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賴湘庭
研究生英文姓名:Selina Hsiang-ting Lai
中文論文名稱:台灣月老圖像研究與月老信仰文化
英文論文名稱:Study in the Iconography of the Match-maker Deity and Its Cult in Taiwan
指導教授姓名:王德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月老月下老人圖像象徵色彩意涵文化和信仰
英文關鍵字:The Match-maker Deityiconographic symbolmeaning of colorculture and fait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月老為古代民間流傳下來專司締結男女婚姻之「媒神」,最早之月老傳說來自唐朝韋固〈訂婚店〉的記載。月老神像多為文人造型,白髮白髯,面容慈目和藹,一手持著姻緣簿,另一手持拿紅絲線,牽繫姻緣。

月老造型因雕刻者之構想和背景流派而有所不同。手持姻緣簿為月老不同於其他神像之最大特徵,雕刻師傅大多以古代書籍卷軸為姻緣簿的外觀,象徵月老無窮的智慧以及世代人間姻緣的記載。月老之造型、衣飾圖紋以及手持物皆有其象徵意涵。

從台灣廟宇的廣為供奉月老以及民眾的虔誠參拜,可獲知民間信仰所給予的精神寄託和現代社會思維。此種民俗文化配合當地鄉土風情和人文民情,可衍生出一系列結合社區鄉民的參與文化教育的慶典活動,藉以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承襲和提升,達到對傳統文化資產的保存及延續。
Abstract

The Match-maker Deity is first mentioned in the ancient novel The Engagement Tavern written by Wei Gu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matrimony deity is often portrayed as having white hair and beard, showing kindness and smiling. He holds the matrimony book in one hand and the red silk threads in the other, indicating that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is pre-destined and connected by invisible red thread.

The image of the Match-maker Deity va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ulptor’s background and training school. As the matrimony book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ttribute of this deity, most sculptors adopt the ancient scroll for this book, symbolizing the Match-maker Deity’s immense wisdom and the pre-destined matrimony. By and large, the plastic form, clothing and decoration, as well as attributes all contain symbolic meanings. .

The Match-maker Deity is worshiped extensively in Taiwan, which indicates a spiritual entrustment and reflects a kind of thinking in modern society. This kind of folk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local practices, can be cultivated into festival activities that encourage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Hence, the folk culture can be passed on to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be promoted,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preserved and prolonged.
目 次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 …………………………………………………………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v
誌謝 ………………………………………………………………………………vii
中文摘要 …………………………………………………………………………ix
英文摘要 …………………………………………………………………………xi
目次 …………………………………………………………………………… xiii
圖次…………………………………………………………………………………xv
表次……………………………………………………………………………… xix

前言 …………………………………………………………………………………1

第一章 台灣供奉月老的分佈和特色………………………………………………3
第一節 老傳奇與歷史考證………………………………………………………4
月老典故………………………………………………………………… 4
象徵及實質意涵………………………………………………11
第二節 台灣供奉月老分佈與廟方供奉動機 ……………………………………16
台灣供奉月老分佈……………………………………………16
廟方供奉動機…………………………………………………19
第三節 台灣月老廟之特色 ………………………………………………………19

第二章 月老圖像和色彩探討 ……………………………………………………27
第一節 造型與材質分析探討…………………………………………………… 27
綁髻長髮髯造型圖像 ……………………………………………………31
員外衣冠造型圖像 ………………………………………………………40
圖像象徵意涵 ……………………………………………………………44
月老神像之面容表情與姿態分析 ………………………………………49
第二節 色彩意涵……………………………………………52
第三節 手持物象徵意義 …………………………………………………………57
第四節 衣飾圖紋象徵寓意 ………………………………………………………66

第三章 月老文化的新認知和思維 ………………………………………………75
第一節 各月老廟之祭拜禮儀 ……………………………………………… 75
月老供品之象徵意義……………………………… 86
第二節 月老廟籤詩的解讀…………………………………91
第三節 祭拜月老之社會思維和心理層面………………………………………109
拜月老的文化內涵和信仰態度…………………………………………110
從信眾問卷調查統計作分析……………………………………………113
現今社會拜月老的意義…………………………………………………118
第四節 老信仰文化的現代呈現…………………………………………………119


結語 …………………………………………………………………………… 125

引用文獻 …………………………………………………………………………127
圖版出處 …………………………………………………………………………138
附錄1:與月老廟廟方訪談單 ……………………………………………… 145
附錄2:信眾參拜月老問卷調查單1-1…………………………………………146
附錄3:信眾參拜月老問卷調查單1-2…………………………………………147
附錄4:全台月老廟電話‧地址‧網址…………………………………………148
引用文獻

中文資料

古籍

不詳作,袁愈嫈釋注。《詩經》。臺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
不詳原著。《周易》。臺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孔安國。《尚書》。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卷二。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臺北市:臺灣
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臺北縣板橋鎮:藝文印書館印行,1966。遺事
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1997。
朱熹。《詩經集傳》。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
佚名。《增廣賢文》。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吳楚材編纂。《綱鑑易知錄》。臺北市:新興書局,2002。
宋若華撰、宋若昭譯。《宋尚宮女論語》。清刊本,無出版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24。
李昉編、丁玉琤等譯。《白話太平廣記》。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
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南市:西北出版社,2003。卷二十九。
李時珍撰。《新定本草綱目》。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李復言撰。《續幽怪錄》。臺南縣柳營鄉: 莊嚴文化,1995。初版(影
印本)。
沈復。《浮生六記》。臺北:柏室科技藝術,2006。
俞小平、黃志杰主編。《本草綱目白話精解全書》。臺北市:薪傳出版社,
2003。
曹雪芹原著。《紅樓夢》。臺北市:台灣古籍,2004。
許慎撰。《說文解字》。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
陸佃。《埤雃》。台北市:臺灣商務,1973。卷十三
陶穀。《清異錄》。臺北縣板橋鎮: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
管仲撰。《管子》,五冊。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1936。第三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目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股份有限公司,1986。
劉鶚原著。《老殘遊記》。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
劉鶚原著。《老殘遊記》。臺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撰人不詳。《續玄怪錄》。臺北縣 :藝文印書錧印行,1969。
駱賓王。《出石門》。鄭豪刊本,明萬曆戊戌,1598。卷七十七之四,影像
檔。
瞿佑撰。《瞿宗吉詠物詩一卷》附元謝宗可撰。《謝宗可詠物詩一卷》。臺北
縣板橋鎮: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
羅泌撰。《路史》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羅願撰、洪焱祖音釋。《爾雅翼》。台北市:世界書局,1986。卷十。
現代論著
凡爾農 (Vernant Jean-Pierre) 。《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
話》。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8。
王英龍。《唐詩精華選讀》。(臺中市:耕讀園出版有限公司,2009)。
王德育。《上古中國之生死關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列維斯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uss) 著、陸曉禾等譯。《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文化藝術,1989。
朱祖謀選編、沙靈娜釋注。《宋詞三百首》。(臺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
司,2008)。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渡、祭厲與善書》。臺北
縣:稻香出版社,2005。
妙清居士作。《與幸福有約》。臺北市:四塊玉文化,2009。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市:允晨文化,
1992。
李潤基。《希臘羅馬神話之旅》。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5。
沈平山。《中國神明概論》。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
肖東發、楊虎著。《插圖本中國圖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周進編譯。《吉祥圖案題解》。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
周進編譯。《吉祥圖案題解》。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
周濯街。《鐵拐李》。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3。
林華東著。《河姆渡文化初探》。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采昌編輯部。《全台靈廟大拜拜:邀請月老喝喜酒》。臺北市:采昌國際多媒
體股份有限公司,2008。
南月。《愛染明王》。臺北市: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胡焰棠註釋。《新編譯經讀本》。臺南市:文國書局,2007。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常秀云。《濕地之神:鶴》。南投縣:國立鳳凰谷鳥園,2007。
張忠良。《濟公故事綜合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張松輝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莊永明。《大稻埕逍遙遊》。臺北市:臺北霞海城隍廟,2007。
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校譯管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
公司,2006。下冊。
黃公渚選註。《周禮》。臺中市:文听閣圖書, 2008。
黃忠慎。《詩經全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管梅芬主編。《分類中國諺語集萃》。臺南市:文國書局,2008。
管梅芬主編。《台灣諺語‧謎語集成》。臺南市:文國書局,2005。
管梅芬主編。《吉祥圖像故事全集》。臺南市:文國書局,2005。
齊美爾 (Georg Simmel) 著,曹衛東、王志敏、刁承俊譯,劉小楓編。《現
代性、現代人與宗教》。臺北市: 商周出版,2005。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1。
劉兆來主編。《八仙之由來》。臺南市:大山書店,2007。
數位人資訊編輯部。《環島月老靈廟》。臺北縣:數位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08。
蔡根祥校註、精校詳註。《浮生六記》。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8。
賴一輝。《色彩計劃》。臺北縣:新形象出版有限公司,1993。
賴炎元、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
謝宗榮、李秀娥。《台北霞海城隍廟》。臺北市:臺北霞海城隍廟,2006。
謝宗榮。《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縣:博揚文化,2006。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唐山出版社,2007。

期刊、論文資料

石弘毅。〈臺灣「神像」雕刻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1994年第80
期): 38-45。
簡榮聰。〈臺灣神像的雕刻〉。《台灣文獻》(1994年第四十五卷第2期):
113-121。
鄭豐穗。〈台灣木雕神像之研究〉。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
2007。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摘要.目次.圖次.表次
前言.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引用文獻.圖版出處.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