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王永裕
中文論文名稱:九年一貫國小階段古蹟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古蹟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秦照芬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鄉土教學古蹟教學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近年來,鄉土教育課程逐漸受到關注,其中古蹟教學更是鄉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者便以服務之萬華區為例,探討古蹟在教學上運用的情形。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對於臺北市萬華區內古蹟進行研究,藉以瞭解本區古蹟的維護現況。並訪談臺北市內運用本區古蹟進行古蹟教學的教師,以瞭解萬華區內古蹟的教學現況,並分析影響其運用的因素,整理出適於臺北市萬華區古蹟教學的古蹟特色所在。

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臺北市萬華區古蹟保存現況

本區古蹟公私有並存,目前公有古蹟,保存現況較為理想,亦多有再利用之情形;而部分私有古蹟整建維護現況卻不甚理想,部分整建中之古蹟或因各種因素而中斷施工,使整建中之古蹟無法展現其原始風貌。

貳、萬華區古蹟教學運用情形

教師選擇進行古蹟教學的標的,往往受到交通、教育政策、資料多寡、導覽等因素影響。同時古蹟維護與保存的現況,以及周邊環境的整合,亦影響教師進行現地教學的內容。而萬華區古蹟中,較符合上述要件的古蹟自然受到教師的青睞,造訪者自亦較多。

參、萬華區古蹟教學的古蹟特色

近年來整修完成的剝皮寮文化區雖非市定古蹟,然透過其整體規劃,串連起龍山寺、艋舺地藏庵、老松國小、艋舺清水巖等萬華區市定古蹟。使統整後的規劃動線,易於教師進行古蹟教學的課程設計,清楚建構整體歷史文化脈絡,帶動周遭古蹟活用,並增加古蹟之能見度,如此方可吸引更多教師選擇萬華區古蹟進行古蹟教學。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05
第四節 研究流程………………………………………………………………08
第二章 文獻分析…………………………………………………………………09
第一節 古蹟……………………………………………………………………09
第二節 古蹟再利用……………………………………………………………16
第三節 鄉土教育與古蹟教學…………………………………………………20
第三章 古蹟教學資源分析………………………………………………………29
第一節 古蹟教學相關能力指標分析…………………………………………29
第二節 華區各級古蹟概述……………………………………………………34
第三節 古蹟教學現況訪談……………………………………………………68
第四節 萬華區各級古蹟教學利用情形………………………………………75
第四章 古蹟維護與教學…………………………………………………………77
第一節 古蹟維護之現況與問題………………………………………………77
第二節 古蹟教學標的之選擇…………………………………………………83
第三節 古蹟再利用與古蹟教學之結合………………………………………85
第五章 結論………………………………………………………………………89
參考文獻 …………………………………………………………………………93
1. 丁榮生(2002)。臺灣古蹟之美。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尹章義(1989)。古蹟史料之蒐集與利用,文化資產研討會專輯,頁191。
3. 尹章義(1993)。鄉土教材之涵意及其重要性。載於臺北市教育局主辦,臺北市八十二學年度中小學鄉土教學學術研討會手冊。
4. 王庭玫(2007)。臺北市古蹟巡覽 : 最新版臺北133座古蹟中英文簡介。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 王啟宗(1999)。臺灣的書院。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 王雅慧編(2002)。古蹟巡禮。臺北縣:泛亞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王鎮華(1986)。中國建築備忘錄。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8.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文化資產保存法,http://law.moj.gov.tw/LawCl
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70001。
9. 吳永華(2000)。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中市:晨星出版集團。
10.李泰昌等(2004)。臺灣的古蹟:北臺灣。臺北縣: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李乾朗(2004)。古蹟新解。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3.杜玥潾(1998)。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14.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136。
15.林昭賢(1995)。臺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臺北市:漢文書局。
16.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7.林衡道、郭嘉雄(1977)。臺灣古蹟集 v.1。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林麗卿(2006)。國小師生古蹟維護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萬華龍山寺、祖師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9.邱睿婕(2005)。古蹟再利用中歷史情境再生之研究─以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0.俞怡萍(2004)。臺北古蹟偵探遊。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洪子舒(2006)。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臺北孔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2.洪伯溫(1992)。臺北古蹟探索。臺北縣:龍文出版社。
23.洪伯溫(1995)。臺灣鄉土教材及教學實務。臺北縣:龍文出版社。
24.洪若烈(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25.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臺北市:漢文書局。
26.翁正雄(2009)。以用後評估來探討公有古蹟再利用歷史意涵保存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館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7.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編輯(2001)。2001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8.張仁豪(2001)。萬華歷史之旅。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9.張永潔(2007)。國小鄉土教育在社區總體營造角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0.張嘉祥(2004)。古蹟及歷史建築緊急加固手冊。臺中市: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
31.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32.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33.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34.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35.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36.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37.莊維潔(2005)。「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舊廈再利用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38.許筱苹(2005)。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39.郭至和(2002)。鄉土教育在國小的實施與展望。社教資料雜誌,286,頁1-4。
40.陳志華(2003)。古蹟保存文獻與規章。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41.陳建仲(2006)。圖繪臺灣古蹟保存史─一九九○年代以後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之狀況。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2.陳政榮(2006)。全球化下的文化治理個案─「臺北之家」的古蹟保存與再利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3.陳玲月(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44.陳翼漢(2004)。歷史與文化資產之於「過去」。博物館學季刊,18(2),頁79-94。
45.傅朝卿(2001)。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載於張玉璜主編,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6.黃士娟(2009)。古蹟探祕 解碼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47.黃柏勳(2007)。發現臺灣古蹟。臺中市:展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8.黃啟瑞(2004)。國小課程中鄉土教育內涵之研究以社會科教科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49.黃筱娟(2000)。大礁石與小漁村—論鄉土教育發展策略之可能。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50.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51.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2.漢寶德(1983)。古蹟的維護。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3.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76)。臺北市古蹟概覽。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54.臺北市政府公管中心市政資料組編(1995)。臺北市古蹟巡禮。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公管中心市政資料組。
55.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56.歐用生(1996)。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及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八十五年度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57.潘璽(2000)。歷史建築再利用。文化視窗,24,頁52-59。
58.蔡明哲(2007)。古蹟木構造防腐及蟲蟻防治設計參考手冊。臺北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9.談宜芳(2009)。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類型及其管理維護問題探討。建築研究簡訊,64,請見網址http://www.abri.gov.tw/utcPage
Box/CHIMAIN.aspx?ddsPageID=CHIMDCA&EprHadDBID=52&DBID=1016。
60.鄧天德(1998)。心繫三鄉情:家鄉、故鄉、原鄉淺說,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4),頁139-146。
61.鄧天德(1999)。艋舺龍山寺的教育內涵,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頁267-274。
62.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3(3),頁17-30。
63.鄭伊絢(2008)。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開館規劃歷程研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4.鄭英敏等編輯(1993)。鄉土教材教法。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65.錢富美(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鄉土教育課程統整之途徑。社會科教育研究,5,頁177-192。
66.謝佩如(2009)。古蹟再利用與城市街區的對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7.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68.鍾喜亭(1995)。鄉土教材的設計,載於黃正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臺北市:漢文書局。
69.藝術家出版社編輯(2007)。臺北市古蹟巡覽上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