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敬鏈
中文論文名稱: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陳顯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高中職學生評鑑教學學習滿意度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一、瞭解目前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三、探討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間之關係。
本研究以自編之「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問卷」來蒐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學生評鑑柔道教學量表;三、柔道課學習滿意度量表,計分方式採Likert’s scale五點計分量表。以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為研究之母群體,採全面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該校學生共1579人,全數發放共1579份問卷。剔除資料填答不全者,合計有效問卷為1432份,有效回收率為90.7﹪。資料處理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與皮爾遜積差相關,以α=.05為顯著水準。研究結果顯示:
(一)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大致良好,得分為中上水準。
(二)有無參與運動團隊、每週運動次數不同、每次運動時間不同、柔道學習時間不同等背景變項,在「評鑑柔道教學」上達差異情形;性別、年級等背景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有無參與運動團隊、每週運動次數不同、每次運動時間不同、柔道學習時間不同等背景變項,「柔道學習滿意度」上達差異情形;性別、年級等背景變項,則未達顯著差異。
(四)「評鑑柔道教學」與「柔道課學習滿意度」達顯著正相關。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
第七節 名詞解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警察教育之理論…………………………………… 7
第二節 教學評鑑之理論…………………………………… 9
第三節 教學評鑑之相關研究……………………………… 16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之理論………………………………… 27
第五節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0
第三節 研究進度…………………………………………… 4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2
第一節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分析…………………………… 52

第二節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分析 ………………………………………… 5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之差異比較

分析………………………………………………… 6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在柔道課學
習滿意度之差異比較分析………………………… 68
第五節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評鑑柔道教學與學習滿意度
之相關分析……………………………………………7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4
中文部分…………………………………………………… 84
日文部分…………………………………………………… 88
英文部分…………………………………………………… 89
附錄一預試問卷……………………………………………… 92
附錄二正式問卷……………………………………………… 95
中文部分
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臺北大學校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石偉源(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結構方程模式(SEM)因果徑路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任晟蓀(1981)。學生評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教與學,1(2),31-33。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江良規(1968)。體育原理新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市:學生書局。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卓旻怡(2000)。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宏室(1995)。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教育研討會,39-47。
林明佳(2004)。彰化縣公私立高中、職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國瑞(1999)。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 柯正出版社。
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林銘君(2008)。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評鑑體育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顯宜(2006)。臺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邱政禾(2008)。臺北市國小學童就讀體育班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又誠(2004)。中日體育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與大阪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臺北市。
施又誠、黃恆祥、羅玉枝、林國瑞(2006)。在職進修學生評鑑體育 課程之研究。2006年臺北體院運動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臺北體育學院。
洪哲義(2007)。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評鑑體育教學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紀玲玲(2009)。臺中縣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文聰(2003)。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唐學明(1996)。多管道教學評鑑方法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為例。復興崗學報,57,167-187。
孫念祖(2006)。高中職學生體育學習成效課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介(2003)。分析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宗昌、莊清泉(1995)。國立臺中商專學生喜歡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查。大專體育,22,32-38。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秋沐(2005)。金門縣國小學生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泰榮(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學生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德勝(1997)。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臺灣:花蓮。
張德勝(1998)。學習動機、課程難度、成績期待落差與課程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當前臺灣心理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灣:高雄。
張德勝(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 50-54。
教育部(2004)。95年度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討會手冊,95,8-16。
教育部(2007)。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準備好要運動了嗎?資料引自http://www.fitness.org.tw/TW/index.html
淡江大學(1983)。淡江大學教學評鑑之研究: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臺北: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
莊美鈴(1994)。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等教育,45 (3),9-18。
莊豐銘(2007)。臺東地區綜合高中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陳正如(2005)。我國軍事院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 以體育課興趣選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白玲(2003)。國民小學校長對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杰燕(2008)。國民小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陳東陽(1994)。我國警察教育計畫認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欣怡(2009)。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陳榮山(2001)。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傅騰輝(2005)。臺北縣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運,臺北市。
曾冠諦(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
曾憲揚(2001)。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問卷內容探討與實證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湯誌龍(2001)。中小學教師評鑑度之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實施經驗。比較教育,51,105-127。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3)。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從教育專業論教師評鑑。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29-246頁)。臺北:師大書苑。
黃孟樑(2001)。我國科技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6)。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德祥(2000)。推展教師評鑑與教育視導提昇教師專業品質。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葉重新(1987)。臺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期望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正中書局。
廖欣楣(1999)。花蓮師範學院教師與學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翟顥(1951)。中國警察教育之改選。警民報導,83。
劉文輝(2002)。高職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1997)。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09-423。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賴錦堂(2004)。臺北縣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
戴佑全(2000)。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美雲(2005)。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韓春屏(2000)。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8-22。
日文部分
中井隆司、高橋健夫、岡沢祥訓(1994):体育の学習成果に及ぼす教師行動の影響-特に,小学校における台上前転の实驗的授業を通して-。スポーツ教育学研究。14:1-15。
英文部份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 422-436.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and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Aleamoni, L. M.(1987). Student rating myths ver-sus research fact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 111-119.
Armstrong, S. R. (1988).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toward mandated teacher evalu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9104022)
Arreola, R. A. (1995).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faculty evaluation System . Bolton, MA: Anker Pub-lishing Commpany, Inc.
Beerens, D. R.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A. California: Crowin Press, Inc.
Braskamp, L. A., Caulley, D., & Costin, F. (1979). Student ratings and instructor self-rat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6, 295-306.
Braskamp, L. A., Ory, J. C., & Pieper, D. M. (1981). Student written comments: Dimension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65-70.
Butcher, J. N. (1982). From Ace to Zombie: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personality, In Spielberger, Advance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 (pp.202- 234). NJ: Lawra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arlotte, D., & McGreal, T. L.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N J: ETS.
Coryell, C. (2001). 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rating systems in Bible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Danielson, C. (2001). New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bruary, 12-15.

Domer, D. E. et al.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 600)
Doyle, K. O. (1975). 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 Co.
Drucker, Peter, F. (1998).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Goebel, B.L., & Cashen, V. M. (1979). Age, sex and attractiveness as factor in student rating of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4), 646-653.
Harris, B. (1986). Development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rzberg, F. (1957). Job Attitudes: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sychological Service of Pittsburgh.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Kibler, R. J.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ark, M. M., & Shotlland, R. L. (1985). Stakeholder-based evaluation and value judgments. Evaluation Review, 9, 605-626.
Marsh, H. W., (1987).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J. C.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p.143-233). New York: Agathon Press.
Martin, T. N., & Schermerhorn, (1988). Work & non-work inference on health: A research agenda using inability to leave variab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50-659.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370-390.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Keachie, W. J. (1979).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3, 210-240.
McMillan, J. H. (1997). Classroom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iller, M. T. (1971). Instructor's Attitude toward, and the Use of Student Rating of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 235-239.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1990).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 158-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Murray, H.G., Rushton, P., & Paunonen, S. (1990).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 250-261.
Perterson, K. D.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New York: Corwin Press.
Peterson, K.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e.
Peterson, K. D., & Stevens, D. (1988). Student reports for schoolteacher evaiu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Evaluation in Educational, 1, 259-267.
Sanders, Jr. Charles B. (1970). Upgrading The American Pol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Better Law Enforce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Schlenker, D. E., & McKinnon, N. C. (1994). Assessing faculty performance using the 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Atlantic Baptist College, New Brunswich, Canada.
Scriven, M. (1995). A unified theory approach to teacher evalu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111-129.
Sherman, V. Clayton (1978). From Losers to Winners, New York: AMACOM.
Stufflebeam, D. (1994).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and Teacher Evaluation (CREATE). The 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wanson, Charles R. (1983). Polic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Tenbrink, T. D. (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New York: McGraw-Hill.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Inc.
Wilson, Hugh Taylor (1994). Post - Secondary. Education of the Police Officer: a Study of Its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Citizens’Complaints.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