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正飛
研究生英文姓名:WU,CHENG-FEI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Research among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Self-concept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姓名:簡後聰
徐榮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英文關鍵字: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Self-concep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小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並分析其網路使用的行為與其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的關係。以九十七學年度在臺北縣就讀的五和六年級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依照大、小型學校取樣,各抽樣兩所學校,共計16班,有效回收調查問卷466份,而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為「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自我概念之調查問卷」,並根據調查結果採用敘述統計分析、卡方考驗、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得到以下的研究結果:
壹、國小學童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
一、在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行為所持的態度上,以「鼓勵並加指導」的家長
所占的百分比最多。
二、國小學童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是在家中。
三、每週網路使用時數以 0~3 小時為最多。
四、國小學童上網時最常進行的活動是閱讀電子新聞。
五、約七成的國小學童有上網聊天交友。

貳、國小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上因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一、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地點、上網最常閱讀類
別、電子郵件使用行為、網路聊天交友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用活動、子郵件使用行為、
自我限制上網時數上有顯著差異。
三、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行為持不同態度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使用時間、網路使
用地點、網路使用活動、上網最常閱讀類別、電子郵件使用行為、網路聊
天、與父母討論上網內容、與學校老師討論上網內容、自我限制上網時數
有顯著差異。

參、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因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一、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上皆有顯著差異,並
且六年級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上,皆高於五年級國小
學童。
二、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真實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並且女性國小學童在真
實人際關係上高於男性國小學童。

肆、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行為持不同態度之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
異。家長對子女網路使用行為持鼓勵態度高於持禁止態度;家長對子女網
路使用行為持放任態度高於持禁止態度。

伍、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因不同網路行為而有差異
一、不同網路使用地點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和真實人際關係皆有顯著
差異。
二、不同網路使用時間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和真實人際關係皆有顯著
差異。
三、不同網路使用活動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部分有顯
著差異。
四、不同上網最常閱讀類別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和真實人際關係上皆
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電子郵件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和真實人際關係上皆
有顯著差異。
六、是否與父母討論上網內容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皆
有顯著差異。
七、是否與同學朋友討論上網內容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八、是否擔心上網時數過長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皆有
顯著差異。
九、是否自我限制上網時數之國小學童,在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皆有
顯著差異。

陸、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因不同網路行為而有差異
一、不同網路使用地點之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網路使用時間之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異。
三、最常上網使用「收發、處理電子郵件」、「聊天交友」之國小學童,在自
我概念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電子郵件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異。
五、是否與同學朋友討論上網內容之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of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Personal variables such as sex , grade and parents use the attitude of disciplining of the network to the pupil us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There are 466 samples chosen from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area in the study. Ones that adapt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in this study.The data obtained is analyzed wi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chi square test, t-test , and one-way ANOV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exposed to history of the network all in 1-2, the place to surf the Net mainly is at home, most within surf the Net 2-3 times every week and surf the Net for 2 hours each timing, the activity used regards play on-line game、education and study the top and use the search engine to look for the materialsing as.
1.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1)The most popular place th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ten get on the internet is usually at home.
(2)The mos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d from 0 to 3 hours getting on the internet every week.
(3)The most popular behavior th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get on the internet is reading news.
(4)About 70%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ake friends by Internet.
2.There are certa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variables and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
3.There are certa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rsonal variabl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4.There are certa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ttitude of disciplining of the network to the pupil use and self-concept.
5.There are certa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us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6.There are certa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use and self-concept.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0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4
第一節 網路使用的概況及使用行為 …………………………………… 04
第二節 人際關係………………………………………………………… 10
第三節 自我概念…………………………………………………………… 17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五節 研究程序……………………………………………………………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8
第一節 國小學童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之現況……… 3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分析…………… 4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上之分析…… 83
第四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之分析…………… 88
第五節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上之分析……………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3

附錄一 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自我概念之調查問卷…… 144
一、專書
王瑋等人(1991)。人類發展學(上)-人生過程整體探討。臺北:華杏出版社。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5)。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運用。臺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林宗鴻譯 (1997)。人格心理學(Burger, J. M.)。臺北:揚智。(原作出版於西元1993 年)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心理。
洪瑞璘譯(1999)。納森尼爾‧布雷登著。工作自尊心— 開創事業版圖新秘訣。臺北:時報文化。
苗廷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臺北:巨流。
夏鑄九等譯(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Castells,M. ,1997.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coiety.)。臺北:唐山出版社。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慧芝譯,Diane E.Papalia,Sally W.olds & Ruth D.Feldman原著(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臺北:桂冠。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陳正文等人譯(1997)。人格理論(Schultz, D., & Schultz, S. Y.)。臺北:揚智。(原作出版於西元1994 年)。
陳美靜譯(1999/2001)。網路心理講義(Wallace,P.M.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臺北市:天下出版社。
陳皎眉(1993)。如何作自己的公關?談人際關係。載於吳靜吉、林邦傑(主編),與年輕談心:青年人的自我追尋(頁97-118)。臺北:遠流。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臺北:五南。
黃煜峰、雷靂(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417-463)。臺北:環宇。
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鳳池、陳美芳、胡志芬、王淑敏、黃宜敏等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趙學信譯(1998/2000) 。NET &NET(Kelly,K.,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臺北:三民。
鄭美芳譯(1998)。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臺北市:駿馬出版社。
二、期刊
王志仁(1997)。網路大調查:族群分析-上班族領先臺灣網路。天下雜誌。198,124-129。
王柏壽(1985)。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做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5,47-198。
王燦槐、羅惠筠(1998)。我國大學生BBS 族的網路人際溝通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5-6。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7。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的特質。諮商與輔導,206,35-40。
朱錦鳳(1997)。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極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 20,297-312。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頁233。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
吳統雄(2000)。臺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況、前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
吳齊殷(1998)。虛擬社區的「生活經驗」對個人真實生活的影響: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Net’98臺灣網路新世紀研討會。
林美蓉(1995)。寂寞與自我坦露。輔導季刊,31(1),58-63。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
施香如(2002)。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胡玲玲譯(2001)。誰說網路讓現代人更疏離?!電腦家庭,68,60-62。
翁淑媛(1985)。青少年的自尊以及相關變項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第8 期,79–114 頁。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10,261-322。
張淑美(1996)。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95 頁。
梁朝雲(2001)。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分析及輔導方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43-69。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31-34。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2,66-80。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5-14。
陳淑萍(2000)。大學生電子郵件的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探討。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增穎(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游森期(2001)。E 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黃文瑛(1977)。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117-142。
黃有志(2001)。網路上兩性互動的輔導。學生輔導,74,26-33。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7-154。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孝嶸、孫秀蕙、吳嫦娥、汪季參、曾桂玲、謝仁春(2001)。臺北市少年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37-98。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6(1),51-70。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壽旭霞(2001)。面對網路交友熱輔導人員應有的準備。學生輔導,74,68-81。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第四十三卷,第一期,90–94頁。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文(1977 )。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蘇建文(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25-35。
三、博碩士論文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盈惠(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郁文(2001)。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美慧(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淑玲(1999)。臺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瓊汝(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李財星(1987)。犯規與無犯規國中生之自我概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逢堅(2000)。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佑玲(2001)。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1997)。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柯舜智(1992)。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之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錚蓉(1992)。高中僑生與本地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比較暨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孫秀英(2001)。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論文,未出版,新竹。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仁獻(2002)。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千慧(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陶振超(1996)。臺灣地區全球資訊網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康婷(2001)。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期泰(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蕙如(2004)。臺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佩(1995)。電子布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臺大計中BBS 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銘鈞(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廣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薛淑如(2002)。青少年母親電腦網路使用與母子(女)互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韓佩凌(2002)。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美如(2004)。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之因素。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四、網路資料
丁思惠(2000)。 E 世代的網路交友面面觀。http://www.tcpc.gov.tw/package/electric-book/40/40-5.htm
天下雜誌(2000)。華人網路使用大調查,Online Availa。【http://archive.cw.com.tw/Ecw/E 天下雜誌第245期.doc/122563591.22.htm】
邱秋雲(2002)。透過網路建立愛情關係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個人依附型態、自我揭露之初探。[線上資料] 。
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子難以抗拒。
http://www.tcc.gov.tw/~tcco/42/news890602.htm
馮燕、王枝燦(2002)。網路交友與青少年虛擬社會關係的形成。
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n/conference2002/
黃厚銘(2001)。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上的人際關係。
http://www.glps.ptc.edu.tw/simon
劉奕蘭(2002)。網路社會支持的探討。[線上資料]。
http:// 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蕃薯藤(2000)。青少年及兒童最常在網路上作些什麼?
http://kids.yam.com/help/yam_news_1999mar15.htm。
蕃薯藤(2002)。臺灣網路使用調查:一般電腦及網路行為。
http://survey.yam.com/index.html。
蕃薯藤(2005)。臺灣網路使用調查:一般電腦及網路行為。2005年1月20日, http://survey.yam.com/index.html。

五、官方統計資料
臺北市教育局(1998)。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教育局。
臺南市教育局(2005)。臺南市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南市:臺南市教育局。
交通部統計處(2005)。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臺北:交通部。http://www.motc.gov.tw/hypage.cgi?HYPAGE=stat.asp。
向陽公益基金會(2001)。E 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告。2003 年7 月25 日
周冠中(1998)。「我國Internet應用現況調查」。資策會推廣服務處。
高雄市教育局(1998)。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市:高雄市教育局。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資策會(1999)。「88年網際網路應用調查」。 Find 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
行政院主計處(2005)。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六、英文書目
Kraut, R., Lundmark, V., Patterson, M.,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1999).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 Social Involve mentand Psychology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1031.
Marsh, H.W., Craven, R.G. & Debus, R.L. (1991). Self-Concepts of Young Children Aged 5 to 8: Their Measure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3), 377-392.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a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uler, J.(1996).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Suler, J. (1998). 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wwlrider.edu/uler/suler/psycyber/adoles.htm
Suler, J. (2000). Identity Management in Cyberspace. Retrieved August 8, 2004,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identitymanage.html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