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徐愛鈞
中文論文名稱:偏遠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黃萬居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奈米科技偏遠地區學校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奈米科技」已為世界熱門科學,但我國在部分偏遠國小中,學童所接受到的資訊仍然不足,因此在偏遠地區國小實施奈米科技教育具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旨在探究偏遠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奈米科技教學之成效,與教學過程中的困境、成長與省思。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雙溪區某偏遠國小,六年級學童共十一位。研究進行時間歷時共8週24節課。奈米科技教學課程分成二階段,每階段包含兩個主題單元,第一階段課程主題單元為「自然魔術師」、「奈米是什麼米」;第二階段課程主題單元為「現代多啦A夢」及「未來的世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研究者紀錄教學中所遭遇到之困難,藉由自我反省、學生學習文件、文獻的閱讀及與協同研究教師之討論,逐步修正奈米科技教學方式。研究者以教學錄影錄音、教學日誌、教學活動紀錄、教學檢覈表、學生學習文件與訪談等資料,進行分析,並以「奈米科技認知問卷」及「奈米科技(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了解學童學習對奈米科技之認知情形與學習態度。
本研究發現:(1)奈米科技認知問卷的答對率,由32%提升至88%;(2)學童學習態度問卷各層面亦達到4.6分(表示相當認同),對奈米科技教學持正面評價;(3)偏遠地區國小奈米科技教學,有文化不利及資源不足之困境,但奈米科技教學能提供偏遠地區學童文化刺激,引起學生及家長的共鳴。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三點結論(1)偏遠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奈米科技教學,學童認知成效甚高(2)進行偏遠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教學,有利於學童學習科學態度之正向發展(3)教學困境可作為教師轉換教學之契機,發展教學專業,發展特色教學。最後研究者對於偏遠地區實施奈米科技教學提出三點建議:(1) 積極推動偏遠地區奈米科技教學及資源的整合與推廣(2)將奈米科技課程與偏遠地區校本特色課程結合。(3)提供家長及社區居民參與教學活動,以教育促成社會正義。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III
目次 -------------------------------------------------Ⅴ
圖表目次 -------------------------------------------Ⅶ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奈米科技--------------------------------------------------------------------- 5
第二節 科學學習認知-------------------------------------------------------------- 11
第三節 科學學習態度-------------------------------------------------------------- 21
第四節 行動研究-------------------------------------------------------------------- 24
第五節 偏遠地區學生學習之相關研究-----------------------------------------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5
第二節 課程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情境----------------------------------------------------------- 3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8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52
第七節 研究信效度----------------------------------------------------------------- 5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學童對奈米科技之認知情形---------------------------------------------57
第二節 學童對奈米科技之學習態度情形---------------------------------------71
第三節 奈米科技教學之困境、省思與成長------------------------------------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111
英文文獻-------------------------------------------------------------------------------119

附錄
附錄一 臺北縣偏遠國小名冊--------------------------------------------------- 121
附錄二 奈米科技概念圖----------------------------------------------------------122
附錄三 奈米科技教學教案-------------------------------------------------------123
附錄四 奈米科技認知問卷-------------------------------------------------------147
附錄五 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150
附錄六 教學活動紀錄-------------------------------------------------------------156
附錄七 教學檢覈表----------------------------------------------------------------157
附錄八 訪談資料-------------------------------------------------------------------158
附錄九 學生學習手札-------------------------------------------------------------159
附錄十 教學省思日誌-------------------------------------------------------------160




圖表目次
圖次
圖 2-1 Altrichter的行動研究循環-------------------------------------------------- 27
圖 2-2 Lewin行動研究循環模式--------------------------------------------------- 29
圖 2-3 Kemmis行動研究循環模式------------------------------------------------ 30
圖 3-1 自然科教室平面圖-----------------------------------------------------------42
圖 3-2 研究流程圖--------------------------------------------------------------------47
圖 3-3 三角校正法--------------------------------------------------------------------56



表次
表 2-1 有意義學習論之學習方式--------------------------------------------------17
表 2-2 態度的意義--------------------------------------------------------------------22
表 3-1 學習目標對應能力指標-----------------------------------------------------37
表 3-2 偏遠地區奈米科技教學之概念與內容-----------------------------------38
表 3-3 學生編號及特質對照--------------------------------------------------------39
表 3-4 奈米概念認知問卷題目與概念分析--------------------------------------49
表 3-5 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之向度及題目分配表-----------------------------50
表 3-6 研究工具與待答問題之關係-----------------------------------------------52
表 3-7 資料形式編碼一覽表--------------------------------------------------------54
表 4-1奈米科技認知問卷前後測總分平均數------------------------------------57
表 4-2奈米科技認知問卷學童個人前後測總分---------------------------------58
表4-3奈米認知問卷第30題各選項答題人數所佔比率-----------------------58
表4-4對「自然界的奈米現象」層面前後測答對人數--------------------------59
表4-5對「自然界的奈米現象」層面前後測答題情形人數統計-------------60
表4-6對「奈米的定義及起源」層面前後測答對人數--------------------------62
表4-7對「奈米的定義及起源」層面前後測答題情形人數統計-------------63
表4-8對「奈米的尺度現象」層面前後測答對人數----------------------------64
表4-9對「奈米的尺度現象」層面前後測答題情形人數統計----------------65
表4-10對「奈米科技對生活中的影響」層面前後測答對人數--------------67
表4-11對「奈米科技對生活中的影響」層面前後測答題情形人數統計--67
表4-12 對「奈米科技未來展望與省思」層面前後測答對人數-------------69
表4-13 對「奈米科技未來展望與省思」層面前後測答題情形人數統計-69
表4-14奈米科技認知問卷前測與後測分數比較表-----------------------------72
表4-15奈米科技課程態度量表四分層面總分-----------------------------------72
表4-16對奈米科技課程的態度-----------------------------------------------------73
表4-17奈米科技課程教師的態度--------------------------------------------------75
表4-18對奈米科技課程的學習動機-----------------------------------------------78
表4-19對奈米科技課程的學習策略-----------------------------------------------80
一、中文部分
尹邦躍(2002)。奈米時代。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一中(2004)。奈米科學簡介。臺灣醫學,8(3),347-354。
王奐敏(2004)。不利偏遠地區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四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澄霞(1995)。STS 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曉晴(2004)。天下雜誌群--希望閱讀活動到偏遠小學說故事。Cheers,50,26。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 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Patton, M. 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117-158。台北市:桂冠書局。
吳政忠(2004)。往下紮根的奈米教育。2004 年6 月24 日,取自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工會-電子報。
吳紀蓉(2003)。偏遠小學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蝴蝶養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吳瓊瑜(2008)。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奈米科技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呂宗昕(2005)。奈米科技相關圖解。2010 年4 月24 日,取自:科技年鑑奈米網http://nano.nsc.gov.tw/main/9/9_02.html
何夏枝、曾秀玉、姚慧磯、湯維芳、魏汎百、朱柏舟等(2008)。小小奈米大大不同。高雄市:大同國小。
李世光、吳政忠、蔡雅雯、林宜靜、黃圓婷(2003)。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25(3),435-443。
李宗薇、李宜修、吳姿瑩 (2007)偏遠地區學童數位落差之探討--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研習資訊,24(3),73-79。
李賢哲、吳信輝、樊琳(2008)。以奈米科技教學初探學生建模能力之發展。科學教育,309,2-4。
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宇哲(2009)。奈米微粒巴克球模型製作教學。物理教育學刊,10(1),104-107。
周秋香(2005)。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網(2009)。2010年9 月24 日,取自:http://www2.nano.edu.tw/result4_7.html
林宇玲(2005)。偏遠地區兒童的網路使用與性別化同儕文化的發展。新聞學研究,82,87-131。
林宇玲(2007)。批判的電腦識讀與學童的網路實踐--以臺北縣某偏遠國小的暑假電腦營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35。
林伯彥、林奕呈、呂宏洲、高甫仁 (2009)。從顯「微」技術到顯「奈」技術。科儀新知,31(2),72-79。
林志秋(2009)。偏遠小校發展特色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
林孟瑜(2005)。播種,其實不難!--談偏遠地區低年級孩童閱讀的推展。師友月刊,462,頁72-74。
林武賢(2009)。國小五年級教師以實驗操作實施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南科技大學,台北縣
林俊宏(2010)。日本奈米纖維發展概況。紡織速報,18(2),38-42。
林昭吟、莊東榮 (2001)。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奈米材料與科技」相關之研究計畫,物理,23(6),603-608。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3-5。台北市:心理。
林惜珍 (2005)。國小二年級奈米科技教學活動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寶山(1990)。教學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寶山(2003)。教學目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5。
邱文正(2007)。動機模式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國展(2009)。資訊科技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原作者: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徐世昌(2002)。蓮花的自潔功能與奈米科技的應用。科學發展,354,60~63。
徐筱嵐(2009)。奈米科技之前瞻性規劃--以美國推行綠色奈米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21(11),34-50。
高美麗(2010)。國小五年級學生利用動手做學習奈米科技概念之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耿筱曾(2000)。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課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5-16、63-67。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 二十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國科會科教處(2010)。奈米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東台灣奈米科技教育研究與人才培育(I),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國科會科教處(2010)。奈米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跨領域課程發展、教學研究與產學奈米前瞻人才培育(I),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國科會科教處(2010)。奈米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蘭陽地區奈米科技人才培育及科普教育之推廣計畫(I),國立宜蘭大學,宜蘭市。
國科會科資中心(2004)。奈米創新網。取自http://www.nano.com.tw.
張世平(2004)。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與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72 。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政義(2008)。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物理教育學刊,9(1),109-121。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育榮(2007)。以STS理念融入傳染病防治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雅茹(2002)。偏遠地區國小學生參與科學讀書會之科學態度改變歷程研究 - 質性研究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2004年奈米科技輔導教材(國小組)。中南區奈米科技K-12教育發展中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鼓勵中小學推動奈米科技K-12教育補助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許玉霞(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現況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許富翔(2007)。影響偏遠地區知識擴散之探討:以阿里山太和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台南市。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06(7),2-9。
許碧純 (2003)。往下紮根的奈米教育。科學人,1,25-27。
郭雅欣(2010)。跨入16奈米世代,一步到位。科學人,97,52-55。
郭靜晃(2002)。心理學概論。台北市:心理學。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教材。科學教育月刊,231,40-42。
陳文和(2009)。奈米科技光碟。臺浙天地,13,20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市:南宏出版社。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3-97。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延昇(2002)。小小奈米讓世界大不同。2010 年8 月24 日,取自數位時代雙週刊http://www.bnext.com.tw/mag/2002_08_01/2002_08_01_133.html
陳俊宏(2008)。以5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淑思(2004)。奈米科技教育的發展。南投文教,21,116-118。
陳銘漢、李清波、李鳳美(2006)。偏遠學校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某國中為例。學校行政,42,52-78。
陳鳳妤(2006)。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鳳珠 (2006)。留給偏遠學校生存的縫隙。南縣國教,23,30-31。
陳麗文(2005)。如何在中小學進行奈米科技的教學與應用。國教輔導雙月刊,45(2),27-32。
陳麗文、張字和(2007)。運用Moodle平臺進行奈米科技課程之初探。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10(1),237-250。
傅昭銘(2009)。臺灣奈米教育現況報導--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計劃推展現況與展望。臺灣奈米會刊,12,2-7。
傅鼎端(2007)。不同開放程度的班級科展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過程技能、科學態度、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秀滿(2007)。實作評量之實施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生活課程的學習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影響-以一所偏遠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彭聃齡、張必隱(2003)。認知心理學,3-51。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曾東模、王崇人(2004)。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化學,62(4),555-561。
曾國鴻、陳沅(2005)。國小師生對奈米科技之熟悉度、學習需求及其融入課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101-120。
費曼(2001)。費曼的主張(吳程遠、師尹睿、尹平、王碧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原著出版年:1959 年)
黃秀卿(2009)。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力表現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縣
黃政強、陳泰宏 (2010),奈米纖維不織布於能源領域之應用,紡織速報,18(2),
黃萬居(2003)。行動研究與自然科學教學。現代教育論壇 ,8,173-181。
楊定一、馬奕安(2010)。奈米細菌非細菌!科學人,96,28-35。
楊蕎安(2007)。趣味科學活動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溫明正(2005)。奈米科技融入教學之應用。師友月刊,451,8-14。
葉重新(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興華(2001)。行動研究的意義與實踐。台北光復國民小學-行動研究成果專輯。台北:光復國小。
廖湘瑄(2008)。偏遠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奈米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平地及南投縣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台中市。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2004)。奈米科技交響曲生物篇。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紹勝(2009)。一般與偏遠地區國小電腦教學現況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20-25。
蔡宛靜(2009)。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蔡明容(2004)。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明容、黃萬居(2006)。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5,39-64。
蔡東鐘、陳相文(2009)。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現象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87,83-101。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原作者:Geoffrey, E. M.)。台北市:學富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鳳娥(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蔡麗鳳(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鄭婉敏(1999)。認知的學習理論的教學意涵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3,57-72。
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1-44。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黎萬興(2004)。應用歷程檔案評量於偏遠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薛富盛(2008)。「國家型奈米科技教育」整合型計畫第二期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之人才培育分項計畫,國立中興大學。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簡良平(2005)。國小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以語文教師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2,1-20。
簡良平(2005)。淺談教師教室層級課程決定的架構。教育新知,52(2),37-53。
簡良平(2007)。教師專業化歷程的觀察與反省:以一位偏遠國小教師之行動研究為例。課程研究,3(1),29-58。
簡良平(2009)。偏遠國小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分析:教育促成社會正義之觀點。 初等教育學刊,34,1-24。
簡良平 (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簡良平(2006)。從家長教育支持度解讀偏遠國中教育問題。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主編)。「偏遠國中教育問題與相關政策檢討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133-16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良平(2008)。偏遠地區教師批判教學覺知與課程實踐連結:弱勢者教育的觀察與反省。載於白亦方(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務,95-122 。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良平(2009 )。偏遠國小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分析:教育促成社會正義之觀點。初等教育學刊,34,1-24 。
魏世台(1991)。奧素柏認知教學理論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rriaza, G., & Krovetz, M. L. (2006).Collaborative teacher leadership: How teachers can foster equitable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Ayers, W. (2004a). Teaching 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 Essays on hope and justice.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Ayers, W. (2004b). Teaching toward freedom: Moral commitment and ethical action in theclassroom. Boston, MA: Beacon Press.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s, J. and Wittrock, M. C.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NY: Longman.
Ausubel, D. P. & Robinson, F. G.(1971). School Lear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Bradley, L. H. (1985).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Carneiro, A. (2001). The role of intelligent resourc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5(4), 366.
Eisner, E. W (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hool programs (3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Press.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Gauld, C. (1982).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science education: A critical reappraisal.Science Education, 66(1), 109-121.
Glatthorn, A.A.(2000).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2nd ed). 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Gross, S.J. (1998). Staying center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 a turbulent Ear. Washington, DC: ASCD
Hooks, bell (2003). Teaching community: A pedagogy of hope. N.Y.: Routledge.
Horwitch, M., & Armacost, R. (2002). Help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be all it can be.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3(3), 6-31.
Hung, Y. C., Huang, S. M., Lin, Q. P., & amp; Tsai, M. L. (2005). Critical factors in adop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05(2), 164-183.
McNiff, J. (1997).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teacher-directed or student-controlled CAI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4), 427-438.
The 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2010).Supplement to the President’s FY2011 Budget.Washington,DC:U.S.Goverment Printing Office.
Wiles, J., & Bondi, J. (200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Hall.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