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淑敏
中文論文名稱: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個案研究-廣告為媒介的問卷調查
指導教授姓名:簡良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性別刻板印象媒體識讀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現況與廣告的解讀型態。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選擇研究者任教學校為研究場域,以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相關文獻與試探性研究,透過廣告為媒介,設計「廣告內容之性別角色辨識」問卷作為研究工具,瞭解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強弱程度及不同家庭背景、條件是否會影響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差異與廣告的解讀型態。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有性別刻板印象存在,符合傳統社會對性別的看法。
二、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整體性別刻板印象而言,性別意像層面顯著差異高於性別角色意像層面。
三、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分層面而言,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在人格特質、身體意象、家庭分工方面有顯著差異,但職業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四、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的性別、父母不同管教觀念、父母不同管教態度等條件,影響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在性別意像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的性別、母親不同管教觀念、父母不同管教態度、父母不同職業等條件,影響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在性別角色意像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不同家庭背景與條件在產品本身的解讀型態採認同型的比例最高,協商型次之,抗拒型最少。表示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不同家庭背
景與條件在產品本身有性別刻板印象。
七、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不同家庭背景與條件在廣告設計的解讀型態採協商型的比例最高,認同型次之,抗拒型最少。表示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不同家庭背
景與條件在廣告設計的性別刻板印象不明顯。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論,對教學相關人員與後續研究,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的意涵 7
第二節 社會-文化與青少年性別刻板印象 22
第三節 解讀廣告的性別刻板印象 29
第三章 個案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的擇定 43
第二節 個案研究的規劃 46
第三節 個案研究對象的介紹 53
第四節 個案研究的主要方法-問卷編製 55
第五節 問卷的統計方法 62
第六節 研究倫理的處理方式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5
第一節 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基本資料之分析 65
第二節 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結果分析 69
第三節 個案學校不同背景之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差異 74
第四節 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廣告解讀型態之關聯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17
附錄一 118
附錄二 119
附錄三 120
附錄四 124

表次
表2 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描述用語彙整 11
表2 2性別角色期待的描述用語 20
表3 1 A班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解讀型態(第二堂課) 47
表3 2 B班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解讀型態(第二堂課) 47
表3 3 A班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解讀型態(第三堂課) 48
表3 4 B班學生的家庭背景與解讀型態(第三堂課) 49
表3 5試探性研究中學生描述用語整理 50
表3 6廣告內容描述 57
表3 7 KMO值判斷準則 59
表3 8預試問卷內容「第一部分 性別意像」之KMO與Bartlett檢定 59
表3 9預試問卷內容「第一部分 性別意像」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60
表3 10預試問卷內容「第二部分 性別角色意像」之KMO與Bartlett檢定 60
表3 11預試問卷內容「第二部分 性別角色意像」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61
表3 12「性別意像」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61
表3 13「性別角色意像」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61
表4 1個案學校九年級學生正式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66
表4 2主要經濟來源(父親) 67
表4 3主要經濟來源(母親) 67
表4 4最常管教的人(父親) 68
表4 5最常管教的人(母親) 68
表4 6九年級學生在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整體層面分析表 69
表4 7九年級學生在性別意像之人格特質層面題項分析表 70
表4 8九年級學生在性別意像之身體意象層面題項分析表 71
表4 9九年級學生在性別角色意像之家庭分工層面題項分析表 72
表4 10九年級學生在性別角色意像之職業層面題項分析表 73
表4 11不同背景之九年級學生對性別刻板印象差異總表 76
表4 12不同性別之國中九年級學生對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t考驗摘要表 76
表4 13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九年級學生對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 14不同性別之國中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t考驗摘要表 78
表4 15不同排行之國中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 16不同家庭型態之國中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 17父親管教觀念之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 18母親管教觀念之國中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 19父親管教態度之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4 20母親管教態度之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 21家庭經濟類型之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 22父母不同職業類型之九年級學生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 23九年級學生在產品本身之解讀型態 89
表4 24九年級學生在廣告設計之解讀型態 89
表4 25不同性別之九年級學生在產品本身之解讀型態 90
表4 26不同性別之九年級學生在廣告設計之解讀型態 91
表4 27不同排行之九年級學生在產品本身之解讀型態 92
表4 28不同排行之九年級學生在廣告設計之解讀型態 93
表4 29父母不同管教態度之九年級學生在產品本身之解讀型態 95
表4 30父母不同管教態度之九年級學生在廣告設計之解讀型態 96
表4 31父母不同職業之九年級學生在產品本身之解讀型態 97
表4 32父母不同職業之九年級學生在廣告設計之解讀型態 98

圖次
圖2 1媒體識讀的認知模式 34
圖2 2觀者狀態理論(spectator-ship theory) 38
圖3 1本研究問卷內容的架構圖 45
圖4 1不同家庭社經背景之九年級學生在性別意像與性別角色意像的架構圖 87
圖4 2不同家庭社經背景與廣告解讀型態的架構圖 9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永泉 (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载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23-57。台北: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 (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麗瓊 (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素淳 (2007)。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成露茜、羅曉南 (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
朱蘭慧 (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敏鳳 (2009)。國小二年級以性別角色為主題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玉瑕、伊慶春 (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刊,(10),41-94。
吳心欣 (1999)。兒童電視觀看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型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翠珍 (1993)。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教育中的電視識讀。教學科技與媒體,7,3-11。
吳宗曄(2005)。性別角色標準的改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聲旺 (2010)。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與公共服務之研究---以班級幹部為分析途徑。私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美枝 (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 (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和鍾秋玉 (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分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
260-299。
李卓夫 (2002)。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曉蓉 (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藹慈 (1993)。女性職業選擇行為之探究。社教雙月刊,58,25-29。
林秀芬 (2000)。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佳慧 (2006)。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士珍 (2007)。媒體識讀能力與第三人效果之研究-以2006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枝 (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研究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林家汶 (2001)。廣告代言人人格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憶惠 (1999)。個案研究法:質性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周佩儀 (2006)。從父權荒野的放逐到親密母土的回歸-女性主義課程理論的奧狄賽之旅。課程與教學季刊,9 (4),1-18。
周玉真 (1992)。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美鑾 (2008)。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洪淑敏 (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觀與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家萍 (2010)。學生背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態度之探討-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秀蕙、陳儀芬 (2010)。被框架的女性意象:上海月份牌廣告畫的圖像符號分析。廣告學研究,第34集,25-63。
徐西森 (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教育部 (200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馬嘉穗(2008),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莊于緻 (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電視廣告媒體識讀教育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文芳 (1998)。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對身體意象認知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素儀 (2011)。媒體新聞文本的性別訊息分析-以蘋果日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晏涵文 (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許素婷 (2009)。繪本教育團體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可茵 (2011)。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楹茹 (2012)。青少年家庭生活與性別角色態度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
2012,39,54-61.
陳瓊花 (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編),兩性關係,3-27。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俊典 (1994)。電視廣告文本的收訊分析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巧燕 (2002)。國小兒童廣告解讀型態與家庭文化之研究---以全球化廣告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啟榮 (2008)。台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2008,59(2),
38-51。
陳怡因 (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怡如 (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建州 (2000)。家庭社經地位高低與學業成就差異的因果關係。教育社會學通訊,26,20-23。
陳志盛 (2004)。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映先 (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曹學仁 (2004)。從性別與父權意識型態論性別教育之實施。國立光復商工學報,2004,5,1-28。
莊雪華、黃繼仁 (2012)。媒體識讀教育的發展及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012,15(1),35-66。
黃迺毓 (1991)。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文三 (1998)。近三十年來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期,231-274。
黃文三 (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增新 (2004)。新竹縣國中學生家庭結構及家長社經地位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菁瑩 (1998)。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 ─ 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慧森 (2001)。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德祥 (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翎喬 (2008)。電視香水廣告中的性別意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瑞禎 (2007)。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 -以家電廣告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淑玲、游美惠 (2010)。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高雄:巨流。
黃雅莉 (2007)。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行動研究。中等教育,59 卷,第3期,64-92。
黃瀞瑩 (2008)。社會階級對學童性別角色觀之影響。教育趨勢導報,31(12),104-111。
黃囇莉 (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
蔡珮臻 (2009)。電視廣告對兒童閱聽人性別認知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鐿安 (2006)。我不是娘娘腔-從葉永誌事件看性別刻板印象與家庭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
蔡嘉安 (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雅惠 (2002)。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佩芳、張文嘉、許惠斐 (2008)。廣告學研究,第31集,65-102。
張怡雯(2000)。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孟琪 (2009)。國小學生同性戀態度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張家榕 (2011)。物化女性廣告對女性消費者購買內衣意願之影響─以內衣廣告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鈞淳 (2010)。媒体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瑾瑜 (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晉芬 (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臺灣社會學刊, (29),97-125。
張晉芬、李奕慧 (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 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毓珊(2011)。桃園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靜如 (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之身體意象~以一個班級為例之質性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楊佳羚 (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 (上)。台北:女書。
楊婉怡 (2002)。國小學童電視廣告識讀課程與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楊淑芳 (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振豐 (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楊洲松 (2008)。批判性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25-36。
錢玉芬、王可欣 (2006)。廣告代言人的性格形象隊品牌性格的影響─以Nokia新款手機的平面廣告為例。廣告學研究,26,27-59。
劉秀娟 (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淑雯 (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宗輝 (1997)。國內電視廣告性別角色描繪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童曉君 (1999)。廣告訴求、廣告代言人、自我監控、消費者與廣告代言人人格一致性程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樊志育 (1991)。廣告學。台北:三民。
潘玲娟 (2004)。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復興崗學報,民93,81期235-248。
潘慧玲 (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
鄭明長 (2012)。批判取向的媒體素養之教學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2012,
15(1),67-90。
戴麗娟 (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參與具有影響性。生活科學學報,9,185-203。
謝素瑜 (2002)。國中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課程需求與知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可欣 (2010)。社會行動取向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研究:以破解電視商業廣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梅瑩 (2011)。國小高年級媒體素養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4卷,第2期,33-64。
簡成熙 (2005)。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台北:高等教育。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Feuerstein, M. (1999). Media literacy in support of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24(1), 43-54
Guofang Wana & Dianne M. Guta(2008). Media Use by Chinese and U.S. Secondary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7(3), 178-185
Gainer, J. S. (2010).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middle school: Exploring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3(5), 364-373.
Hobbs, Renee. (2011).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A Response to Potte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5(3), 419-430.
Horn Jr, R. A. (2003). Developing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through media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6(6), 298-300.
Hobbs, Renee. (2011).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A Rejoinder.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5(4), 601-604.
Kellner, D., & Share, J. (2007).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democrac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A reader, 3-23
Kavoori, A., & Matthews, D. (2004). Critical Media Pedagogy: Lessons from the Thinking Television Project.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15(2), 99-114.
Marsh, J. (2006). Popular culture in the literacy curriculum: A Bourdieuan analysi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1(2), 160-174
Moje, E. B., & MuQaribu, M. (2003). Literacy and sexual identit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7(3), 204-208
Shaffer,D.R.(1988).Soci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2nded.).California:B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Thoman, E. (2003). A Guided Tour of the Bes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The Clearing House, 76(6), 278-283.
Van Evra, J. P. (2004). Television and child development.3rd ed.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Van der Graaf, S.(2010). Media Literacy. Internation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Wolfgang Donsbach, ed., Wiley-Blackwell.
Young, J. P. (2001). Displaying practices of masculinity: Critical literacy and social
contex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5(1), 4-14.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