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秀美
研究生英文姓名:Wu Hsiu-Mei
中文論文名稱:以「行動講臺」進行國小學童英語數位補救學習之個案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Case Study on "Action Stage "-A Digital Remedial Learning in English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姓名:方志華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行動講臺英語數位補救學習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字:Action StageDigital Remedial Learning in English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英語補救教學中一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行動講臺」數位學習系統應用於國小學童英語補救教學的學習歷程、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研究主要方法是個案研究,觀察學童在行動講臺教學和遊戲練習、錄音時間等的互動過程,佐以研究者對相關教學人員的訪談,以及個案學童的成績等文件進行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的個案學童在「行動講臺」英語補救學習的歷程中,從不會說、不敢說、不願說、沒有自信小聲說英語,到會說、敢說、願意說、有自信大聲說英語,是他英語學習自我挑戰的一大突破,其學習成效呈現正向的效果提升,尤其以「說」的方面進步較大。學習態度顯出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動機明顯提升。研究結果顯示「行動講臺」英語數位補救學習對於個案學童是有所裨益。
The purpose of the case study is to use the English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and a stud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action stage" e-learning system. This e-learning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The research main method is case study , it is adapt to the ob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during the teaching and game practice time. This study combined the interviews of the teaching staff, case review of student evaluation and other documents for analyzing and discussion.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changed from did not and afraid to speak English, lack of self-confidence to know how to speak, willing to speak and speak with confidence. This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learning English for the participant who shows great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e benefits to the "action stage" e-learning syste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狀況之探討 9
第二節 補救教學的政策與教學策略 16
第三節 行動講臺的運用 23
第四節 英語補救學習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5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檢核 6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補救教學前的安安 71
第二節 補救教學中的安安 77
第三節 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1
英文部分 137

附錄
附錄一 個案學生學習狀況描述表 138
附錄二 教師晤談大綱 139
附錄三 學生晤談大綱 140
附錄四 家長意見表 141
附錄五 行動講臺英語補救教學活動觀察紀錄表
行動講臺英語補救教學活動觀察紀錄表1 142
行動講臺英語補救教學活動觀察紀錄表2 14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安諮詢輔導(2009)。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97學年度國小組巡迴輔導紀錄表輔導內容重點。取自tw.myblog.yahoo.com/jw!y5.o5HSQFRmJsjexxfB1tkM-/article?mid=19676。2012年1月7日。
方武昌(2003)。國小學童資訊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0)。個案研究法。教育研究法。11,368。臺北:五南。
王欣怡(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補救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南。
王炫方、陳怡婷、黃碧如(2002)。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模式的探討與規劃-以竹師實小九十一學年度五年級為例。取自http://www.sctcps.hc.edu.tw/
%7Eoffice4/num10.doc。2011年11月7日。
王詩涵(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科系論文,臺北。
丘立君(2010)。國民小學義工英文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伍嘉琪(2007)。英語學習兩樣情:淺談英語學習成就雙峰現象。師友月刊,476, 64-66。
行動講臺(2011)。行動講台商務簡報、線上教學兩相宜。http://
toget.pchome.com.tw/category/business/9475.html。取自2011年11月16日。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46-47。
何宣逸(2010)。數位點讀筆應用於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英文口語能力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資科系論文,臺北。
吳季芬(2005)。英語童書教學在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之效能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輯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運用。199-236。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9)。從「教育111」到「教育關懷情」。臺北教育E週刊。取自http://blog.xuite.net/ksl2233/ksl/21667059。2008年12月30日
吳清山(2012)。以愛為核心,創造三生六零的全人教育。華藏衛視之友月刊。2012年3、4月號。6。
李家同(2003)。為什麼英語會有雙峰現象?。EJEE英語教育電子月刊。第四期。http://www.wretch.cc/blog/joannawu/13638423。取自2011年12月29日
李素慧(1999)。國中英語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素慧(2000)。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汪培珽(2007)。全美語無法保證孩子的英語能力。培養孩子的英語耳朵。臺北;時報出版。86-87。
阮玲(2008)。運用廣泛閱讀於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之可行性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周中天 (1996)。國際學術網路時代的英語教學。第三屆英語文教學研究與電腦資訊研討會論文集,53-66。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天祐(2001)。認識研究倫理。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65-67。
林天祐、吳清山(2002)。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玥秀(2010)。電子白板融入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雲林。
林哲宇(2009)。ARCS融入體驗式學習之學習活動中目標導向與教學策略對國小生電腦技能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敏華(2000)。國中生英語字彚記憶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奇賢(2004)。實施網路應用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6, 28-31。
邵心慧(1997)。國中英語科個別化補救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唐經洲(2008)。PPT研究生應有的學習態度。http:// www.cse.nsysu.edu.tw/ seminar/96/20080321.pdf。取自2010年7月
高豫(2010)。研習特色。取自http:// www.cmtsai.tmue.edu.tw/TaipeiKids/99年/P5.aspx.。取自2010年6月。
高豫(2010)。網路新都國際化策略。http:// www.edunet.tp.edu.tw/public /DownFile/421/113.pdf.。取自2010年6月。
康興國 (2007)。WebQuest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張小芬、吳靖國(2010)。弱勢低成就學童課輔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轉弱為強-弱勢學生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135-153。臺北:師大書苑。
張武昌(2003)。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編號:RRPG9112-0850。
張武昌(2006)。從臺灣的英語教育談國中基測與英語教學。國立教育研究院籌
備處第1704期英語文學習領域輔導團團員研習。
張芬芬(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Matthew B.Miles.A.Michael Huberman)。臺北:雙葉書廊。
張春興(2000)。布魯納。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心理學名人傳。343。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學習態度。張氏心理學辭典。62-372。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普墨克原則。張氏心理學辭典。502。臺北:東華。
張雅雯(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新仁(2001)。補救教學面面觀。http:// 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 取自2011年6月20日。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名詞彙集(1995)。教育優先區。http://mail2.ylc.edu.tw/~gces.kentxchang/pipi
/6155577.doc。取自 2011年11月19日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http:// www.
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取自2011年11月19日。
教育部(2009)。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http:// www.edu.tw/ files_temp/ bulletin/ED3109/白皮書99-8-23.pdf。取自2010年8月23日。
教育部(2010)。教育部偏鄉數位關懷計劃。http://itaiwan.moe.gov.tw/system /login.aspx。取自2010年3月10日。
教育部(2011)。教育部新聞稿。教育部對於12年國民基本教育-「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性輔導及品質提升實施方案」規劃方向說明。www.edu.tw/files /news/EDU02/。取自2011年5月20日。
莊貴珍(2005)。臺北縣一所國中服務學習之個案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陳平和、周新富(1999)。低社經地位學生與補救教學。高市文教。65期。4-7。
陳宥儒等(譯)(2008)。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Rober J. Sternberg、Wendy M.Williams著)。8,8-4 - 8-7。臺北:禾楓。
張婷華、陳之凡(2010)。以雙碼理論檢視網路多媒體之廣告效果。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 content.php?P_ID =1233&P_YEAR=2010。取自2012年3月20日。
陳映秀(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現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喵喵物語(2012)。英語自然學習法。http://blog.yam.com/smartail.取自2012年1月8日。
黃木蘭(2000)。換個方式做作看-談補救教學的改進之道。師友,2000.7,10-4。
黃炳煌(譯)(1981)。R.W.Tyler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臺北:桂冠。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市:復文。
黃儒傑(2011)。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科書教材轉化之研究:以弱勢學生之教材轉化及轉化教材介入為例。臺北2011教科書轉化與精進教學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曾世杰、王素卿(2003)。音素覺識在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的角色:個案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4 期(下),23~50。
楊方儒(2009)。教育改革中培育新商機。遠見雜誌社。2,170-171。
楊宜佩(2010)。網路多媒體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
用英語系碩士論文,臺南。
葉芳玉(2004)。搭建音樂智能與英語學習橋樑—以原住民英語低學業成就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錫南(2002)。發音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http:// en.alps. ntct.edu.tw/
ExperienceSharing/ArticleSharing/Alphabet. 取自2011年12月28日。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廖郁馨 (2009)。運用英文童謠進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維基百科(2011)。全語言教育。http://zh.wikipedia.org/wiki/全語言教育。取自2011年2月28日。
臺北市教育入口網(2011)。臺北市首屆「攜手激勵潛能計畫績優教師及學生進步獎」。www.tp.edu.tw/news/content.jsp?eid=23887。取自2011年11月19日。
臺北市萬華區英語檢測數位教材網(2011)。http://163.21.187.9/readme.htm.取自2011年2月28日。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37-39。
劉怡伶(2009)。淺談字母拼讀法的教學及應用。敦煌英語電子教學雜誌。www.caves.com.tw. 取自2011年12月29日。
劉琦韻(2010)。代言人技術應用在弱勢學童學習方法與策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九十九年度特殊教育及國小教師應用軟體工具協助弱勢學童數位學習研討會。
樊家瑋(2011)。探討補救教學英文低成就學生動機與信念–個案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盧東華(2006年9月22日)。臺北益教網知識社群台介紹。臺北市益教網網路
社群經營領導人專修研習班。
謝沁宜(2008)。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
論文,臺南。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魏秀芬(1997)。補救教學系統宜儘速建立。政策月刊,26期,14-15。
羅舒穎(2010)。閱讀策略課程運用於國小學生之英語補救教學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譚宇權(2004)。弱勢團體,怎麼辦?一種學習輔導的研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193-207。
蘇建文(2002)。語言與溝通技巧的發展。發展心理學。517-563。臺北:學富。
鐘樹椽、許淑燕(2005)。當前英語教學的迷思與因應對策:小組合作與資訊科技的應用。教師之友,46(3),57-64。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20。

英文部分
Blevins, W. (1998). Phonics from A to Z: A Practical Guide. Jefferson City, MO: Scholastic.
Busch, H. J. (2003). Computer based readers for intermediate foreign-language students.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40(3/4), 277-285.
Guskey, T. R. (1997). Implementing mastery learning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Hauser, J. F. (1990). Learning and loving to read. CA: Learning Excellence Pres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 (5), 29-39.
Van Patten B. & C. Sanz ( 1995 ) From input to output: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ve tasks In F. Eckman,D. Highland,P. Lee,J. Mileham & R. Weber (eds ),R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169–186.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olfe,R.(1992).Data management. In M. C. Alkin(Ed.),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6th ed.,pp.293-299).New York :Macmillan.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6.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6.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