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徐瑋蔓
研究生英文姓名:Hsu,Wei-Man
中文論文名稱:美術補習班的經驗對美術態度之影響:以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大學生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The Impact of the Experience of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on Art Attitude : Using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Visual Arts at University of Taipei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姓名:高震峰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美術補習班美術態度大學美術科系
英文關鍵字:art cram schoolart attitudeVisual Arts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8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關鍵字:美術補習班、美術態度、大學美術科系

美術科系大學生的學習、創作、參與藝術活動的積極度,反映在其美術態度上。美術態度的形成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而本研究旨在探討美術科系大學生於高中階段參加美術補習班的經驗,對其大學階段美術態度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對象是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並採用自編「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目的有:一、探討美術科系大學生高中階段的美術補習經驗;二、探討美術科系大學生的美術態度;三、探討美術補習經驗對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上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一、受試的美術科系大學生中有69.4%曾於高中階段參加過美術補習班,顯示美術科系大學生於高中階段參加美術補習的風氣盛行。
二、整體受試的美術科系大學生之美術態度平均值為3.77,美術態度整體表現趨於積極。然而年級愈大美術態度就愈趨消極。
三、美術補習經驗對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上的影響:
(一)高中階段曾有參加美術補習者,整體美術態度高於沒有補習的學生。(二)補教老師教學模式多元者、要求學生在創作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創新者,其美術態度較積極。(三)參加美術補習時感到愉悅的學生,美術態度也比較積極。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大學美術科系教學、招生及課程規劃、美術補習班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大學美術科系教育的參考。
Abstract

Keywords: art cram school, art attitude, Visual Arts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The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ar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creating art projects and participating in artistic activities, reflects their attitude of art. The attitude of art can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Hence,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visual art majors’ experiences of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on their attitude of art during the university stage.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visual art students in freshmen, sophomore and junior year in the University of Taipei. The “Art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Visual Arts”, edited by the researcher, was used in collecting the data.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1) to investigate visual art majors’ experience of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2) to investigate the art attitude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visual arts; (3)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visual art majors’ experiences of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on their attitude of art during the university stage.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69.4% of students attended art cram school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It shows that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is popular among visual art majors. (2) The art attitude of visual art students tends to be active (M=3.77). Nevertheless, the older they are the negative they become. (3) The influence of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was shown as follows: (a) The art attitude of students who had attended art cram school was more active than those who had not. (b) Students who went to art cram school have more active attitude because the schools implemented more instructional modules and requested students to magnify their own originality in art creation. (c) Students who are more cheerful while attending art cram school show more active attitude toward art. To conclude, this research provides data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admission, curriculum planning as well as art cram school.
目 次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誌謝…………………………………………………………………………vii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ix
目次…………………………………………………………………….……xi
表次…………………………………………………………………………..xiii
圖次…………………………………………………………………………xv

1.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與問題………………………………………………………4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6
1.3.1. 研究範圍………………………………………………………6
1.3.2. 研究限制………………………………………………………7
1.4. 名詞釋義………………………………………………………………8

2. 文獻探討…………………………………………………………………...11
2.1. 臺灣美術補習班發展歷史與現況……………………………………11
2.1.1. 美術教育理論…………………………………………….…...11
2.1.2. 臺灣日治時期美術教育………………………………………19
2.1.3. 臺灣日治時期私人美術教育…………………………………22
2.1.4. 戰後美術補習班歷史發展……………………………………25
2.1.5. 美術補習班現況與相關研究…………………………….…29
2.2. 大學美術科系教育之現況…………………………………………37
2.2.1. 大學美術科系之沿革…………………………………………37
2.2.2. 大學美術術科入學考試………………………………………43
2.2.3. 大學美術科系現況……………………………………………50
2.2.4. 大學美術科系之相關研究……………………………………58
2.3. 美術態度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61
2.3.1. 美術態度的意義與理論………………………………………60
2.3.2. 美術態度的形成與改變………………………………………64
2.3.3. 美術態度之測量………………………………………………68
2.3.4. 美術態度之相關研究…………………………………………70

3. 研究方法與實施…………………………………………………………...77
3.1. 研究架構………………………………………………………………77
3.2. 實施程序………………………………………………………………79
3.3. 研究對象………………………………………………………………83
3.4. 研究方法與工具………………………………………………………84
3.5. 資料處理與分析………………………………………………………93

4. 研究結果與分析…………………………………………………………...94
4.1. 美術科系大學生參加美術補習班的經驗與美術態度的現況調查分
析……………………………………………………………………...94
4.1.1. 受試大學生之背景變項敘述統計……………………………94
4.1.2. 受試大學生之美術態度研究變項敘述統計………………..101
4.2. 不同背景變項於美術補習班經驗之差異…………………………..107
4.3. 不同背景變項於美術態度之差異…………………………………114
4.4. 不同美術補習班的經驗與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118
4.5. 有否參加美術補習班的經驗與美術態度之相關情形……………120

5. 結論………………………………………………………………………..123
5.1. 研究結論……………………………………………………………..123
5.1.1. 美術科系大學生於高中階段的美術補習經驗調查………..123
5.1.2. 美術科系大學生之美術態度現況分析……………………..126
5.1.3. 美術補習經驗對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上的影響……..127
5.2. 研究建議……………………………………………………………..129

引用文獻……………………………………………………………………...133
附錄…………………………………………………………………………...143
附錄1:前導訪談……………………………………………………………143
附錄2:問卷初稿……………………………………………………………148
附錄3:線上預試問卷………………………………………………………152
附錄4:正式問卷……………………………………………………………156

表 次

表2-1:美術學習心理學理論………….…………………………………….12
表2-2:Eisner研究兒童藝術學習特徵……………………………………...14
表2-3:Efland美學與心理學統合理論……………………………………...15
表2-4:藝術教育思潮………………………………………………………..17
表2-5:美術補習班分類教學類型(1) ……………………………………….31
表2-6:美術補習班分類教學類型(2) ……………………………………….32
表2-7:美術補習班經營型態………………………………………………..33
表2-8:臺灣美術補習班相關研究資料……………………………………..34
表2-9:1987年以前臺灣大專院校美術科系一覽表………………………41
表2-10:升大學美術科系考試名稱之種類與型態發展一覽表...…………46
表2-11:101學年度美術相關科系…………………………………………54
表2-12:國外美術態度之相關研究……………………………...…………71
表2-13:國內美術態度之相關研究……………………………...…………75
表3-1:研究甘梯圖…………………………………………………………82
表3-2:研究對象人數統計表………………………………………………83
表3-3:美術態度量表細目表………………………………………………87
表3-4:專家效度之專家名錄………………………………………………89
表3-5:草稿題目與專家效度修改後對照表………………………………89
表3-6:論文計畫發表後及問卷預試後修改對照表………………………91
表4-1: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問卷之基本背景變項調查題項細目…95
表4-2:美術科系大學生美術態度問卷之美術補習經驗調查題項細目…96
表4-3:整體受試者美術態度量表及各分量表的敘述統計表……………102
表4-4:整體受試者「美術學習的態度」分量表的敘述統計……………104
表4-5:整體受試者「美術創作的態度」分量表的敘述統計…………....105
表4-6:整體受試者「參與藝術活動的態度」分量表的敘述統計……....107
表4-7:不同性別在美術補習經驗上的差異分析……………………...…108
表4-8:不同年級在美術補習經驗上的之差異分析………………………110
表4-9:不同高中班別參加美術補習班之人數統計……………………….111
表4-10:不同高中班別於美術補習班老師教學模式之差異分析……….111
表4-11:不同高中班別於美術補習班老師要求的創作模式之差異分析112
表4-12:不同高中班別於補習的最大效果之差異分析………….………113
表4-13:不同高中班別於補習情緒的之差異分析……………….………113
表4-14:性別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114
表4-15:性別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高中曾參加美術補習者)….…115
表4-16:大一、大二、大三學生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116
表4-17:大一、大二、大三學生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高中曾參加
美術補習者)……………………………………………………..116
表4-18:高中班別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117
表4-19:高中班別於美術態度之差異分析(高中曾參加美術補習者)117
表4-20:老師教學模式及老師要求的創作模式於美術態度上的差異分
析..…………………………………………………………………118
表4-21:補習效果於美術態度上的差異分析…………………………….119
表4-22:補習情緒於美術態度上的差異分析……………………………119
表4-23:高中階段是否曾參加美術補習之美術科系大學生在美術態度
上的分量表與總量表差異分析…………………………………..120
表4-24:高中階段是否曾參加美術補習之美術科系大學生在美術態度
上的各題項差異分析……………………………………………..122

圖 次

圖2-1:臺灣現行學制……………………………………………………..51
圖3-1:研究架構圖………………………………………………………..77
圖3-2:本研究之實施流程圖……………………………………………..81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518黃頁(n.d.)。〈企業黃頁〉。《新光國際》。http://yp.518.com.tw/ypweb-index-102369.html。(2013/4/28)。
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2011)。〈發展歷史〉。《系所簡介》。http://vicomer.dyu.edu.tw/index.php/introduction/history。(2013/12/31)。
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2013)。《101學年度大學術科考試簡章》。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聯合會。http://www.cape.edu.tw/index.asp?id=D1004。(2013/3/7)。
王秀雄(2010)。〈日治時期臺、府展的興起與風格探釋—兼論支援官展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4-77。臺北市:勤宣文教基金會。ISBN:9789868588141。
吳文星(1978)。〈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卷16,期3,62-89。ISSN:0258-8412。
吳采純(2010)。《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國小學童藝術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吳國淳(1996)。《戰後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隆榮(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美術教育發展與現況〉。《教育資料集刊》,卷11,577-605。ISSN:1680-5526。
呂清夫(2005)。《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北地區(上)》。臺北市:日創社文化。ISBN:9572904892。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凉萍(2005)。《國小四年級統合性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以人文關懷的議題為課程內容主軸》。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李淑卿(2009)。〈藝術志〉。《嘉義縣志》,卷11。ISBN:978-986-02-0811-5。
李欽賢(1997)。《氣質.獨造.郭柏川》。臺北市:雄獅。ISBN:9578980620。
李欽賢(2000)。《高彩.智性.李石樵》。臺北市:雄獅。ISBN:9789578980679。
李進發(1993)。《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發展之硏究》。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ISBN:9570024488。
林育淳(1994)。《抒情.韻律.劉啓祥》。臺北市:雄獅。ISBN:9578980248。
林炎旦(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柏亭(1993)。《台灣美術全集-郭雪湖》。臺北市 : 藝術家。ISBN:9579500353。
林曼麗(1995)。〈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探討臺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美育》,期63,37-49。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曼麗(1997)。〈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近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何為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167-168。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ISBN:957474003X。
林曼麗、黃壬來、楊俊鴻、孔建昌(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
姚村雄(2008)。〈日治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美術設計發展〉。《臺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56-77。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ISBN:9789860144895。
凌嵩郎(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級中學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輯11, 355-388。
孫依琳(2012)。《大學術科考試對高中美術班教學之影響—桃園地區高中美術班師生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國立空中大學(n.d.)。〈校史〉。《秘書處》。http://www.nou.edu.tw/~noudoc/publicrelations08.php。(2013/5/11)。
國立清華大學(2010)。〈木下靜涯〉。《日治時期臺灣書畫與文書史料數位典藏計畫》。http://cpjtt.lib.nthu.edu.tw/pageCc3.jsp。(2013/4/2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n.d.)。〈歷史沿革〉。《認識中教大》。http://www.ntcu.edu.tw/newweb/about_1a.htm。(2013/5/1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n.d.)。〈本校歷史沿革〉。《秘書室簡介》。http://p1.ntue.edu.tw/pages/2_intro.htm。(2013/5/11)
國立臺南大學(n.d.)。〈校史沿革〉。《臺南大學校史館》。http://web.nutn.edu.tw/history。(2013/5/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d.)。〈歷史沿革〉。《數位校史館》。http://archives.lib.ntnu.edu.tw/c1/c1_1.jsp。(2013/5/11)。
國家文化資料庫(n.d.)。〈黃鷗波〉。《人物團體瀏覽》。http://nrch.cca.gov.tw/ccahome/peopleGroup/artist/artist_meta.jsp?xml_id=0006407616。(2013/4/28)。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瑞君(1998)。〈牌子老、口碑好:國語日報、雄獅,一代兒童美術教室歷久不衰〉。《典藏藝術雜誌》,期67,198-200。
教育部(201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26。(2013/3/7)。
教育部(2013a)。〈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02。(2013/2/26)。
教育部(2013b)。〈法規沿革〉。《補習及進修教育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80002%ef%bf%bdC。(2013/2/26)。
教育部(2013c)。〈全國各縣市補習班總數統計〉。《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http://bsb.edu.tw/afterschool/html/statistics.html。(2013/3/10)。
教育部統計處(2013)。〈學科標準分類〉。《教育部統計處》。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45&Page=5350&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2013/6/1)。
莊明娥(2009)。〈百代美育〉。《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09。(2013/4/23)。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許國雄(1981)。〈當前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檢討與改進〉。《臺灣教育》,期361,1-20。
許遠達(2002)。〈藝術專業培養皿:三所藝術學院〉。《大趨勢-臺灣美術教育專輯》,14-17。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市:精華。
郭恬伶(2005)。《我國師範院校美術相關科系學生生涯決定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
郭禎祥,A.M.Kindler & B. Darras(1997)。《一般人發展藝術觀的信念態度與對視覺藝術基本能力釋取方式之探討與研究:跨文化研究(I)》。國科會NSC85-2413-H-018-009。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ISBN:9579489009。
陳俐縈(2009)。《臺北縣市兒童美術補習班四個面向探討:教學、入行、創業、生存》。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碩士班。
陳朝平(1998)。〈美勞師資培育的回顧與前瞻〉。《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289-309。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ISBN:9571110396。
陳瓊花(1998)。《兒童與青少年審美能力發展之調查研究──探討在描述,表示喜好,和判斷繪畫作品時的觀念傾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415-H-003-008。https://srda.sinica.edu.tw/search/gensciitem/471。(2013/11/30)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曾長生(2000)。《臺灣美術評論全集—李仲生卷》。臺北市:藝術家。ISBN:9578273444。
湯芝萱(1995)。〈讓孩子多才多藝起來--「兒童才藝教育」座談會〉。《文訊》,114期,29-33。
馮淑金(2008)。《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黃小燕(2004)。《浪人.秋歌.張義雄》。臺北市:雄獅。ISBN:9574740854。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珮瑛(2007)。 《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
楊孟哲(1999)。《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臺北市:前衛。ISBN:9578012055。
楊思偉(2005)。〈臺灣高等技職教育之定位與發展趨勢之分析〉。《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縣: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辦。
葉雅馨(1988)。《校外補習才藝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n.d.)。〈校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http://w3.tmue.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7。(2013/5/1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2012)。〈現行學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859756&ctNode=33668&mp=104001。(2013/5/7)。
臺灣省立高雄師範學院(1977)。《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學之影響及其改善途徑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大學入學考試研究委員會第三專題研究小組。
劉振源(1983)。《造型教育》。臺北市:藝術家。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2009)。《臺灣美術史綱》。臺北市:藝術家。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潘盈君(2002)。《民間兒童美術補習班個案研究:以永和BJ兒童美術教育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
潘啟業(2012)。《國中美術班學生參加畫室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其在校美術學習態度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潘莉莉(1994)。《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玲(2002)。〈撼動大山雖不是容易的事-政戰與六所私校的藝術教育〉。《大趨勢-臺灣美術教育專輯》,25-27。
鄭琴(2007)。《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態度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
鄭淳恭(2003)。《臺灣大專美術組術科考試制度發展及其問題之研究(1954~200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
戴碧蓮(2007)。《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薛燕玲(2010)。〈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裏〉。《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216-229。臺北市:勤宣文教基金會。ISBN:9789868588141。
鍾雨師(2011)。《美術才藝班教育與經營發展之研究-以杏羽藝術中心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顏娟英(1989)。〈寫生與自畫像──現代美術的萌芽〉。《臺灣美術年鑑》,445-449。ISBN:957-9420-00-9。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2006)。《台灣的美術》。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ISBN:957-29752-8-5。
羅郁惠(2008)。《台灣七年一貫制美術系學生多重個案研究:以台南科大六位女性學生之學習歷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日文部分
臺灣教育會(1939)。《台湾教育沿革誌》(1995二版)。臺北市:南天。ISBN:9576383064。

英文部分
Al-Namlah, M. A. (1994). Identifying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art world in Saudi Arab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urdue. DAI-A 55/08A, p.2254.
Bourbeau-Poirier, L. (1978). Art attitude investigation 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in the Quebec Area.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DAI-A 39/08, p.4665.
Brooymans, A. (1987). Twelve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ources affecting their definition and preferences of and other visual forms MA thesis. Uinversity of Concordia.
Chen, Chiung-Hua. (1996). Conception of art of you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developmental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Urbana.
Crabbe, A. B. (1977). 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toward art of 210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they relate to grade, age, and sex.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DAI-B 39/07, p.3992.
Efland, A. 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Y,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 W. (1966).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art at the secondary and college leve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8(1), 43.
Fergus.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a three subscale attitude instrument for the visual a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urdue. DAI-A 48/152, p.3036.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Gray, S. R. (1992). The effect of modified Discipline-Based Art Instruction on mainstreaned students’ attitudes, achievement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in a public school syst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gham. DAI-A 53/06, p.1770.
Hogg, J. C. (1982).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n the attitude formation process of fine art majo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State. DAI-A 43, p.3190.
Hollingsworth, P. L.(1983).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ere exposure, 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 and art criticism methodology on uppe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ffect toward art work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4(2), 101-110.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74). Instructional Goal Structur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or Individualistic.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4(2), 213-240.
Melby, E. O. (1966). It’s time for schools to abolish the marking system. Nation’s Schools, 77, 104.
Mittler, G. A. (1972). Efforts to secure congruent and incongruent modifications of attitude toward works of a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3(2),58-70.
Morris, J. W., & Struckhardt, M. H. (1977). Art attitude : Concepu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9(1), 21-28.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1978). Attitudes toward art.Selected results form the First National Assessment of A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66122.
Qualls, G. S., Crain, S.,& Ayers, J. B.(1980).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rt :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5477.
Rice, Sally Marie. (1995). A study of ninth-grade gifte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art. Purdue University,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Selye, H. (1974).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Smith, A. (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15-20.
Tilton, C. L. C. (1983). A comparison of the attitudes of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toward the ar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AI-A 44/05, p.1395.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psychology, 20(2), 237-244.
Yerkes, R. M.,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450-459.
封面
誌謝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引用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