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胡雅真
中文論文名稱: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指導教授姓名:幸曼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6
中文關鍵詞:品格品格核心價值公私立幼教機構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和南港區公、私立幼教機構家長為對象,透過自編問卷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與雙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瞭解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期望研究結果能為幼教機構教學之參考。研究結果如下所述:

1.不同區域與不同性質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沒有顯著差異。
2.幼教機構家長對兒子的品格期望比女兒高。
3.不同區域之幼教機構父母,對不同年齡子女的品格期望以及期望子女習得
品格內涵呈現顯著差異。
4.不同區域之不同社經地位父親,期望子女習得品格內涵呈現顯著差異。
5.不同性質幼教機構之不同社經地位母親,期望子女習得品格內涵呈現顯著
差異。
6.幼教機構父母,因其社經地位不同,對子女品格期望以及期望子女習得品
格內涵呈現顯著差異
7.不同年齡之幼教機構母親,期望子女習得品格內涵呈現顯著差異。
摘要……………………………………………………………………i
目次……………………………………………………………………iii
附錄目次………………………………………………………………v
表次……………………………………………………………………vi
圖次……………………………………………………………………x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
第四節 重要名詞詮釋與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品格的意義……………………………………… 15
第二節 品格核心價值…………………………………… 31
第三節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 54
第四節 社經地位相關研究……………………………… 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變項…………………………… 7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78
第三節 實施程序………………………………………… 81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6
第一節 幼教機構家長背景結構………………………… 96
第二節 幼教機構家長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 105
第三節 幼教機構家長對不同性別子女的品格期望… 112
第四節 幼教機構家長對不同年齡子女的品格期望… 124
第五節 不同社經地位父親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140
第六節 不同社經地位母親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161
第七節 不同社經地位父親與母親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183
第八節 不同年齡父母對子女的品格期望……………… 195
第九節 綜合討論………………………………………… 20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1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16
第二節 建議……………………………………………… 219
參考書目…………………………………………………………… 22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4)。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3月20日。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4,131-171。
方思貞(2007)。幼稚園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白秀雄、李建興、黃為憲、吳森源(1987)。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06)。台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主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15日。網址:http://www.dbas.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5a1e1d2
台北市社會局(2006)。台北市公私立托育機構。台北:社會局。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0日。網址:http://www.bosa.tcg.gov.tw/i/i0400.asp?code=2701063.
台北市教育局(2006)。台北市教育入口網:大安區、南港區,公私立幼稚園。台北:教育局。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0日。網址:http://www.tp.edu.tw/neighbor/sch_address.jsp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1992)。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台北:主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817&CtNode=1310
李戈北(1992年8月)。試從教育心理來看孝的觀念。(周昌龍 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95-518)。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李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秉穎(2005)。家長選擇幼稚園之決策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班,新竹市。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奉儒(2005)。尊種與關懷做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佳瑩(2007)。父母對幼兒品格的想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習碩士班,新竹市。
宋莉萱(2006)。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何琪瑜(2007)。教出品格力。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56-72。台北:天下雜誌。
吳燕和(1998)。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喬健、潘乃古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471-486。高雄:麗文。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組,彰化市。
吳曙吟(2004)。家長選擇幼兒園決策取向與服務品格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花蓮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49。
吳育楷(2006)。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童父母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沈六(2002)。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公民訓育學報,11, 1-37。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59,72-85。
林義男、王文科(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 253-293。
林淑娥(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邱慧芳(2004)。北高兩市幼兒園家長消費決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屏東市。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柯銀德(2002)。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裡學研究所,嘉義縣。
洪巧音(2004)。幼托園所家長托育服務品質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台中市。。
胡正文(2007)。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唐薇芳(2004)。花田協奏曲~從整潔工作到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市。
康淑雲(2004)。臺北市幼稚園園家長教育選擇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台北市。
張怡真(1996)。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教育研究集刊,41,53-71。
張麗雲(2005)。影響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班,台北縣。
張朝鈞(2007)。國小學童補習、家庭結構、社經地位與城鄉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章英華、陳志豪(2005)。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華人社會的父母期望、教養與子女教育成就。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9月4日。網址:www.psfd.sinica,edu.tw/other.htm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五南。
陳迺臣(2000)。教育哲學(3版)。台北:心理。
陳俊升(2003)。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構的歷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埩淑(2004)。多元智慧融入幼兒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91-112。
許玉芳(2008)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黃光國(1991)。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0H-01-0086)。台北市:國科會。
黃俊傑(1992)。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周昌龍 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5-110)。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7-29。
黃薇慈(2005)。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東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彰化市。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
鄔昆如(1993)。倫理學。台北:五南。
楊怡蓉(2005)。不同社會階級學童習性及成因剖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靜芬(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價值觀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蔡文輝(2000)。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孟錡(2006)。國小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 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母親教養信念—以大學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 355-405。
劉慈惠(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學者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 383-427。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曉曉(譯)(2004)。Thomas Lickona,Ph.D.著。人格培養白皮書。台北:高富。
謝高橋(1994)。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孟穎(2001)。家庭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鍾榮中(2003)。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蕭伊就(2006)。國小學生對教師、家長期望知覺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英文部分
Bao-Jane & Jianping. Shen(1998)Moral Values Held by Early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7(2). 191-207.
Duncan, O. D.(1972).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Achievment, New York: seminar Press.
Character Counts(2006)Background and Approach. Retrieved June 10,2007, 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Duncan,G. J., Daly, M. C.,McDonough, P.,& Williams, D.R.(2002).Optimal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or Heath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if Public Health.7.1151-1157.
Hollingshead, A. B.(1957). Two Factor Indes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Yale pubisher.
Hauser, R. M.(1994).Measur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Child Development.65.1541-1545.
Hoffman, L. W.(1997). Changes in Family roles, socializa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32,644-657.
Hjelm, K.,Sundquist, J., & Apelquist, J.(2002).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Life Style on Self-reported Health in Diadetish and no-diabetics:a comparison of foreign born and Swedish born individuals. Prim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249-259.
Robet Jrs, Hughes., Maureen, P. J.(1996).Social Class Issues in Family Life Education.Family Relations.45(2),175-182.
Jacobs, E. J., Chhin, S. C., & Bleeker, M. M.(2006). Enduring Links: Parents’ Expections and Their Young Adult Children’s Gender-Typed Occupational Choice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vation,12(4),395-407.
Luster,T., Rhoades, K & Hass, B.(1989).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Valu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Koh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1(1). 139-147.
Lickona, T. (1996).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5(1). P.93-101.
Liu, Fengshu.(2006). Boys as Only-Children and Girl as Only-Children –Parental Gendered Expectations of the Only-Child in the nuclear Chinese Family in Present-Day China. Gender and Education,18(5),491-505.
Lane, L. K., Jamison, K. T., & Phillips, A.(2007). Teacher and Parent Expactations of Preschoolers’ Behavior: Social Skills Necessary for Succes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7(2),86-98.
Marilyn, C., Lawrence, H.C., Mary, C., & Richard, M.(1989).Parents Perceptions in Rural and Urban Families: Is There a Differenc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1(2),329-335.
Ryan, K., & Bohlin, K. E.(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aty, H.(2006). What Comes After Compulsory Education? A Follow-up Study on Parental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s Future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32(1),1-16.
Sigel, I. E.(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 Erlbaum.1
White, K. R.(1982).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n,91(3),461-481.
Wikipedia(韋柏百科全書)Moral Character. Retrieved Feb 10, 2008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ral_character.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書目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