2004)。《從家的多重意義分析紅棉新村第一代居民的生命歷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凌嵩郎(1996)。《藝術概論》。臺北市:作者自印。
徐進業(1997)。《芥子園畫譜全集》。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
馬以工(1995)。《老虎吃蝴蝶:從省籍情結到怨親平等》。臺北縣:商周文化。ISBN:957-9993-31-7。
張奠宇(2000)。《西方版畫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ISBN:7-81019-757-6/ J.699。
梁國元(1990)。《構圖的技法》,再版。臺北市:唐代文化。
許淑貞(2007)。《「花語」的生命躍動》,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茜(2004/1/12)。〈啊!外省人〉。《商業周刊》,期842,20-22。臺北市:商周文化。
陸谷孫、黃勇明(1997)。《透視》。臺北市:三民書局。ISBN:957-14-2611-3。
郭冠麟 主編(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ISBN:9860042349。
陳秋瑾(2010)。《尋找臺灣圖像:老照片的故事》。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ISBN:978-986-02-3058-1。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ISBN:978-986-83313-2-7。
黑崎 彰、張珂、杜松儒(2004)。《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ISBN:7-102-03057-6。
楊國斌(1990)。《沒落的行業—木刻專集》。臺北縣:新形象出版。
楊韶剛(2002)。《神祕的榮格》。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ISBN:7-207-04366-X/ B.143。
劉文潭(2004)。《現代美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0727-6。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3098X。
蔣勳(2003)。《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版4。臺北市:雄獅圖書。ISBN:957-9420-04-1。
賴慧霞(2009)。《童話故事—童顏童年記憶圖像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謝鴻文、翁哲仁(2006)。《黑瓦上的魔法》。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ISBN:978-986-00-8066-7。
蘇芳儀 主編(2007)。《童心玩趣:福爾摩沙玩具特展》。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ISBN:978-986-01-0024-2。

網路資源:
Göran Hermerén。 http://www.hermeren.nu/section.asp?sid=2385。(2011/4/30瀏覽)。
M35 2½ ton cargo truck (2009)。http://en.wikipedia.org/wiki/M35_2-1/2_ton_cargo_truck。(2011/3/31瀏覽)。
大同公司(2010)。http://tcpc.tatung.com/product_detail.php?gid=3&lid=149&sn=629。(2011/4/30瀏覽)。
大紀元文化網(2010)。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17/n2790207.htm。(2011/4/21瀏覽)。
中央氣象局(2000)。http://photino.cwb.gov.tw/tyweb/tyfnweb/htm/1961pamela.htm。(2011/1/3瀏覽)。
文建會地方文化館(2009)。http://superspace.cca.gov.tw/public/Attachment/97519315377.jpg。(2011/5/3瀏覽)。
朱小明 編譯(2007/1/13)。〈講雙語 延緩老年痴呆〉。《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life/printpage.jsp?f_ART_ID=56560。(2011/4/7瀏覽)。
呂燕卿(2005)。http://www.isst.edu.tw/s2/lecture/3/2.ppt。(2011/5/6瀏覽)。
汪淑芬(2009/7/16)。〈復興航空招考空服員 加考大陸鄉音辨識〉。《北美新浪網》。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cna/20090715/1944478214.html。(2011/4/28瀏覽)。
侯力元a(2006/5/2)。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rieslu20060502193451。(2011/5/8瀏覽)。
侯力元b(2006/5/3)。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rieslu20060503182931。(2011/5/8瀏覽)。
飛機與直昇機(2009)。http://idealife.pixnet.net/blog/post/31340510。(2011/3/31瀏覽)。
馬遠(約1190-1255)。〔水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mayuan/mayuan-04.htm。(2011/5/4瀏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events/96events/adventure/index.html。(2010/11/5瀏覽)。
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數位文庫(2008)http://dat.nict.gov.tw/cgi-bin/eb/browse.cgi?ccd=oHQ9cE&o=v0-7。(2011/2/20瀏覽)。
教育部成語典(2003)。http://dict.moe.gov.tw/chengyu/mandarin/fulu/dict/cyd/7/cyd07199.htm#。
教育部電子學科中心電子報(2009)。http://gis.tcgs.tc.edu.tw/news/200906/。(2011/3/31瀏覽)。
游國慶。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2.htm?docno=330&catno=19&pageno=3。(2010/11/5瀏覽)。
榮民文化網(2005)。http://lov.vac.gov.tw/Objects/Print.aspx?Para=48。(2011/5/3瀏覽)。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教學資源網(2010)。http://2010taipeiexpo.tp.edu.tw/FlowerOfTheDayDetail.aspx?FlowerId=FLO20100513023144QEO。(2011/5/7瀏覽)。
臺東洪記植物檔案(2011)。http://www.mrflora.com/bt_jiuchongge_kualalumpurbeauty_s.htm。(2010/11/7瀏覽)。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引用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6.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6.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