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謝惠婷
研究生英文姓名:Hsieh, Hui-Ting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行為和經驗感知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Behaviors & Cognitive Experiences of Computer Games of the Fifth & Sixth Grade Learner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蔡俊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電腦遊戲經驗感知電腦遊戲行為國小高年級學童計畫行為理論
英文關鍵字:Perceptions of computer game ExperienceBehaviors of Computer Game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
  • 收藏收藏:0
近幾十年來,臺灣的科技產業發展迅速,電腦遊戲產業亦蓬勃發展,電腦遊戲成為學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家長和老師對此趨勢給予高度的關注。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對於其電腦遊戲行為之影響,以協助家庭和學校輔導學生正常使用電腦遊戲。
本研究旨在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對於其電腦遊戲行為之影響,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腦遊戲行為的差異情形。
(二)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電腦遊戲行為--「行為意圖」之影響。
(三)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知覺行為控制」對於電腦遊戲行為--「實際行為」之影響。
(四) 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行為意圖」對於「實際行為」之影響。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利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抽樣4所學校共250位學生,調查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發現,歸納本研究結論為:
(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腦遊戲行為意圖,男生的行為意圖強度高於女生。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實際行為之平日遊戲時數,五年級在「30分以下」選項上,顯著高於六年級;六年級在「4小時以上」選項上,顯著高於五年級。
(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實際行為之週末遊戲時數,五年級在「31分至1小時」選項上,顯著高於六年級;在「1小時1分至2小時」選項上,女生顯著高於男生,六年級顯著高於五年級;在「4小時以上」選項上,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六年級顯著高於五年級。


(四)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實際行為之電腦遊戲相關花費金額,女生在「0元」選項上,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301-600元」選項上,顯著高於女生。
(五) 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實際行為之閱讀遊戲相關資訊次數。女生在「0次」選項上,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六次以上」選項上,顯著高於女生。
(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腦遊戲經驗感知--「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其電腦遊戲行為--「行為意圖」具有預測力。
(七)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腦遊戲經驗感知--「知覺行為控制」,對於其電腦遊戲行為--「實際行為」具有預測力。
(八)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腦遊戲「行為意圖」,對於其參與電腦遊戲「實際行為」具有預測力。
Behaviors & Cognitive Experiences of Computer Games of the Fifth & Sixth Grade Learners in Taipei City

Advisor: Tsai, Chun-Ming
Student: Hsieh, Hui-Ti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of Taiwan in the l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a corresponding growth in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Recently,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computer games has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these ga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children’s lives. Many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is tendenc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n students’ liv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erceptions of computer games on some behaviors of students in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 Taipei City.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up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wo hundred and fifty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from four differen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s the survey population, and gathered samples by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n applied T-test, Chi-square test, and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Regarding the intensity of behavior intention with respect to computer games, male students' behavior intention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female students.



2. About the time they spend on playing computer games from Monday to Friday, in “less than 30 minute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whereas, in “more than four hour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3. About the time they spend on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n weekend, in “31 minutes to one hour”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one hour to two hour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more than four hour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the number of the 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students.

4. When asked about the money they spend on computer game products, in “0 NT dollar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301 to 600 NT dollar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students.

5. When asked about the frequency of reading information about computer games, in “zero time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more than six times” option, the number of the mal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emale student.

6. The “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s toward the Behavior”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positively affected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7. Th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positively affected their “Actual Behavior”.

8.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positively affected their “Actual Behavio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計畫行為理論 7
第二節 電腦遊戲 12
第三節 電腦遊戲經驗感知 26
第四節 電腦遊戲行為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與電腦遊戲行為之現況分析 51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行為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56
第三節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經驗感知對電腦遊戲行為之影響分析與討論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結論 85
第三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8
中文部分 88
英文部分 93
附錄一:預試問卷專家諮詢名單 95
附錄二 96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行為和經驗感知問卷(建立專家效度用) 96
附錄三 107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行為和經驗感知之相關研究 107
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92。
王宜寧(2005)。國小學童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資訊素養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王建翔(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桃園是高年級學童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知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刑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池青玫(2006)。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建興(2007)。臺北市消費者自備購物袋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招名(2008)。電腦遊戲練習對3至6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能力、選擇反應能力與簡單反應能力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恩東(1998),國內外網路遊戲型態與相關服務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37,41-55。
李鴻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沈吉育(1997)。全球資訊網上的多人情境學習遊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榮(1998)。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中的神話原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林東清(2002)。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臺北:智勝文化。
邱宣閔(2007)。延伸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線上遊戲玩家參與線上遊戲行為意圖。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金榮泰(2001)。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攻擊行為、攻擊信念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胡志偉、鍾宜玲、陳德懷(1994)。電腦遊戲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影響:一個學習二進位數字之運算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36(2),137-147。
胡春嬌(2003)。從心流理論探討國小學童電腦遊戲經驗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胡富雄(2002)。我國電腦遊戲產業發展策略與資訊休閒管理輔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家敏(2005)。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使用行為與電腦態度、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徐尚文(2006)。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經驗、態度與生活適應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張玉佩(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遊戲者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研究,98,1-45。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1日,網址:http://www.jour.nccu.edu.tw/mcr/latestvolume.html
張鈞垣(2005)。影響組織內工作者採用即時通訊軟體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慧順(2001)。連線遊戲知多少?連線遊戲種類基本介紹。網路生活,26,18-20。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 -- 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莊元妤(200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觀念、人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昕周(1997)。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 學習環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靜晃譯(1995)。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陳怡安(2002)。線上遊戲之新天堂樂園。資訊社會研究,3,183-213。
陳怡婷(2004)。國小資優學生學習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采瑜(2008)。父母對兒童遊戲行為影響因素知覺之研究-以東勢聚落空間為例。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美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天佑(1990)。電腦遊戲與教育。國教天地,140,3-6。
黃宇暄(2006)。國中生線上遊戲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啟民(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運用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治清、羅淑美(2009)。青少年對線上遊戲行為意圖之研究。2009 資訊管理實務研討會,38。
楊敏杰(2006)。線上遊戲知消費者行為研究-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與沉迷行為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詠晴(2003)。馬克白的咒語洛在逃避自由的孩子身上?張老師月刊,311,54-56。
楊顓芙(2008)。計畫行為理論主要趨勢之研究-使用文獻共引分析方法。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董全本(2007)。國小學童的電腦遊戲行為對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上裕(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線上遊戲玩家使用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秀英(2009)。澎湖縣國小學童涉入網路遊戲與其同儕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銘津(2005)。如何導正學生使用電腦。研習資訊,22(1),73-77。
鄭凱育(2000)。電腦遊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二維空間概念發展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光庭(2004)。台灣線上遊戲消費者行為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賴阿福(1996)。電腦益智遊戲軟體之設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83-225。
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鍾蕙如(2008)。國中生對於網路遊戲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之探討 –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n, J.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11-39.
Alessi, M. S., & Trollip, R. S. (1991). Instrcutional games.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2nd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Atsalakis, M., & Sleap, M. (1996). Registraiton of children in a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8 (2),166-176.
Carl, P. A. (2003).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es in home video game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MI: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Edwards, S. (2005).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puter us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2), 192-21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orst, J. L., Wortham, S. C. & Reifel, S. (2001).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nson, A. (1997). Lifelong learning. In A. C. Tuijnman(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training. Oxford: Pergamon.
Juul, J. (2005). Half-real: Video games between real rules and fictional world. Cambridge: MIT Press.


Nguyet, N. M., Beland, F., & Otis, J. (1998). Is the intention to quit smoking influenced by oth heart-healthy lifestyle habits in 30-to 60-year-old men? Addictive Behavior, v23(1), 23-30.
Rie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 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2), 43-48.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th ed.). 695-774. New York: Wiley.
Scantlin, R. M.(1999). Interactive media: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 use, Unpublished doctroral dissertation, TX: TheUniversity of Texas.
Sutton-Smith, B. (2001). The ambiguity of play. Cambridge, MA.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0.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1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