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怡萱
研究生英文姓名:Yi-Hsuan Lin
中文論文名稱:WebQuest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WebQuest in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ake the Unit of Biologic and Environ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姓名:盧東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WebQuest生物與環境全球暖化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運用WebQuest理論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探討教師如何規劃教學設計及所遭遇到的困難處與解決策略,並瞭解學生在WebQuest的架構下學習時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以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WebQuest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研究。以研究日誌、教學現場錄影、訪談與文件資料等進行質性資料的蒐集,並配合學習成果評量表與學習意見調查問卷等量化資料作綜合的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者使用之WebQuest設計流程的系統化教學模式,有助於規劃WebQuest教學設計的架構
二、採用行動研究進行WebQuest教學能提升教師WebQuest融入教學的能力
三、在WebQuest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1.學生的自制力;2.學生的責任感;3.教學環境的座位安排;4.教學內容能否引起學生興趣。
四、大部分的學生對於WebQuest教學活動有正向的看法
五、WebQuest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與高層次思考的能力
六、WebQuest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最後,研究者分別對教師WebQuest融入教學、WebQuest學習環境與WebQuest教學設計上提出建議。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9
第二節 WebQuest學習活動 17
第三節 WebQuest的相關研究 37
第四節 WebQuest應用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40
第五節 行動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1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實施 5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WebQuest教學設計規劃的歷程 65
第二節 教師教學過程中遭遇之困難與解決策略 94
第三節 學生使用WebQuest學習後的學習態度 106
第四節 學生使用WebQuest學習後的學習成效 115
第五節 自我的省思與成長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1
附錄 145
附錄一:WebQuest教學設計模式簡要說明表 147
附錄二:學生電腦基本素養調查問卷 152
附錄三之一: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自評評量表 154
附錄三之二: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同儕互評評量表 155
附錄四之一:學習成果評量 156
附錄四之二:簡報同儕互評表 157
附錄五:WebQuest學習意見調查問卷 158
附錄六之一:搶救北極熊學習單 160
附錄六之二:全球暖化學習單 162
附錄六之三:行動抗暖計畫書 164
附錄六之四:全球暖化大作戰學習單 166
附錄六之五:工作分配表 168
附錄七:半結構訪談逐字稿 169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美芬(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探究教學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2,45-55。
王凱(2004)。論合作學習的局限性。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132-137。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的起源與近代哲學的趨勢。教育工學的發展點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2。
吳怡靜等(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台北:天下雜誌社。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台北:知成。
呂小翠(2005)。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295,23-32。
林莉蘭(2004)。網路探究學習法(Webquest)的理論依據及實踐。教育信息化,76-69。
林燕珍(2003)。中小學教師應用科技於教學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榮昭、林展立、林雅玲(2005)。改造建構式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問題解決思考能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53-17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季刊,59,63-73。
秦麗花(2001)。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17,67-73。
高健智(2005)。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教師天地,136,39-42。
張妙琳(2003)。鷹架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南縣國教,11,6-7。
張原禎(2004)。添加網路教育味:WebQuest。[Online]. Available:http://enews.tpc.edu.tw/document/special/2004/0426%E6%B7%BB%E5%8A%A0%E7%B6%B2%E8%B7%AF%E6%95%99%E8%82%B2%E5%91%B3%EF%BC%9AWebQuest.htm(97.1.30)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模式與過程。[Online]. Available: http://www.isst.edu.tw/s44/quarterly/49/quartery-49-1.htm (97.6.10)
張增全(2002)。如何選擇一個WebQuest主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wct.htm (97.3.5)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曹宇君(2006)。「WebQuest主題探索」寫作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寫作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芸慧(200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 [Online]. Available:http://society.nhu.edu.tw/e-j/53/53-13.htm(97.2.3)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禕(2002)。如何在WebQuest中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97.2.26)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雅萍(2007)。鷹架理論在WebQuest教學策略的應用與分析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55,46-57。
黃雅萍與吳芷婷(2005)。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4,123-141。
黃勤誠(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專題導向學習之個案研究。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榆峰(2004)。教材編寫的典範─WebQuest。師友月刊,442,78-80。
楊正宏(2007)。我國資訊科技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20。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詩穎(2006)。WebQuest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鄧順日(2007)。以WebQuest融入國小四年級昆蟲單元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弘志、段曉林(2006)。建構主義取向教學的實踐─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信念、教學實務的改變。科學教育學刊,14(5),571-595。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羅珮菁(2004)。合作學習教學模式。[Online]. Available: http://dlearn.ncue.edu.tw/1000110116/2004_LearningTechCongnition/new_page_11.htm (97.2.16)
蘇美菁(2006)。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loom,B.S.(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NY:Longman,Green.
Cobern,W.W.(1993).Contextual Constructivism: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ience,In K.Tobin (Ed.),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pp. 51-70).Washington,D.C.:AAAS Press.
Descy,D.E.(2003).Web-based Organizational Tools and Techniques in Support of Learning.Library Trends,52(2),362-366.
Dias,L.B.(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7(3),10-13.
Dodge, B. J.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96.11.17)
Dodge, B. J. (2001a).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8(8), 6-9.
Dodge, B. J. (2001b). A Rubric for Evaluating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 http://webquest.sdsu.edu/webquestrubric.html (97.2.10)
Dodge, B. J.(2002a).A Taxonomy of WebQuest Tasks. [Online]. Available: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97.2.10)
Dodge, B. J.(2002b).Thinking Visually with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 http://edweb.sdsu.edu/Webquest/tv/(97.2.10)
Dodge, B. J.(2004).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Online]. Available: 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index.html (97.2.10)
Duit,R.& Treagust,D.F.(1998).Learning in Science-From Behaviorism Towards Constructivism and Beyond.In B.J.Fraser & K.G.Tobin(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Science Education(pp.3-25).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ess.
Eisenberg,M. & Berkowitz,R.(1990).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Available:Linworth Publishing,Inc.
Elliott, J. (1992).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change.Buckingham: Open Universist Press.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Fourth Edition).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Kelly,G.A.(1965).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Vol.1 & 2).New York:Notorn.
McKenzie,J. (2000).Beyond technology: Questioning,research and the information literate school.Bellingham,WA:FNO Press.
Miller,P.J.(200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er-assessments,Self-assessments and Faculty-assessment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Temple University,USA.
O'Tuel,F.S.,& Bullard,R.K.(1993).Develop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K-12.Pacific Grove,CA: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von Glasersfeld,E.(1981).An Introduction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ual Semantics. Seaside California: Intersystem Publications.
von Glasersfeld,E.(1995).Radical Constructivism: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Vygotsky,L.S.(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D.,Bruner,J.S.,& Ross,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 89-100.
翻譯部分
朱仲謀譯(2006)。Andrew P. Johnson著。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柳棟譯(2001)什么是Webquest?。[Online]. Available: http://cygzz.stedu.net/wlzt1.html(97.1.31)
柳棟譯(2002a)。Dodge, B. J.著。FOCUS─撰寫WebQuest的五項原則。[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focus.htm (97.1.31)
柳棟譯(2002b)。支架工具─接收支架。[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reception.htm (97.2.10)
柳棟譯(2002c)。Tom March著。WebQuest設計流程。[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designprocess1.htm (97.2.10)
附錄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1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7.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