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 (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芝芝(1997)譯。Donald A. Ritchie著《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台北:遠流。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9頁)。臺北:學富。 中國教育學會(2002)。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高雄復文出版。 孔祥嘉(2003)。檳榔西施生涯選擇、就業歷程及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立法院(2002)。法律案專輯—師資培育法修正案。台北市:立法院秘書處。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沈翠蓮(2004)。台北:五南。 宋一芬(2000)。教育基本法及相關法規理論與實務。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教育基本法及相關法規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65-84)。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台北:桂冠。 吳武典(2004)。臺灣師資培育的新貌。文教新潮,9:2,1-10。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 吳品玫(2000)。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貞儀(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化策略-以法藍瓷、雲門舞集、霹靂. 布袋戲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芬 (1993)。國小學生補習狀況問卷分析。人本教育札記,(43),12-18.。 李玉蟬(1994),從教師效能理論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第33期,頁24-29。 李永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服務在社會托育服務領域是屬於新興但蓬勃發展的範疇。麗文文化出版。 李新民 (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師大學報, 130, 235-256。 李園會(2001)。南天出版。 何琦瑜(2005)。天下文化出版。 冷碩毅(1982)。臺北市補習教育的調查與分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初版。 林本 (1964)。世界各國師範教育課程。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麗文,239-263。 林欣怡(2008)。「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國中經驗教師有效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5)。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成人教育。 林新發、王秀玲、鄧珮秀(2007)。臺灣地區中小學師資培育政策、問題與改進建議─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 林進材 (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出版社。共732頁。(原著:Gagne, E.D., Yekovich, C.W., & Yekovich,F.R(1993). ... 邱定雄 (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憶惠 (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柯正峰 (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2,327-346。 柯素月 (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姜信安(2004)。國中生參加課外補習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一如 (2003)。兒童補教產業之市場區隔與購買行為。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 Vol.2 No.1, 1-11。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 190,95-139。 黃光明 (1993)。談補習。現代教育,(30),145-151。 黃光雄(2004)。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p18.。 黃政傑 (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正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台北:漢文。 黃迺毓(1995)。台灣地區父母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發表於『兒童生活教育與人格建構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黃瑞琴(1991)。質性教育研究。台北:心理。 黃德祥、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黃毅志、侯松茂、曹仁德(2004)。2004年台東大學師生的行政滿意度與對學校意見之調查研究:學校改制與學生就業。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教育部(197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曾文昌、張浩然(1998)。補教業,行職業資訊研發成果專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發行。 曾焜宗(1997)。高雄:復文。 張苙雲主編(1998)。台灣的社會問題,130-150,巨流圖書公司出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 (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陳李綢 (2000)。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入選全國讀書會民國85年十大票選好書阿勃勒獎)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 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176-196。 郭靜晃(1995)。台灣地區托兒服務需求評估。華岡法科學報,11,109-125。 符碧真(2004)。華人社會學生角色義務與學業成就之研究。論文發表於.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等舉辦之「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學科。 楊長苓(2000)。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訪談法(1)。 楊國樞 (1978)。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 張凱元(2004)。解讀九年一貫教育。台北市:心理。 張雅筑 (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正 (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二輯第四期:頁1-34。 鄭宏財(1999)。從教師效能理論談國小班級經營策略的實施。教育資料文摘,45(3),頁97-117。 潘淑滿 (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習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歷測驗. 成績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鍾啟泉(199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圖書。 盧曉娟 (1997)。補習與現代教育。文教天地, (63), 54-56。 薛錦彰 (2004)。未補習而有高學習成就學生之研究-以醫學系學生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育玲 (199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革。台灣教育,第533 期,頁13-17。
二、英文部分 Abidin,R.R.& Robinson,L.L.(2002)Stress, biases, or professionalism: What drives teachers' referral judgments of students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ustin: Winter 2002.10(4), pp. 204~212.
Babbie, E.(1992).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597-1611. Bogdan,R. C.& Biklen, S. 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Allyn & Bacon.
Boesen,C.K.(1998).Teacher stres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s predictors of teacher behavior. Ph.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landinin .D. J. & Connelly.F. M.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蔡敏玲、余曉雯.台北:心理.(2002)
Cushing,A.E.(2001).Teacher personality, stress, and difficult students: An adlerian perspective. Ph.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Deborah K. Padgett, (2000). 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王金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8)
Fuller,J.B. et al.(2003).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Washington: Dec 2003.143(6),pp. 789
H. F. Wolcott,(1994),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y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4, 433 pp.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ading,Analysis,and Interpretation. In A. Lieblich (Ed.), Narrative Reseaarch (pp. 1-20). CA: Sage.
Lieberman,M. L.( 1998). Commitment, value, and moral realism Cambridge.UK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Long,P.D.,(2002)Needed: Creative teaching & commitment.Educause Review, 37(3),48.
Lundeen,C.A.(2002). The study of beginning teachers' perceived problems with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adult relationships throughout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Madsen,S.R.,Miller,D.,&John,C.R.(2005).Readiness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D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workplace make a differenc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San Francisco: Summer 2005.16,(2), pp. 213~234.
Maxwell. J.A (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台北:心理出版社(1996)。
Muller,C.W.,Wallace,J.E.&Price,J.L.(1992).Employee Commitment: Resolving Some Issues. Work and Occupations. Thousand Oaks: Aug 1992. 19(3), pp. 211~236.
Newman,L.J.(2003). An analysis of student teachers' representations of real life teaching problems: A neo-Piagetian perspective .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sted by John Baek at 4:20 PM
Patton .M.Q..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台北縣:桂冠.(1990)
Randall,D. M.,& Cote,J.A.(1991).Interrelationships of work commitment constructs. Work and Occupations. Thousand Oaks: May 1991. 18(2),pp. 194~211.
Rosenblatt,Z.(2001).Teachers' multiple roles and skill flexibility: Effects on work attitud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Stevenson, D. L., and Baker, D. P. (1992). “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Taylor and Bogdan (1984). Chapter 7 The Presentation of Findings, i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Thousand Oaks: Dec 2001. 37(5), pp. 684~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