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徐榮駿
中文論文名稱:金庸及其《笑傲江湖》新舊版本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陳光憲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金庸笑傲江湖版本武俠小說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長篇代表作之一,對於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刻畫尤其深刻,發人深省,可謂集趣味、藝術、傳奇於一體的文學名著。充分展現出作者塑造人物、組織情節及敘事技巧的才情。書中敘事流暢、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生動,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人生,使得這部小說不僅「為人生」也「為娛樂」,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度水準。因此,本論文便以《笑傲江湖》這部小說為研究文本,分為人物、情節和文詞的修改三部份探討,除了歸納出修改的部份,並且分析這些修改背後的得失及意義。輔以中國小說美學、小說寫作原理等理論進行解析。文中所根據的版本,一是十年修訂版,另一種是自一九九九年開始修改,二零零七年出版的七年修訂版作為研究範圍。
透過比較兩個版本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的結論。人物塑造方面,作者企圖讓書中的人物更具人性化,修改了主要角色令狐沖及次要角色向問天、任盈盈、儀琳等人的風貌。讓他們更符合人性的複雜與變化。情節修改方面,除了改正了不合理、謬誤之處,也以新增、修改的方式,增加情節完整與合理。讓整體情節合乎整體性、曲折性的要求。在人物及情節方面的修改,溝通人性、現實世界的真實和虛構的小說情節,「虛」與「實」的相互融合,達到「情景造極」的藝術效果。文詞修改方面,增句補足細節、敘述詳實,刪句避免冗長、拖沓,文字上避免使用異體字、別用字,並除去濫用虛辭的弊病,讓小說的語言精練、耐人尋味,簡明,意味深遠,達到文學語言的要求。經過金庸大筆增刪,逐字逐句的修改,整體的藝術水平獲得提升。
透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金庸企圖讓作品經典化的企圖。他將多年來的人生體悟及博通學識融入在小說內,且大量吸收學者及讀者的評論,除了修改錯誤、不合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作品的可讀性和文學價值,希望作品能夠流傳久遠,成為不同時代和文化下的經典。本研究除了提供讀者對於《笑傲江湖》內涵了解的基礎,亦供研究者深入研究的立基點,繼續研究武俠小說的內涵及其對於通俗小說提升的價值。
第 一 章 緒論
第 一 節 研究動機 1
第 二 節 研究目的 5
第 三 節 金學研究資料探討 7
第 四 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16
第 二 章 金庸的生平及其作品
第 一 節 金庸的生平及其思想 21
第 二 節 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本 37
第 三 節 《笑傲江湖》的寫作背景及版本 46
第 三 章 《笑傲江湖》新舊版本人物修訂的探討
第 一 節 主要人物的修訂 61
第 二 節 次要人物的改寫 76
第 三 節 其他修訂 86
第 四 節 小結 98
第 四 章 《笑傲江湖》新舊版本情節修訂探討
第 一 節 史實的補正 102
第 二 節 醫學知識之融入 112
第 三 節 文化禮俗之說明 115
第 四 節 情節的調整 122
第 五 節 小結 137
第 五 章 《笑傲江湖》新舊版本文辭修改探討
第 一 節 文句的斟酌 144
第 二 節 字詞的推敲 156
第 三 節 小結 165
第 六 章 結論 169
主 要 參 考 書 目 187
主 要 參 考 書 目

壹、書籍部份(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金庸作品
(一)遠流舊本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12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碧血劍》(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12 月
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 年12 月三版,原
1986初版)。
金庸:《飛狐外傳》(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12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 年12 月三版,原1986
初版)。
金庸:《天龍八部》,(一)、(二)、(三)、(四)、(五)(臺北:遠
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 年12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俠客行》(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12 月
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笑傲江湖》(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公司,1996 年12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鹿鼎記》(一)、(二)、(三)、(四)、(五)(臺北:遠流出
版事業公司,1996年12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射鵰英雄傳》(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公司,199710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神鵰俠侶》(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公司,1997 年10 月三版,原1986初版)。
金庸:《倚天屠龍記》(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公司,1997年10 月三版,原1986初版)。

(二)遠流今本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8
月四版)。
金庸:《射鵰英雄傳》(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公司,2003年8 月四版)。
金庸:《碧血劍》(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12 月
四版)。
金庸:《神鵰俠侶》(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公司,2003 年12 月四版)。
金庸:《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7 月四版)。
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7 月四版)。
金庸:《飛狐外傳》(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7 月
四版)。
金庸:《俠客行》(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7 月四
版)。
金庸:《倚天屠龍記》(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公司,2005年2 月四版)。
金庸:《天龍八部》,(一)、(二)、(三)、(四)、(五)(臺北:遠
流出版事業公司,2005 年9 月四版)。
金庸:《笑傲江湖》(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公司,2006 年4 月四版)。
金庸:《鹿鼎記》(一)、(二)、(三)、(四)、(五)(臺北:遠流出
版事業公司,2006年7 月四版)。

二、金學研究類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10月)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7 月二版1987
年初版)。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7 月二版,
1987年初版)。
羅龍治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
月初版)。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三)》(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
月初版)。
三毛等:《諸子百家看金庸(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3 月
初版)。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
4 月初版)。
潘國森:《金學研究集/話說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4月
初版)。
陳墨:《金庸小說賞析》(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1年1月)。
楊興安:《金庸小說十談》(香港:明窗出版社,1991年10月)。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2年8月)。
項莊:《金庸小說彈評》(香港:明窗出版社,1995年8月)。
施愛東《點評金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曹正文:《金庸小說人物譜》(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年10 月初版)。
陳墨:《賞析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7 月初版)。
陳墨:《武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7 月初版)。
陳墨:《情愛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7 月初版)。
溫瑞安:《談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倪匡:《三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8 月二版,
1987年初版)。
倪匡:《四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8 月二版,
1987年初版)。
倪匡、陳沛然(1957-):《五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8 月二版,1987年初版)。
陳墨:《政教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8 月初版)。
陳墨:《技藝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8 月初版)。
陳墨:《文化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9 月初版)。
陳墨:《文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11 月初版)。
陳墨:《人論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12 月初版)。
陳墨:《人性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年12 月初版)。
陳墨:《藝術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年1 月初版)。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年1 月初版)。
陳墨:《美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年1 月初版)。
吳藹儀:《金庸小說的女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2月初
版)。
吳藹儀:《金庸小說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2月初
版)。
潘國森:《話說金庸》(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3 月二版)。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3 月二版,
1987年初版)。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5 月初版)。
吳靄儀:《金庸小說看人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5月初
版)。
潘國森:《總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
版)。
楊興安:《金庸小說十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10月初版)。
潘國森:《雜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3 月初版)。
潘國森:《武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3 月初版)。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潘國森:《解析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 年8 月初版)。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9年12 月初版)。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1 月初版)。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 年6 月初版)。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9月初
版)。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9月初
版)。
廖可斌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
版)。
王敬三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0年12 月初版)。
李天道:《漫談金庸小說的俠客典型》(臺北:集智社,2001年1月)
陳墨:《金庸小說神遊〈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1年5 月)。
陳墨:《視覺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0月)。
陳墨:《俠客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0月)。
陳墨:《金庸筆下人物(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5月初版)。
陳墨:《金庸小說總評(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5 月初版)。
孔慶東、蔣泥:《醉眼看金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6 月
一版)。
陳墨:《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細說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2006年4月。

三、武俠研究類
蔡義忠:《從施耐庵到徐志摩》(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9 月初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年3
月初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3 年
4 月初版)。
曹文正:《中國俠文化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4月)。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11 月初
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年12 月初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學生 書局,1998 年9 月初版)。
陳穎:《中國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年10 月第一
版)。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揚智文化,2000 年12 月初版)。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2005 年6月初版)。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1月初版)。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 年8 月初
版)。
汪湧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4
月第一版)。

四、文學理論類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2 年7 月,廿一版,
原1961初版)。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5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 月)。
W.Kenny 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 年6月
初版)。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臺北:道聲出版社,1978 年3 月初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3 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年3 月初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1986 年3 月初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6 月初版)。
羅丹:《藝術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 年初版)。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 年4 月,三版三
刷,原1989年初版)。
徐岱:《小說敘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9 月一版)。
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
年4 月一版)。
羅勃C‧赫魯伯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
駝出版社,1994 年6 月一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
社,1994 年6月一版)。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年6 月初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股份公司,1997 年5 月初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公
司,1992 年3 月初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
麥田出版公司,1998 年10 月初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新版)。
陳碧月著:《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3年5
月二版,原2002初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社公司,2003 年7 月
初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公司,2003 年7 月初版)。

貳、論文部份(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年6月)。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7年7月)。
羅賢淑:《金庸小說武俠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9年6月)。
蘇慧美:《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研究》(臺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5月)。
陳韻琦:《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研究──遠流版舊版與新修版的解析》(臺
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葉燕容:《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吳家齊:《金庸《射鵰三部曲》新舊版本研究》( 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涂明淮:《金庸《天龍八部》版本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柯麗真:《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盧乃鳳:《金庸《鹿鼎記》新舊版本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余佩貞:《笑傲江湖人物書寫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9年8月)。
陳麗淑:《倚天屠龍記愛情敘事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2009年1月)。
賴慈芸:《英譯本書劍恩仇錄書本版與網路版的異同比較》(臺北:輔仁大學
翻譯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9年6月)。

二、期刊論文
鄭旭玲整理:〈誰與爭鋒?──《縱橫書海》訪金庸〉,《聯合文學》第116
期(1994年6月),頁17-25。
查良鏞(焦小雲紀錄):〈金庸的中國歷史觀〉,《明報月刊》第29 卷第12
期(1994 年 12 月),頁13-17。
嚴家炎:〈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在查良鏞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儀式上的賀
詞〉,《明報月刊》第29 卷第12 期(1994 年12 月),頁18-20。
林翠芬記錄整理:〈金庸談武俠小說〉,《明報月刊》第30 卷第1 期(1995
年1月),頁48-54。
嚴家炎:〈論金庸武俠小說的生活化趨向〉,《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四期
(1995年),頁73-82。
傅維信:〈武俠小說的出版傳奇—從還珠樓主、金庸到古龍〉,《書香月刊》
第五十五期(1996 年1 月),頁18-23。
孫立川:〈金庸、梁羽生之後武俠凋零──新武俠小說成為絕響〉,《明報月
刊》第 31 卷2 期(1996 年2 月),頁9–11。
曹止文:〈武俠小說熱對大陸文壇的衝擊〉,《明報月刊》第 31 卷2 期
(1996 年2月),頁12-13。
嚴家炎:〈新武俠小說的現代精神〉,《明報月刊》第 31 卷2 期(1996年2
月),頁21-23。
卜大中:〈新武俠小說的意識形態政治—男俠角色的詮釋〉,《明報月刊》第
31 卷2 期(1996年2 月),頁26-27。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的武俠與歷史〉,《金庸小說與
二十世紀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1996年5月)。
林悟殊:〈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的真實〉,《歷史月刊》第98期(1996年3
月),頁62-67。
林保淳:〈便做釣魚人也在風波裡─讀《笑傲江湖》〉,《國文天地》(1996
年11月),頁98-103。
伍幼威:〈金庸小說進入西方文學殿堂〉,《明報月刊》第33卷8期(1998年8
月),頁22-25。
李陀:〈一個偉大寫作傳統的復活〉,《明報月刊》第33卷8期,(1998年8
月),頁33-35。
葉洪生:〈和金庸商榷的四點意見〉,《明報月刊》第33卷8期(1998年8
月),頁40-42。
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會議導言〉,《明報月
刊》第33卷8期(1998年8月),頁43-46。
金庸:〈小說創作的幾點思考─金庸在閉幕式上的講話〉,《明報月刊》第33
卷8期(1998年8月),頁47-50。
嚴家炎:〈金庸談讀書及小說、電影創作—金庸答問錄〉,《明報月刊》第33
卷12期(1998 年12 月),頁33-35。
徐岱:〈論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9期,
(1998年),頁237-250。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
學研究》第17 卷第1 期(1999 年6 月),頁259—283。
林保淳:〈通俗小說研究的起點─武俠小說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特刊(2000年10月),
頁309-334。
嚴家炎:〈金庸的『內功』:新文學的根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2000年),頁 150-156。
林翠芬:〈金庸談創作心得「浪漫主義也可表現人性」〉,《文采月刊》特號第一期(2000年1 月),頁55-59。
黃維樑:〈童蒙可讀此而學文——金庸武俠小說語言的抽樣分析〉,《文采月刊》特號第一期 (2000年1月),頁62-70。
吳宏一:〈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梁羽生與金庸暗中較勁兒〉,《明報月刊》第36卷3期(2001
年3月),頁77-83。
丁進:〈金庸小說研究史略〉,《南京社會科學》第4期(2003年),頁69-
74。
顏家炎:〈再談金庸小說與文學革命〉,《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7卷第1期(2004年1月),頁5-10。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
(2004年9月),頁1-28。
羅賢淑:〈再探金庸小說初版之情節修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0
期(2005年4月), 頁135–136。

参、數位資料
金庸茶館網站。網址:(http://jinyong.ylib.com.tw)
遠流博識網。網址:(http://www.ylib.com.tw)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書目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