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志遠
中文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校歌之批判論述分析
英文論文名稱: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Public School-anthems in the Taiwan Colonial by Japan
指導教授姓名:陳麗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天皇國家意識型態校歌批判論述分析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6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摘 要
本研究以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校歌為題,本研究方法係根據Fairclough’s以文本為導向的三層面分析模式:「文本分析」、「過程分析」及「社會分析」建構而來,而分析方式,則是採用Fairclough’s所述及的「描述」、「詮釋」和「解釋」。

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校歌,它是一種文本,亦是一種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的再現。研究者首先針對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文本作出解讀,以理解校歌背景與特色;其次說明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運用的權力基礎;最後則是歸納公學校校歌背後所植基的意識型態與社會條件脈絡。

在資料蒐集方面,以「楝花盛開的回憶─日智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二冊『學校建築篇/校歌校旗篇』」,研究者採錄公學校(國民學校)校歌為主要的文本分析資料,一共採錄28所的校歌,公學校21所,國民學校7所。

在文本分析可以分為四類,分別如下:一、描述學校地理位置的景觀;二、表現學校當地物產與名勝;三、敘述學校的歷史文化;四、描寫具有「台灣」意象之符號與相對位置,在公學校校歌文本當中,對於地景的選擇與描寫,那些地景、地產、名勝該消失或納入校歌,固然是一種當下的選擇,卻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塑造下,單純的地理景觀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與內涵。在這樣的假定下,校歌的語彙的使用,賦予某些支配意識型態的正當性。

在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過程分析中,除了公學校的正式課程之外,藉由公學校場域中的集會、儀式、教育活動,校歌亦被當成意識型態控制的工具,它再製和維護日本殖民者優勢的信念、價值和規範,並透過校歌的實踐而行使文化霸權,目的是把台灣子弟變成日本臣民,並且涵養其國民精神。所以,透過校歌傳唱,恰是加深這種形塑程度,加強這種感召力量的一種途徑。

在社會脈絡分析,日本殖民政府依循同化與皇民化的殖民需求,日本殖民當局透過將校歌賦予儀式化的性質,校歌夾帶著政治意識型態,意圖在殖民體制的語言與聽覺符號兩種載體的重置下,等同日本殖民當局將天皇國家意識的輸出,使台灣子弟對日本的國家意識有「正確」的瞭解,這也是另一種「想像共同體的」基礎。

關鍵字:天皇國家意識型態、校歌、批判論述分析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名詞釋義………………………………………………0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06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日本殖民統治主權/意識的形成與實踐…………… 09
第二節 日本殖民意識轉化的媒介─殖民教育………………41
第三節 校歌之相關研究………………………………………7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批判論述分析的相關意涵……………………………78
第二節 Fairclough 的批判論述分析模式…………………85
第三節 資料分析………………………………………………95
第四章 研究討論與結果
第一節 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文本分析………………………103
第二節 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詮釋分析………………………110
第三節 日治時期公學校校歌社會脈絡分析…………………116
第五章 結論……………………………………………………12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126
貳、外文部份……………………………………………………13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Benedick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市:時報文化。
Chris Jenks 著;俞智敏等譯(1998)。文化。台北市:巨流。
Edward W. Said 著;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Robert J. C. Young 著;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引導。台北市:巨流 。
Weber Max 著,簡美惠譯(1996)。中國的宗教。台北:遠流。
Weber Max 著,康樂、簡美惠譯(1993)。支配社會學I。台北:遠流。
王金林(2001)。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村平(2001)。國家意識的誕生: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井出季和太(2003)。日據之臺政。台北:海峽學術。
古川ちかし、林珠雪、川口隆行編著(2008)。日本與在台灣‧韓國‧沖繩做了什麼?。台北市:致良出版社 。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生安鋒(2005)。霍米巴巴。臺北市:生智。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2005)。後藤新平傳:外交與卓見。台北市:台灣商務。
白鴻博(2011)。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
(1952-196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何義麟(1986)。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36 (4),47-88。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密察等著(2008)。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市:播種者出版。
吳叡人(2006)。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127-218。
吳文星(2003)。〈田健治郎與1922 年臺灣教育令〉載於「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系列學術研討會,第七屆會議:東亞教育與考試傳統的特色,頁6。
吳靖國(1990)。教育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司馬嘯青(2005)。台灣日本總督。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李光智(2006)。「國定」課程之研究: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與發展(1895-1945)。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嘉齡(2004)。語言運動在近年台灣認同政治上的角色。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文政(1999)。教科書在學校政治社會化中的功能。國教世紀,185,35-41。
李正偉(1995)。由意識形態教化、管制與規訓論台灣國民中、小學教育與校園空間。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卓(1994)。家族制度與日本的近代化。南開學報(2),50-55。
李永熾(1980)。明治日本「家族國家」觀的形成。食貨月刊,10(5),169-191。
呂理州(1998)。解剖日本軍國主義:神話、軍國、日本。台北:創意力。
杜武志(1997)。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阿圖塞著;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臺北市:遠流。
邱敏捷(1996)。論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台灣風物,48 (3),39-59。
林惠琇(2009)。六三問題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菁英自治主張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香。
林呈蓉(2006)。從歷史風土探討日本「國家意識」的建構。載於施正鋒(主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頁173-202)。臺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林育如(2005)。校歌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及國中校歌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育柔(2004)。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台灣教育的意識型態取向分析─以修身教育上之實現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以偉(1995)。戰前日本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岩口敬子(2009)。國家儀典與國民統合:日治時期台灣官方節日與儀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燕秋(2001)。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人種衛生(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炎元(1999)。批判論述與媒介研究之初探─兼論其在華文媒介上的應用。傳播管理學刊1(1),。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徐國章(1997)。日本侵台的思想緣起與佔領台灣。臺灣文獻,48(3),65-100。
南博著,邱淑雯譯(2003)。論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縣新店市:立緒。
柯能著;陳正國譯(2001)。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臺北市:麥田出版。
周婉窈、許佩賢(2003)。台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台灣風物53(4),119-145。
周婉窈(2002)。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
周頌倫(1998)。近代日本社會轉型研究。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信夫清三郎著;呂萬和等譯(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台北市:桂冠。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香港嶺南學苑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1998)。解質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祝若穎(2005)。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徐國章(1998)。由「六三法」看日本治台的基本理念─天皇大權統治主義。台灣風物,48(2),19-42。
許瀛方(2001)。臺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1895~198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 。
許佩賢(1993)。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馬向青(2007)。臺灣一九九O 年代以後國民中學升學制度改革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泰爾朋著、陳墇津譯(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市:遠流。
張小雯(1994)。日本教科書制度問題的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虹彣(2008)。日治時期台灣用教科書與日本國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1937-1945
年國語教科書的編輯與教材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陳俊湘(2007)。我們教育政策與教育體系圖書館發展之批判論述分(1945-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鸞鳳(2007)。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
陳聰民(2005)。楝花盛開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圖錄 第二冊學校建築篇/校歌校旗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陳小沖(2005)。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秀武(2005 )。論近代日本國家意識的形成。東北師範學報(4),。
陳虹彣(2001)。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分析研究─以公學校教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遠超(1998)。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臺灣的移植─以國語傳習所乙科及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的課程為討論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艷紅(1986)。後藤新平在台殖民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筱君(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靜嘉(2003)。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敏原(1998)。論教育與規訓─ 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昭堂著;林偉盛譯(1991)。殖民地與文化摩擦─台灣同化的糾葛。台灣風物 ,41(3)期,頁17。
黃友棣(1984)。琴臺碎語。臺北:東大。
蔡蕙光(2000)。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錦堂(1992)。日本據台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以一街庄一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4),頁211-224。
蔡錦堂(1993)。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載於鄭樑生主編,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300)。台北縣淡水鎮: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蔡錦堂(1995)。皇民化運動前台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 ─1931-1937。載於周宗賢主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頁369-388)。台北縣淡水鎮:國史館。

蔡錦堂(2000)。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36),242-250。
蔡錦堂(2007)。跨越日本與國民黨統治年代的臺灣人之日本觀。臺灣文獻,58(3),1-27。
蔡培火(1974)。與日本本國民書。台北縣新店縣:學術。
林本炫、周平編(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芳瑀(2004)。被選擇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紀蕙(2004)。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台灣文學學報,(5),49-83。
賴彥甫〈校歌的文化與符號分析:規訓、抵抗與國家的治理技術〉,《2009-2010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98-2815-C-002-117-H,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地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賴美鈴(2007)。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唱歌教育─「式日」歌曲與校歌初探。台灣風物,57(4),103-143。
龍煒璿(2007)。台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描繪。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肅騰(2004)。日治時期台灣殖民觀光意象之解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蔣介石(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
廖英秋(2004)。雲林縣各級學校校歌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萍(2007)。論明治時代國粹派與國粹思潮。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大陸東北。
楊芳(2008)。日本的國家認同與天皇制─一種政治文化的視角。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事務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大陸上海。
孫敏(2009)。柳田國男日本人論研究─基於柳田民俗學的考察。北京大學日語語文學博士論,未出版,大陸北京。
貳、外文部分
川島次郎(1942)。學校禮法。東京:目黑書店。
台灣教育會編(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
佐藤源治(1943)。國民學校の本義。台北:新高堂。
竹越與三郎(1905)。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持地六三郎(1902)。台灣教育に就いへ。台灣教育會雜誌,(4)。
高岡武明(1902)。公學校ノ修身科ニ就キテ。台灣教育會雜誌。(4),1-20。
Fairclough, N. (2002). 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 In M. Toolan (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vol2: Leading advocates. London:
Routledge.
Fairclough, N(1995).Media discourse.London: Edward Arnold。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Wodak, R.(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 A. van Dijk, (Eds ),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 London : Sge. ,258-284
Gee, J. P. (1996).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London:Taylor& Francis.
Jackson P.(1983).the daily grind .in H.A. Giroux&D. Purple (Eds.),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 :Deception and discovery. Berkeley, CA: MrCutrhan.
Rogers, R.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education. In R.
Rogers(Ed.).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education. NewJersy:
LEA.
Wodak,R(2002).aspect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ZFAL.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