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蔡曜任
研究生英文姓名:Tsai,Yao-Jen
中文論文名稱:論中西文化對劉天華二胡作品的影響--以《空山鳥語》、《燭影搖紅》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ian-hua Liu’s Erhu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works from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 Using the“Birds sings in the deep and quiet mountain valley”and“Shaking red candle flame”as an examples
指導教授姓名:歐光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4
中文關鍵詞:二胡空山鳥語劉天華二胡空山鳥語劉天華
英文關鍵字:Birds sings in the deep and quiet mountain valleyErhuShaking red candle flameTian-hua Liu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劉天華是一個扭轉二胡音樂地位的偉大音樂家,他為二胡創作了十首獨奏作品和四十七首練習曲,將二胡從民間的伴奏樂器提昇為獨奏樂器,並成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課程之一。他透過科學化的教育方式培育許多英才,因而產生了新型的二胡流派,對二胡音樂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劉天華生長在一個動亂的年代,他的音樂學習歷程非常曲折,除了自小受到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的薰陶,另一方面他也很積極的吸收西方音樂的長處。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當時的音樂家不是全盤西化派就是守舊派,像他這樣劃時代的想法,在一開始是備受排擠的,但劉天華以無比的恆心和毅力,終究開創出一條屬於他的道路。
從劉天華去世1932到現在2011還不到八十年的時間,二胡演奏技術的進步可說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大量移植小提琴的曲目與練習方式,雖然讓二胡的演奏技巧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也產生出一些問題,那就是二胡最重要的民族特色逐漸被淡化。如何在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一直是劉天華追求的目標。本論文以《空山鳥語》《燭影搖紅》為例,從研究劉天華的成長背景、時代、音樂學習歷程以及創作理念開始,並藉由現代的美學理論、曲式分析還有不同演奏家的版本比較,以進一步理解劉天華如何將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元素和創作手法,融合成他自己的音樂語言。
Tian-hua Liu is an extraordinary musician who raised the music status of Erhu significantly. He not only composed ten solo pieces and forty-seven etudes for Erhu, but also moved Erhu from accompanying instrument in folk music to solo instrument, and mad Erhu became one of the official courses in Training Institute of Music, Beijing University. Tian-hua Liu educated many elites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formed an innovative school of Erhu,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Tian-hua Liu was born in an era of war. His process of learning music was full of obstacles. At Liu’s time, the musicians were either progressive who were fully Westernized or conservative who only mastered traditional music. Unlike most of the people, Liu grew up in a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 music but absorbed the strengths of Western music enthusiastically. His groundbreaking idea was seriously criticized in the beginning; however, Liu eventually created his own path through his perseverance and persistence.
From Liu’s death 1932 till today 2011, the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Erhu progressed immensely in less than eighty years. Significantly replicating the songs and practice routines from violin had improved the playing techniques of Erhu, but at the same time abated its folk distinctive features.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Western music had been Liu’s goal. This paper uses “Birds sings in the deep and quiet mountain valley ”and“ Shaking red candle flame ”as examples, studies from Liu’s upbringing, era, music learning process and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concept, compares through moder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theories, form analysi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played
by various performa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Tian-hua Liu incorporate diverse elements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 into his own language of music.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2
第二章 二胡的沿革與劉天華的生平 4
第一節 二胡的歷史與樂器特性 4
一、二胡的歷史 4
二、二胡的樂器特性 6
第二節 劉天華的生平 7
一、劉天華的生平簡歷 7
二、劉天華的時代背景 8
三、劉天華的音樂學習歷程 9
第三節 劉天華與當時音樂家分析比較 12
一、音樂理念比較 12
二、劉天華與周少梅、阿炳的比較 13
第三章 劉天華的貢獻 14
第一節 劉天華的音樂理念 14
第二節 劉天華的國樂改革 15
第三節 劉天華對二胡教育的貢獻 16
第四章 《空山鳥語》、《燭影搖紅》之分析與詮釋 18
第一節 創作背景 18
一、《空山鳥語》 18
二、《燭影搖紅》 19
第二節 樂曲分析 21
一、《空山鳥語》 21
(一)音階調式 21
(二)節奏 22
(三)樂曲主題與發展 23
(四)曲式結構分析 27
(五)演奏技巧分析 28
二、《燭影搖紅》 31
(一)音階調式 31
(二)節奏分析 32
(三)樂曲主題與發展 34
(四)旋律特色分析 37
(五)曲式結構分析 39
第四節 演奏詮釋與版本比較 46
一、《空山鳥語》 46
二、《燭影搖紅》 49
第五章 結論 54
參考文獻 57
附錄: 60



表目錄
表1:《空山鳥語》節奏素材分析表 22
表2:《空山鳥語》的主題動機變化表 23
表3:《空山鳥語》的曲式結構分析表 27
表4:《空山鳥語》右手運弓分析表 30
表5:《燭影搖紅》節奏布局分析表 32
表6:《燭影搖紅》主題動機分析表 34
表7:《燭影搖紅》曲式結構分析表 40
表8:《空山鳥語》版本比較分析表 47
表9:《燭影搖紅》版本比較分析表 49


譜目錄
【譜例1-1】《空山鳥語》音階 21
【譜例1-2】《空山鳥語》偏音變宮應用 21
【譜例1-3】《空山鳥語》偏音清角、變宮應用 21
【譜例2-1】《空山鳥語》引子的音程素材與第一段樂曲的關聯性 24
【譜例2-2】《空山鳥語》引子預先呈現後面樂段的素材音型 24
【譜例2-3】《空山鳥語》第二樂段預先呈現第三樂段的素材音型 24
【譜例3-1】《空山鳥語》素材的重複和呼應 25
【譜例3-2】「句句雙」的發展手法 25
【譜例4-1】「頂真格」的手法 25
【譜例5-1】「合頭」的發展手法 26
【譜例5-2】「合尾」的發展手法 26
【譜例6-1】「垛」的發展手法 26
【譜例7-1】大三和弦的分解配以三連音 27
【譜例7-2】結尾的大三和弦分解上行 27
【譜例8-1】宋飛演奏「揉弦」的變化參考 28
【譜例9-1】八分音符加入「上滑音」模擬鳥兒輕快的動作 29
【譜例9-2】同音反覆加入「上滑音」模擬鳥兒的叫聲 29
【譜例9-3】結尾長音加入「大滑音」模擬鳥兒的飛翔 29
【譜例9-4】「上下滑音」模擬鳥叫 29
【譜例10-1】「顫滑音」模擬鳥兒的飛翔 29
【譜例10-2】「同音輪指」模擬眾鳥歡叫的熱鬧情景 30
【譜例11-1】《燭影搖紅》清樂E羽調式音階 31
【譜例11-2】《燭影搖紅》當「經過音」使用的「變宮」 32
【譜例11-3】《燭影搖紅》尾現偏音 32
【譜例12-1】《燭影搖紅》基本重音 33
【譜例12-2】《燭影搖紅》第三段加入休止符改變重音 33
【譜例12-3】《燭影搖紅》第三段加入切分音改變重音 34
【譜例13-1】《燭影搖紅》樂句合尾 35
【譜例14-1】《燭影搖紅》頂真格發展手法 35
【譜例15-1】《燭影搖紅》第一段的「經過音」使用方式 36
【譜例15-2】《燭影搖紅》第三段的「經過音」使用方式 36
【譜例15-3】《燭影搖紅》第四段的「經過音」使用方式 36
【譜例15-4】《燭影搖紅》尾聲前的「經過音」 36
【譜例16-1】《燭影搖紅》引子和尾聲的旋律線 37
【譜例16-2】《燭影搖紅》第一、二樂段的旋律線 38
【譜例16-3】《燭影搖紅》第三樂段的旋律線 38
【譜例16-4】《燭影搖紅》第四樂段的旋律線 39
【譜例17-1】《燭影搖紅》的黃金分割點 44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劉北茂口述劉育輝執筆。《劉天華的音樂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趙沛。《劉天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王國潼。《劉天華二胡曲》。香港:香港二胡藝術中心,2007。
陳振鐸。《劉天華的創作和貢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王國潼。《名曲詮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
董榕森。《劉天華南胡音樂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92。
董榕森。《中國樂語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1999。
蔣風之。《蔣風之二胡演奏藝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10。
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歷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楊儒懷。《曲式結構的理論基礎論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念》。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謝朝鐘。《音樂美學與音樂創作》。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8。
修海林和李吉提。《中國音樂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1。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3。
杜亞雄。《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秦西炫和秦大平。《透視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王震亞。《中國作曲技法的衍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茅元和庄曜。《曲式作品分析上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茅元和庄曜。《曲式作品分析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黃明。《曲式分析教程》。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趙行道。《器樂作曲基礎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謝嘉幸。《音樂的語境-- 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期刊論文:
任建一。〈二胡及歷史沿革〉。《樂器》(2006年第1期):17~19。
喬建中。〈一件樂器和一個世紀:二胡藝術百年觀〉。《音樂研究》(2000年第1期):36~44。
施毅。〈二胡民間身份的轉換及其價值〉。《校園歌聲》(2009年第3期):27~29。
董建輝。〈二胡的前身后世〉。《中國民族》(2010年第1期):51~52。
賈紀文。〈中國二胡流派議略〉。《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03~106。
丁山。〈五四新音樂文化的開創者-蕭友梅〉。《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2期):15~16。
樓徐燕。〈論蕭友梅的國樂觀〉。《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增刊):10~13。
魏廷格。〈蕭友梅的音樂思想及其現實意義〉。《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33~39。
楊和平。〈王露與北京大學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2期):52~56。
馮蓉。〈試論蕭友梅、劉天華對我國早期音樂教育的貢獻〉。《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102~104。
邱環東。〈比較分析劉天華与阿炳音樂創作的藝術特征和歷史意義〉。《遼寧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58~60。
黃曙嫣。〈民族音樂改革家劉天華的成就與貢獻〉。《戲文》(2007年第3期):12~13。
吳曉慷。〈劉天華的音樂思想及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111~114。
舒希。〈劉天華與現代二胡學派的孕育與創立〉。《音樂探索》(2009年第2期):7~10。
周正基。〈試論劉天華二胡曲的旋律特徵〉。《湛江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47~53。
張先永。〈劉天華如何吸收西洋音調〉。《北方音樂》(2010年第5期):50~51。
胡志平。〈劉天華樂音型態分析與探討〉。《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45~52。
張慧元。〈劉天華兩首二胡曲的再認識〉。《中國音樂》(1996年第1期):29~30。
柳靜蘇華。〈論劉天華二胡曲《燭影搖紅》的獨創性〉。《大舞台》(2008年第5期):40~41。
張先永。〈試析《空山鳥語》的創作特點〉。《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107~110。
涂希寧。〈蘊藉儒雅之美-談劉天華二胡作品的審美特徵〉。《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20~21。
趙寵章。〈形式美學:中國與西方〉。《文史哲》(1997年第4期):37~42。
王名居。〈中和與和諧的中西比較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第1期):65~70。
劉承華。〈中西音樂美感特徵的比較〉。《中國音樂》(1994年第2期):14~16。
李吉提。〈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力觀念之一〉。《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3~13。
李吉提。〈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力觀念之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53~62。
田剛。〈對稱性與黃金分割律-音樂作品中結構比例佈局的歷史研討〉。《音樂藝術》(2004年第3期):41~49。
張雄。〈黃金分割的審美價值〉。《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62~66。
楊佩璇。〈陸華柏之十首劉天華二胡曲鋼琴伴奏的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蔡秉衡。〈二胡音樂審美觀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鐘陽。〈二胡曲《空山鳥語》演奏版本分析〉。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9。
影音資料:
高韶青。《劉天華二胡曲十首》。高韶青1998年錄音。雷射唱片,RA-001010C。多倫多:龍音製作有限公司,2000。
宋飛。《二胡名曲指導》汪根忠錄影。VCD,SV-1100。南京:南京音像出版社,2000。
網路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劉天華> [2011-05-28]。
<http://www.erhuart.cn/intro.asp?id=185&ArtId=1349>[2011-05-28]。
<http://zh.wikipedia.org/wiki/蕭友梅> [2011-05-28]。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