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王盈期
研究生英文姓名:Ying-Chi Wang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數學補救教學研究─異分母分數的加減
指導教授姓名:楊瑞智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異分母分數分數加減
英文關鍵字:Under-AchieverRemedial TeachingUnlike Denominator Fractions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5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之方法,以六位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相關概念的補救教學研究,透過一連串具體、半具體操作為主的教學活動,來探討補救教學前、後,個案學生在異分母分數加減相關概念的改變情形。研究結果顯示:
一、補救教學後,個案學生在分數基礎概念的改變情形:
分數基礎概念的部分,以等分及等值分數概念進步較多,部分學生對於不同的單位量仍有混淆的情形。
二、補救教學後,個案學生在分數加減運算的改變情形:
分數加減運算部分,學生因分數概念的釐清與穩固,在計算題的遺漏帶分數整數部分、帶分數化假分數、假分數化整數及運算符號錯誤已都有減少。在畫圖題方面,部分學生以圖示表示假分數的能力仍有進步的空間;在應用題方面,大部分學生都能全數答對。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six fifth-grade under-achieved students’ learnin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unlike denominator fractions in mathematics remedial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case study based on a variet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of concrete and semi-concrete oper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of the study had lots of difficulties to practice f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re-test.
After mathematics remedial teaching, the results are revealed in terms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fraction, and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 The students are clearer about the concepts of fractions and equivalent fractions. However, some students still have difficult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concepts of the fraction units. Moreover,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which the students make good progress with thei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 Firstly, as for doing calculating topics, there are fewer mistakes with reference to omitting an integral number, changing from mixed fractions to improper fractions, converting improper fractions into integral numbers, and using operative symbol. Secondly, some students still need to improve their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ability in doing painting topics. Finally, most of the students answer application topics correctl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數學學習理論與補救教學 7
第二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之子概念 17
第三節 異分母分數加減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國小分數教材分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1
第五節 研究效度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5
第一節 補救教學前的學習困難與迷思概念 45
第二節 補救教學過程的學習表現 60
第三節 補救教學前後分數概念改變情形分析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中文文獻 115
英文文獻 118
附錄一 前後測試題 121
附錄二 補救教學教案 127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一) 127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二) 131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三) 134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四) 136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五) 139
補救教學活動設計與活動學習單(六) 142
中文文獻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台北師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12),10-15。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2-11。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台北:五南。
李源順(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3,2-26。
吳毓瑩和呂玉琴(1997)。潛在類別分析對兒童等值分數概念結構之解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精簡報告(編號:NSC85-2511-S-152-007)。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辨證。科學教育學刊,1(1)1-2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96。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寶山(1992)。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信明(2006)。國小數學領域「擴分、約分」補救教學系統發展與評估。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
邱慧珍(2002)。國小倍數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素敏(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正泰(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學習表現與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郭伯臣,施淑娟(1995)。從試題特徵曲線到概念影響曲線。測驗統計年刊,3,125-149。
郭伯臣(2003)。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專機研究報告,第255號。
彭海燕(1998)。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秋娟(1995)。魏考斯基理論之探究-潛在發展區域。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權貴(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合成之解題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寶彰(2003)。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政雄、呂玉琴、吳宏毅、劉世能(2003)。台灣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的分數單位量概念之研究。南師學報,37,19-40。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壬孝(1987)。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6-0111-S003-10),未出版。
楊壬孝(1988)。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9A),未出版。
楊壬孝(1989)。國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3-06A),未出版。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立嘉義師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蕭嘉琳、黃國禎(2001)。互動式概念關係建立輔助系統在學習診斷之應用。第五屆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
蘇媚雅(2000)。不同補救教學法和學生個人特質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集(5),375-404。
蘇楣雅、林紀慧(2003)。電腦輔助補救教學法和學生個人特質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作用研究。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英文文獻
Ausubel, D.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 Silver, E. A.(1983). Rational-Number Concepts. In Lesh,R. & Landau, M.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pp.91-12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5), 323-341.
Booth, L.R.(1984). Child-method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2,29-41.
Chan, W.-H., Leu, Y.-C., & Chen, C.-M.(2007). Exploring Group-Wise Conceptual Deficiencies of Fractions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6(1), 26-57.
Carpenter,T.D.,Corbitt,M.K.,Keper,H.S.,Lindquist,M.M.,&Reys,R. (1981).Results from the second mathematics assessment of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Jecks P. (1981). :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ractions, Jurnal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339-348.
Kerslake,D.(1986).Children’s Perception of Fractions;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matics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Larson, C. N. (1980). Locating proper fractions on number lines: Effect of length andequivalenc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0(5), 423-428.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2002).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3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Painter,R.R. (1989) A comparsion of the procedural error patterns,scores,and other variables,of select ed groups of university and eight-grade studentd in Mississippi on a test involving arithmetic operation on fractions.(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ppi,1988).
Saenz-Ludlow, A. (1994). Michael’s fraction schem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5, 50-80.
Saenz-Ludlow, A. (1995). Ann’s fraction schemes. Education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 101-132.
Southwell, B.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in Papua, New Guinea. In A. Bell, B. Low, & J. Kilpatrick (Eds.),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Nottingham,England: Shell Centre for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Troutman, A. P. , & Lichtenberg , B.K. (1982). Mathematics a good beginning: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ldren (4th ed.). California:Brooks/Cole.
Tatsuoka,K..K. (1984).Analysis of Error in Fra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Final report MD:Illinois Univ., Urbaa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Res earch Lab.(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257 665) .
Vance, J. H. (1992). Understanding equivalence: A number by any other nam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5), 263-266.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6.08.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