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楊淑明
研究生英文姓名:Shu-Ming, Yang
中文論文名稱:宜蘭地區東北季風時期之降水分析
英文論文名稱:An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ilan Area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Period
指導教授姓名:鐘珮瑄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東北季風宜蘭地區降水颱風
英文關鍵字:Northeast monsoonLanyang Riverprecipitatioprecipitation day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蘭陽平原位於臺灣的東北角,為東北季風迎風區。每年十月到隔年二月,東北季風帶來水氣,使得本區降下豐沛的雨量。本研究主要以中央氣象局蘇澳和宜蘭2個地面氣象站及十三個遙測自動站之氣象數據,劃分為蘭陽溪以北(宜蘭)及蘭陽溪以南(蘇澳)兩個區域,比較季節及東北季風時期的年際變化,探究溪北和溪南兩區域氣候之差異性。
  分析季節變化得到:蘇澳及宜蘭平均溫度全年無顯著差異;蘇澳站的降水量、降水日數、降水強度及平均風風速均高於宜蘭站;宜蘭平均相對濕度全年高於蘇澳。遙測自動站溪南地區降水量全年大都高於溪北,東北季風時間更為明顯;降水日數在十月到隔年四月,溪南大於溪北。
  分析東北季風時期年際變化得知:蘇澳的降水量高於宜蘭,降水趨勢為下降,但不明顯;蘇澳降水日數高於宜蘭,兩地趨勢均為下降;蘇澳降水強度高於宜蘭,兩地降水強度趨勢微幅上升;兩地平均溫度趨勢均為上升,宜蘭上升輻度高於蘇澳;平均相對濕度在2000年以前,宜蘭大都高於蘇澳,但在2000年以後,則是蘇澳高於宜蘭,趨勢為下降;蘇澳平均風風速高於宜蘭,蘇澳趨勢微幅下降,宜蘭則是上升。遙測自動站溪南地區降水量、降水日數及降水強度均高於溪北,趨勢均為下降。
  溪北測站以靠近西邊雪山山脈的山區測站降水量較多,溪南則是蘭陽平原南部的山區測站降水量較多;溪北地區,測站高度越高,降水日數則越多,溪南地區此現象則較不明顯;溪北各測站間降水強度差距少,溪南測站間降水強度差距較大。
分析宜蘭和蘇澳十一月到隔年二月降水量的年際變化,發現蘇澳的降水量仍然比宜蘭多,但十月的降水量則二地各有消長。深入探討,發現颱風對降水量與降水區域皆有不同的影響,不一定會跟東北季風所造成的氣候降水分布一致。
Abstract
Yilan is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Taiwan, in the northeast monsoon zone. From October to February every year, moisture air brought by the northeast monsoon causes heavy rains in the area. This study analyzes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wo Central Weather Bureau weather stations in Su-ao and Yilan from 1982 to 2009, and from 13 telemetry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in mountains or near mountain areas between 1996 and 2009. All stations in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two regions, depending on their location north or south of the Lanyang River, to compare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ir interannual variation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period; and in so doing, explore the cli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The results of the seasonal change show th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Yilan and Su-ao. The Su-ao station’s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days,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average wind speed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Yilan station, while the average annual relative humidity was higher in Yilan than in Su-a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for the telemetry station south of the riv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ne north of the river. The difference was more obvious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period, and there were more precipitation days south of the river from October through April the following yea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northeast monsoon period are as follows: Su-ao’s precipitation and number of precipitation day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Yilan and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The declining trend in 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days was more obvious in Yilan than in Su-ao.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was higher in Su-ao than in Yilan; both places displayed a slight trend of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had a trend of rising temperatures, but Yilan’s rate of increase was higher than Su-ao’s. Both places’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Before the year 2000,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higher in Yilan; after 2000, it was higher in Su-ao, showing that the trend of declining temperature is stronger in Yilan. The average wind speed was higher in Su-ao and showed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Yilan was more apparent. The measurements at the southern region telemetry station showed that rainy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t the automatic telemetry station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the Langyang River were as follows: The most rain in the northern region fell in the mountain area close to the west side of the Xueshan mountain range; south of the river, the mountain area south of the Lanyang plane was where the most rain fell. In the northern region, the number of precipitation days increased with higher altitude, whil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obvious.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precipitation days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all stations within the two regions, while their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nd rainfall were quite great.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臺灣地區 3
第二節 宜蘭地區 5
第三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7
第一節 資料來源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10
一 、研究方法 10
二 、研究工具 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5
第一節 地面氣象站資料分析 15
一、宜蘭和蘇澳季節變化 15
二 、宜蘭和蘇澳之年際變化 19
第二節 遙測自動站資料分析 25
一 、溪北和溪南遙測自動站季節變化 25
二 、溪北和溪南遙測自動站之年際變化 28
三 、遙測自動站間之降水差異性 32
第三節 宜蘭和蘇澳氣象變項之差異檢定及相關分析 37
第四節 十月份颱風對宜蘭地區降水之影響分析 40
第五章 結論 53
參考文獻 55


表  次
表3-1宜蘭縣地面氣象站資料 8
表3-2宜蘭縣遙測自動站資料 8
表3-3 1982年~2009年九月到十二月侵台颱風表 11
表3-4 1982年~2009年九月到十二月侵台颱風個數統計表 13
表4-1溪北與溪南氣象分項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38
表4-2 宜蘭與蘇澳氣象分項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38
表4-3溪北降水量與降水日數相關 38
表4-4溪南降水量與降水日數相關 39
表4-5宜蘭氣象分項相關 39
表4-6蘇澳氣象分項相關 39
表4-7 蘇澳、宜蘭十一月~隔年二月降水量相差及比例表 45
表4-8 颱風警報期間逐日降水量 46


圖  次
圖3-1宜蘭地區測站地理位置圖。藍色線為蘭陽溪,橘色字為溪北區域的遙測自動站,綠色字為溪南區域的遙測自動站。加框者為地面氣象站 9
圖4-1 地面氣象站-宜蘭站(藍)、蘇澳站(紅)1982年~2009年月平均 (A)平均氣溫(℃) (B)降水量(MM) (C)降水日數(DAY) 17
圖4-2 地面氣象站-蘇澳站(紅)、 宜蘭站(藍)1982年~2009年 (A)蘇澳各時期雨量佔年雨量之比例 (B)宜蘭各時期雨量佔年雨量之比例 18
圖4-3 地面氣象站-宜蘭站(藍)、蘇澳站(紅)1982年~2009年月平均 (A)平均風風速(M/S) (B)平均相對濕度(%) 18
圖4-4 地面氣象站-宜蘭站(藍)、蘇澳站(紅)1982年~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年際變化,A為斜率 (A)降水量(MM)及線性趨勢 (B)降水日數(DAY)及線性趨勢 22
圖4-5 地面氣象站-宜蘭站(藍)、蘇澳站(紅)1982年~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年際變化A為斜率(A) 降水強度(MM/DAY)及線性趨勢 (B) 平均風速(M/S)及線性趨勢 23
圖4-6 地面氣象站-宜蘭站(藍)、蘇澳站(紅)1982年~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年際變化,A為斜率 (A)平均氣溫(℃)及線性趨勢  (B)平均相對濕度(%)及線性趨勢 24
圖4-7 遙測自動站-溪北(藍)、溪南(紅)1996年~2009年月平均 (A)降水量(MM) (B)降水日數(DAY) 26
圖4-8 遙測自動站1996~2009年 (A)溪南各時期雨量佔年雨量之比例 (B)溪北各時期雨量佔年雨量之比例 27
圖4-9 遙測自動站-溪北(藍)、溪南(紅)1996~2008東北季風時期年際變化,A為斜率 (A)降水量(MM)及線性趨勢 (B) 降水日數(DAY)及線性趨勢 30
圖4-10 遙測自動站-溪北(藍)、溪南(紅)1996~2008東北季風時期降水強度(MM/DAY)年際變化及線性趨勢,A為斜率。 31
圖4-11 1996-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溪北、溪南、宜蘭及蘇澳降水強度(MM/DAY)比較 31
圖4-12 遙測自動站1996~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各測站月平均降水量(MM)散佈圖 (A)溪北 (B)溪南 34
圖4-13 遙測自動站1996~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月平均降水日數(DAY)散布圖 (A)溪北 (B)溪南 35
圖4-14 遙測自動站1996~2008年東北季風時期降水強度(MM/DAY)散布圖 (A)溪北 (B)溪南 36
圖4-15 宜蘭地區氣象分項平均數示意圖。 39
圖4-16(A)為1982年~2008年十一月到隔年二月降水量月平均 (B)為1996年~2008年十月到隔年二月五個月降水量平均減四個月降水量平均直條圖。[]中的數字,為該年十月颱的數量 47
圖4-17(A)柯羅莎颱風路徑圖 (B)芭瑪颱風路徑圖 48
圖4-18(A)~(F)柯羅莎颱風10月6日2:00~12:00宜蘭地區雨量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49
圖4-19(A)~(F)柯羅莎颱風10月6日14:00~10月7日00:00宜蘭地區雨量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50
圖4-20(A)~(F)芭瑪颱風10月5日6:00~16:00宜蘭地區雨量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51
圖4-21(A)~(F)芭瑪颱風10月5日18:00~10月6日6:00宜蘭地區雨量圖 52
國內期刊:
吳明進(1992)。台灣的氣候變化-氣溫和降水。大氣科學第二十期第四號,295-316。
吳宜昭、陳永明、朱容練(2010)。台灣氣候變遷趨勢。國研科技,25,40-46。
李清縢(2008)。臺灣百年氣候趨勢特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59,23-26。
陳雲蘭(2008)。百年來台灣氣候的變化。科學發展,424,6-11。
劉昭民(1998)。台灣東北季風強度之變化與天氣系統之關係。航空氣象,9,35-42。
盧孟明、麥如俊(2003)。台灣與全球雨量長期變化研究(一)1920-1995變化趨勢。大氣科學第三十一期第三號。199-218。

學術論文:
丁一萍(2006)。臺灣地區季節雨量長期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基隆。
朱啟豪(2002)。台灣長期氣候變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林淑玲(2002)。宜蘭地區颱風降雨與地形、空間分布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台中。
洪麗娟(2009)。1996-2008 年臺灣降雨的特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桃園。
陳盈曄(2000)。宜蘭地區秋冬季降雨特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桃園。
張耀升(2004)。宜蘭地區豪雨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桃園。 
郭峻菖(2009)。台灣區域降雨趨勢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研究所,台中。
湯寶君(2010)。伴隨氣候變化的臺灣地區降雨特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桃園。
葉嘉靜(2003)。宜蘭地區秋冬季豪大雨特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桃園。
楊薇玉(2005)。臺灣降雨量之季節變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
賴紀穎(2006)。宜蘭地區俗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新北市。

英文期刊:
Chen, C.-S. and Y.-L. Chen (2003).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Mon. Wea. Rev., 131,1323-1341.
Hsu, H.-H. and C.-T. Chen (2002). Observed and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Taiwan. Meteoral. Atmos. Phys. 79, 87-104

網路訊息:
宜蘭縣本土教育暨母語學習網由shuo發表(2009年1月16日)。國中-地理篇第二章 地質與地形【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226/post/10976/4585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地方環境資料庫。宜蘭縣自然環境【網頁文字資料】。取自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YilanCounty/first.asp?admip=YilanCounty&admit=&item=landforms&theme=blue&SelectPage=2
封面
摘要
致謝詞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8.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8.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