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康嘉琳
研究生英文姓名:KANG,CHIA-LIN
中文論文名稱:生物多樣性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新環境典範遷移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Research about the sixth graders'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hifts after through Biodiversit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指導教授姓名:陳建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生物多樣性新環境典範新生態典範量表
英文關鍵字:Biodiversity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聯合國大會宣布西元2010年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除了表示全世界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外,也希望藉此強調生物多樣性的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並回顧目前為止人類取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進而鼓勵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學校是教育的重要場域,研究者希望透過生物多樣性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於國際議題─生物多樣性,有進一步的認識並探討生物多樣性課程對於學生的新環境典範遷移的情形。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量的研究為輔,針對22位台北市XX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研究。在教學歷程中利用教學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習單、教學回饋單、學生訪談、協同教師回饋訪談等,蒐集質性資料並加以分析,探究教學歷程中學生的認知、態度的改變。教學前後以自編「國小六年級學生生物多樣性認知、態度測驗」,「新生態典範量表」進行前後測,以了解學生在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學習成效,此外將「國小六年級學生生物多樣性認知、態度測驗」分數與「新生態典範量表」得分做關聯分析。教學結束經過一個寒假的延宕,再以「新生態典範量表」,探究生物多樣性課程對學生新環境典範遷移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一)生物多樣性課程的實施能顯著提昇學生的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二)研究者透過生物多樣性課程設計與實際教學,對於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的自我成長與省思有顯著之進步;(三)國小六年級學生教學前在「生物多樣性的內涵」概念明顯不足;(四)由新生態典範量表得分可與國小六年級學生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得分互相佐證可發現,生物多樣性課程的介入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新環境典範遷移有正面的影響;(五)生物多樣性課程應以多元化教學方式實施。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一)課程安排應融入彈性課程教學,教材設計應有系統地針對國小各階段學生應習得之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予以規劃整理;(二)教學方式應多元化並應加強教師生物多樣性相關專業知能;(三)未來有意從事相關研究者應加強生態系多樣性、文化景觀多樣性的課程設計,而學習單的設計應注意勿造成學生負擔。
Abstract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declared 2010 as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 It manifested not only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a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to human’s well-being . In the Assembly, it reviewed some of the achievements that we had done for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it also urged for slowing down the high rate of biodiversity loss. School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ope that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the biodiversity courses can broaden the students’ biodiversity knowledge, and shift the students’ attuitudes toward biodiversity.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e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combined with some quantitative elements. In this study, 22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an Elemtary school in Taipei were given 8 week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gram. To realiz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outcome, the researcher invited peer-teachers to make observations in class and let students write down some reflections after the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also conducted self-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o record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any special events as references to this stud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ata,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som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of the revised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biodiversity knowledge, attitude test ”,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After a winter break, students were tested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which helped the researcher understand whether the biodiversity courses had any influences for students’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of migratio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a)This program could increase student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nowledge and positively enhance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b)Through designing the biodiversity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researcher’s biodiversity-related knowledge and self-consciou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ere significant advanced.(c) Before the biodiversity courses,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 about "the meaning of biodiversity" was obviously inadequate. (d)The involvement of biodiversity courses i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for the new model of migration had a positive impact; (e) Biodiversity programs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the researcher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in educ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about the biodiversity teaching:
(a) The courses can be brought to schools , and the related biodiversity issues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be scheduled with school activitie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designed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various stages of acquisition of biodiversity knowledge. (b)Th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hi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related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c)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topic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on ecosystem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diversity curriculum design (d) The design of assessment sheet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目次 ……………………………………………………………………… VI
圖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探討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 13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教育……………………………………………… 33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教育相關實徵研究……………………………… 45
第四節 新環境典範……………………………………………………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情境……………………………………………………… 59
第二節 研究者與協同研究教師……………………………………… 6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64
第四節 課程發展……………………………………………………… 6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3
第六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 討論…………………………………………………………………………… 8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83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課程之教學設計與實施結果…………………… 87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課程對學生生物多樣性知識與態度學習成效的
影響…………………………………………………………… 101
第四節 生物多樣性課程對新生態典範量表之影響與新生態典範量表和生物多樣性知識與態度測驗之相關…………………… 118
第五節 教學者實施教學之成長與省思………………………………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 154
一 中文部分…………………………………………………………… 154
二 英文部分…………………………………………………………… 162


附錄 ……………………………………………………………………… 163
附錄一 教學省思札記……………………………………………………… 163
附錄二 教學觀察紀錄表…………………………………………………… 164
附錄三 學生晤談大綱……………………………………………………… 165
附錄四 國小六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教學設計…………………………… 166
附錄五 生物多樣性預試問卷……………………………………………… 195
附錄六 生物多樣性正式問卷……………………………………………… 199
附錄七 新生態典範量表向度之對應題目分析…………………………… 202
附錄八 教學回饋單………………………………………………………… 2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馨芝(2006)。遊客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與經營管理措施之影響-以高美溼地生態保護區為例。私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內政部營建署(2001)。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第一至八冊教學指引。台北市: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大自然季刊編輯部(2010a)。生物多樣性 非你不可(Plus one Plus you)。大自然季刊,107,4-11。
大自然季刊編輯部(2010b)。大地記載。大自然季刊,107,108-116。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怡今(2005)。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實施生物多樣性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秋凰(2008)。國中學生對生物多樣性認知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淑君(2003)。以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樂(2010)。生物多樣性破壞速度遠超預期 世界遭遇滅絕危機。取自:http:big5.ce.cn/
gate/big5/sci.ce.cn/zrqq/201005/27/t20100527_21451877.shtml
方國運(2004)。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發展現況。取自:http:hysearch.wra.gov.tw/wra_ext/
deveinfo/%E7%B0%A1%E8%A8%8A/12%E6%9C%9F/subtitle/subject3.htm
田育芬、黃文雄、吳忠宏 (2006)。中部某科技大學幼保系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新環境典範量表之應用。2006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5-202。台中:臺中教育大學。
行政院(2001)。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行政院第二七四七次院會通過。
行政院農委會(1999)。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取自:http://www.coa.gov.tw
行政院農委會(2000)。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行政院農委會(2002)。生物多樣性公約,取自:http://www.coa.gov.tw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承勳(2008)。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環境行為之探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何源三(2004)。特有生物中心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扮演的角色。自然保育季刊,47,6-18。
宋宜真(譯)(2010)。末日之鐘還在倒數計時。科學人,96,117。
李文昭(譯) (1997)。寂靜的春天。原著:卡森。台中市:晨星。(原著出版年:1958)
李正吉(2004)。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與現行教材使用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名揚譯(2009)。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專訪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雷文。科學人,86,62-66。
李孟珊(2005)。台中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李玲玲(2008)。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展望。林業研究專訊,15(2),20-22。
李培芬(2007)。防範未然,動燭先機:建立以GIS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國家公園,2008:12月,21-26。
李淑真(2001)。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奉儒、吳芝儀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奉儒、吳芝儀、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Robert C. Bogdam& Sari Knopp Biklen 著。台北:濤石。
李國隆(2008)。探究校園植物資源調查與網站教學對國小學童認識生物多樣性之影響。亞洲大學生物資訊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杜銘章(2008)。外來種動物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推薦專文。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余雅芳(2003)。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 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吳柏菱(2005)。進行環境問題專題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典範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麗(2004)。從生物多樣性談學校環境教育。教師天地,132,16-21。
吳書榆譯(2007)。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原著:比提、埃力克)。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
吳矞雲(2005)。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主題式教學設計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寧康(2010)。霍金:移居其他星球 人類才能永續生存。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
newsContent.aspx?id=6&id2=2&nid=253550
吳海獅、梁貴梅、金振寧譯(2002)。美國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台北市:內
政部營建署。
周英秀(2006)。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對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材料
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法務部 (2010)。環境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64271
邵廣昭(2006)。多元璀璨,恍若鑽石─台灣,生物多樣性之島。新活水,7,84-92。
周斌國(2008)。校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環境認知與態度之影響:以參觀火力發電廠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昌弘(1999)。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科學月刊,354,2-6。
林文揚(2004)。高中學生生物多樣性概念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林佑倍(2005)。國中小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伶俐譯 (2008)。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原著:艾倫‧柏狄克)。台北市:商周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5)
林建南(2010)。97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環境教育能力指標為條與修訂重點報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重大議題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55-269。
林慧容、盧秀琴(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以臺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環境教育學刊,4,131-157。
林慧容(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以台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穆琳(2010)。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 成功或失敗?台灣環境中心網頁。取自:http://e-inf o.org.tw/node/55631
林曜松(1998)。生物多樣性。社教雜誌,245(12):10-13。
林曜松(1999a)。整合跨學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科學月刊,30,452-458。
林曜松(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省思。環境教育季刊,39,1-6。
林曜松(2000a)。台灣生物多樣性之展望。2000年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9-26。台北市:自然科學博物館。
林曜松(2001)。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國內保育改革。社教資料雜誌,274,4-6。
林曜松(2007)。至關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導讀。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林曜松(2009)。生物多樣性帶動經濟。科學月刊,40(6),445-449。
林曜松、趙榮台(1998)。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
林麗芳(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變遷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莉苓(2010)。氣候異常 貓頭鷹生不出來。取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
id=7&id2=1&nid=251399
金恆鑣(1999a)。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月刊,30(6),459-465。
金恆鑣(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1999 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金恆鑣(譯)(2004)。繽紛的生命。(原作者Wilson, E. O. 1994.)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第一至八冊教學指引。台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翁振哲(2008)。屏東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生物多樣性相關概念認知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郭廷琦(2002)。「方案教學法」在國中生物多樣性教學上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城孟(2001)。台灣生態保育現況。全球變遷通訊雜誌,29,1-2。
郭鳳琴(2006)。大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生物多樣性」概念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戚永年、許慧苓 (2001)。新環境典範自環境態度上分析之應用。台灣林業,27(4),47-53。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第一至八冊教學指引。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欣瑜(2009)。新生態典範量表之驗證--以中部地區高中生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凱琳(2006)。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與學習表現之探討- 以景美仙跡岩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毅璿(2004)。人類的一小步、生命的一大步:自然保育典範的轉移。台灣博物,23(4):6-9。
教育部(1992)。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12,67-7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活領域。台北:教育部。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2003)。發現福爾摩沙─生物多樣性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立人(2000)。生物多樣性。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台北市。
陳秀玲(2005)。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采綸(2006)。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之教學初探─以基隆潮境公園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宜瑜、馬克平(2000)。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與中國大陸生物多樣性研究展望。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1-9。
陳宜壕(2007)。流水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多樣性之影響---以土城彈藥庫教學模組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冠如(2005)。台中地區國小教師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素琴(2007)。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舜協(2010)。杭士基:環境及核武 當代最大威脅。取自:http://www.cna.com.tw/ShowNew
s/WebNews_Detail.aspx?Type=Personage&TNo=1581&ID=201008100001
陳雯雯(2007)。台東在地化生物多樣性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楊文、蔡惠卿、許毅璿(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台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超仁(2003)。臺灣自然生態保育之現況與展望。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7,4-7。
陳雅平(2005)。「宜蘭綠色博覽會教學方案」中國小六年級學童生物多樣性知識與保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建志(2004a)。建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係:生物駭客─自然保育特展專輯。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建志(2004b)。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23(4):10-13。
陳建志(2010)。九年一貫生物多樣性教材的發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重大議題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45-253。
陳楊文(譯)(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原作者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楊文(譯)(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學生手冊。(原作者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麥愛堂(2000)。生物多樣性世界。國立成功大學校刊,195,5-6。
麥愛堂(2003)。生物多樣性世界與生態保育。科學發展,372,46-53。
張文馨(2002)。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
張子超(2000a)。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0b)。新環境典範內涵的研究—台灣環保人士的環境態度,Value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ng Kong。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永達(2004)。生物多樣性課程設計。教育部顧問室九十三年度生物多樣性種子教師(基礎班)研習手冊。84-95。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雅雯(2006)。生物多樣性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水
中的生物」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張瑾瓊(2003)。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品質之研究─以保育教育館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聰賢(2008)。以環境教育的觀點建構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行動概念。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
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7-0301-H-003-18。
黃淑容(2004)。從太魯閣族文化探討國小生物多樣性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雪惠 (1996)。職前科學教師對環境的世界觀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湯曉虞(1999)。台灣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優先策略。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湯曉虞、鄭伊娟(2001)。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未來工作及預期效益。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
彭昱融(2009)。搶救生物,從關心到行動。天下雜誌,418,152-153。
彭國棟(2007)。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季刊,57,3-11。
彭國棟(2008)。自然保育概論。臺北縣: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鏡毅譯(2002)。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自然保育季刊,40,6-15。
賈福相(2002)。生物多樣性。科學人月刊,2,30。
葉一萱(2000)。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環境世界觀之研究-以仁愛高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開溫(2007)。基礎生物。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
楊欣(2008)。石門水庫集水區生物多樣性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仁里(2001)珍視大地的一份厚禮──「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教育紮根工作。北縣教育,40,81-84。
楊玉齡譯(2002)。生物圈的未來。(原著:Edward O. Wilson)。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楊吉宗(1998)。談生物多樣性 Biological Diversity: A General Introduction。自然保育季刊,22,60-61。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曉佩(1995)。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與維持之道。科學月刊,26(1),29-33。
趙榮台(1998)。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前瞻研討會論文集,4-13。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趙榮台(1999a)。《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趙榮台(1999b)。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趨勢。科學月刊,30(6),471-473。
趙榮台(2000)生物多樣性概述。生物多樣性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1- 9。台北市:農委會。
趙榮台(2004)。生物多樣性概述。自然保育演講專刊。行政院農委會。
趙榮台(2005)。生物多樣性概論─第一章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容與發展。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劉俊昌、陳曉菁 (2002)。某師院新生環境觀。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6,433-450。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蕙燕(2005)。生物多樣性概論─第十六章生物多樣性之經濟價值與評估。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蔡志弘(2004)。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孟芬(2006)。國小四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基隆紅淡山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蔡慧敏(2001)。國家公園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角色與問題探討。國家公園生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88-196。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錢湘蓉(2006)。溼地生態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戶外教學研究以社子島為例。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第一至八冊教學指引。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譯 (1993)。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顏瓊芬(2000)。生物多樣性的教育。臺灣人文生態研究,2(2),113-135。
嚴雅馨(2007)。生物多樣性主題式教學活動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論文,台北市。
蕭新煌 (1986)。新環境典範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環境價值初探。台大社會學刊,8,81-134。
蕭新煌 (1999)。台灣環境意識與價值研究1999。調查研究,7,79-82。





二、西文部份
Carson, J. A. (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of blacks: 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21-25.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10).2010 Biodiversity Target,from https://www.cbd.int/
2010-target/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9(4), 1019。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84). Commitment to the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and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1013102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ng, A. G., & Jones, E. R. (2000).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25-442.
Dunlap, R. E. (200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From Marginality to Worldwide U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1), 318.
Grant, T. (1998). Wh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good educ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5, from http://www.geoec.org/resources/envedu-
Hodgkinson, S. P., & Innes, J. M. (2001). The attitudinal influence of career orientation in 1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inal as a function of degree choic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32(3), 37-40.
Kuhn, T. (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e, F. P., & Snow, R. (1989-90). Hispanic cultural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27-34.
Olsen, M. E., Lodwick, D. G. & Dunlap, R. E. (1992). Viewing the world ecologically. Boulder, CO: Westview.
Shetzer, L., Stackman, R. W., & Moore, L. F. (1991). Business-environment attitudes an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4), 14-21.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表目次
圖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附錄八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