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許志源
研究生英文姓名:Hsu Chih-Yuan
中文論文名稱:河濱自行車道騎乘者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以淡水河岸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cyclists on the Riverbank Lanes: The Case Study of Danshui River Area
指導教授姓名:王明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環境識覺遊憩體驗
英文關鍵字:bicycle lanes along the Tamsui Riverenvironmental perceptionrecreational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行車騎乘者對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其遊憩體驗滿意度之現況,並研究不同個人屬性變項的騎乘者,對其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滿意度的差異情形,最後分析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滿意度的相關性。
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於民國九十九年五月份週末期間,針對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上的自行車騎乘者,以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完畢後再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經過分析發現,騎乘者對於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其遊憩體驗滿意度多呈現認同、滿意的情形。騎乘者最常騎乘路段為「關渡生態賞鳥部分路線」;來此處騎乘多為「親友介紹」;停留時間多為「半天」;騎乘的車輛類型多為「單人自行車」;遊伴人數多為「朋友同行三人以上」;來此活動的頻率多為「每週至少一次」;來此騎乘的動機多為「運動健身」。在環境識覺中:「環境規劃」層面以「婚姻狀況」變項有顯著差異;「空間感受」層面以「居住地」及「教育程度」變項有顯著差異;「吸引力」層面則以「婚姻狀況」變項有顯著差異。在遊憩體驗滿意度中:「周邊配套」層面則以「性別」、「婚姻狀況」、「職業類別」、「有無腳踏車」等變項有顯著差異;「車道設施」層面則以「婚姻狀況」變項有顯著差異;「遊憩觀感」層面的各個變項則無顯著差異。就騎乘者的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滿意度進行分析,兩者各層面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結論分別就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的車道規劃方面,及後續研究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環境識覺、遊憩體驗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yclists of different personal traits riding along the bicycle lanes on Tamsui River bank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yclis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undertakes a sampling survey with questionnaires, collecting samples from the cyclists on the bicycle lanes along Tamsui River on the weekends of May, 2010. The questionnaires obtained are analyzed by way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analyses show that most cyclists find the environment elements of the bicycle lanes along the Tamsui River agreeable and the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they get satisfactory. The most frequented lane is the “Guandu Bikeway.” Mostly, they ride here because of the “recommendation of friends” and usually stay for “half a day” with “more than three companions.” The vehicle mostly used is “one-man bicycle” and the frequency is “at least once a week,” motivation “for health.” In the s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e variable “marriage” makes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environmental layout”; in “spatial experience,” “living location” and “education” are the major variables, and “marriage” is key to the variation in “attractiveness.” In the section of “satisfaction on the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marriage,” “career,” and “owning a bicycle” make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periphery supplement,” while in “the facilities of the lanes,” “marriage” is a key variable. However, in “recreational perception,” none of the variables make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yclis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their recreation experiences are highly related on every level.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bicycle lanes along the Tamsui River as well as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ame subject.


Keywords: bicycle lanes along the Tamsui Rive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內容……………………………………..4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四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理論………………………………………………….…1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21
第二節 問卷設計與實施………………………………………...…..23
第三節 研究限制………………………………………………….…2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28
第四章 成果分析
第一節 整體自行車騎乘者背景變項現況統計結果……….………29
第二節 主成分分析…………………………………………….……39
第三節 個人屬性與環境識覺變異數分析……………………….…44
第四節 個人屬性與遊憩體驗滿意度變異數分析………………….57
第五節 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滿意度關聯性分析……………….…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6

參考文獻……………………………………….………………..……77

附錄
附錄一、河濱自行車道騎乘者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以淡水河岸為例之調查(預試問卷)….………………..…………..….81
附錄一、河濱自行車道騎乘者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以淡水河岸為例之調查(正式問卷)….………………..…………..….85
王正平(2004)。登山健行遊客與登山自行車使用者遊憩衝突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4,民93.12,頁71-91。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臺北:明文。
王蒲寧(2005)。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資源環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體委會(2002)。「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計畫。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臺灣自行車日新聞稿【公告】。上網日期:2007年5
月5日,取自:
http://www.ncpfs.gov.tw/News/NewsDetail.aspx?wmid=118&typeid=3&No=439
吳佩蓁(2003)。太平洋自行車的拒絕競爭哲學。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9,頁89-96。
吳劍蘭(1987),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 臺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宜(2003)。國中學生的校園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南市文賢國中為例,高雄師大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林育平(1990)。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堯(1998)。自行車專用道環境屬性重要度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欽(2004)。都市地區加油站設置的環境識覺分析-中油土城加油站的個案分析,華岡地理學報,16,頁197-224。
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彬、林怡君 (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42,頁35-48。
周文岳(1997)。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6,頁205-241。
徐磊清、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臺北:五南。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1期,69-78頁。
徐鐙城(1995)。臺北縣土城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光華(2004)。自行車遊客行為特性之研究-以北海岸風景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張長義、楊雲龍(1985)。安遷戶對環境變遷之反應分析:新竹科學園區之個研究案,第四次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莊朝權(1993)。新店市住宅社區及其環境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心怡(2003)。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 區騎乘者為例,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
陳水源(1997)。觀光事業專論選輯,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黃士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顗芳(2003)。自行車觀光客環境偏好之研究─以新竹縣峨眉湖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交通局設施科(2007)。臺北市自行車定位與自行車道建置構想【公告】,上網日期:2007年12月7日,取自: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001841&ctNode=20202&mp=117031
劉鴻喜、陳文尚、程仁宏(1990)。台灣地區國民環境保護意識之調查研究(一),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78-0421-S-034-001-Z)。
歐陽鐘玲(1982)。心智圖在地理學的應用,師大地理教育,8,頁63-70。
歐陽鐘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頁151-166。
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研究學報,1(4),39-53。
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芳靜(2005)。自行車遊憩環境偏好與環境評價之研究-以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自行車專用道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聶先怡(2007)。淡水八里自行車道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揚期、王柏山 (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頁109-136。
Clawson, M,& Knetsch, J.L.(1966).Economic of Recreation.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Press.
Driver,B.L. and R.C.Toucher.(1970).”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 of Planning.”Element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9-13.
Kelly (1987), Freedom to be –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Macgibbon & Kee.
Ritchie, B. W.(1998).”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Tourism Management, Vol. 9, No. 6, pp. 567-582.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書名頁)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