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佳芬
中文論文名稱: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余崇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7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白先勇同志小說同性戀者
英文關鍵字:Xian-Yong Baihomosexual novelshomosexual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0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0
  • 收藏收藏:0
在臺灣文學領域中,白先勇佔有一份不可抹滅的地位,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貢獻、榮獲獎章以及讀者推薦的肯定、作品不斷搬上舞台等等,證明其成就及影響力。但是較少研究針對其性傾向對他的影響作出分析,加上近期唯一的創作也以同志為主角,是故本論文將以白先勇的同志小說創作為主要研究範圍,分析其同志人物形象刻畫及心理狀態,共分為六章。

論文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相關文獻探討,回顧過程思考本文能深入或突破的論點,最後是研究方法。

第二章「白先勇成長過程與文本的關聯分析」。著重在作家本人特質、作品、同志小說評價發展歷程,三者的關聯性論述,並討論同志的性別身分對其創作的影響,將其同志小說創作歷程與整個臺灣對同志小說的評價發展作一比較。

第三章「早期短篇小說的同志人物分析」。第一節分析「自戀」、「死亡」對同性戀者的影響。第二節探討兒童的性愛情感以及毀滅式的兩性關係與浪漫的同志戀情呈現之對比。第三節分析自厭性同性戀者內在的自卑感和罪惡感以及外在環境的壓迫。第四節陳述「青春崇拜」如何影響新公園的男同性戀者。第五節分析的人物為白先勇小說中首度出現的女同志,她們在「孽」的課題、融合本省與外省族群和實現「成家願望」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第四章「長篇小說《孽子》的同志人物分析」。延續〈孤戀花〉之「孽」的觀念,敘述這群男同志遭遇放逐與追尋自我的歷程。李青被放逐之後,亦逃離他人照顧,選擇在新公園自我放逐,直到安樂鄉、余先生的出現,讓他逐漸脫離男伎生活。龍鳳戀曲則如神話傳頌,撫慰新公園青少年同志對愛情的渴望,但本質上,兩位主人翁王夔龍和阿鳳的性格迥異,內外逼迫下構成愛情悲劇。所幸歷經流亡和擬父的傅崇山開導,透過救贖他人,王夔龍達到自我救贖的層次。接著分析優秀軍人傅衛自殺的原因:追求完美的心理、父親的不諒解,藉此陳述偏見對同志帶來的巨大傷害。最後討論小玉的戀父情結與發妖特質、吳敏對一個家的強烈渴望以及老鼠的戀物情結等。

第五章「近期短篇小說的同志人物分析」。此兩篇小說出現了新的同志人物形象:感染愛滋病的同志。〈Danny Boy〉描述教師在社會期望過高下隱藏性向的巨大心理壓力,主角歷經放縱自我、官能失調症、感染愛滋病的絕望後,遇到小丹尼讓他獲得心靈上的平靜。〈Tea for Two〉落實了同志成家願望, 且男同志和女同志並置形成了非血源家族,意義重大。而大偉最終感染愛滋病毒,也突顯了男同志無法單一性伴侶背後的原因:缺乏社交氧氣、男同志較能接受多重性伴侶、受到主流文化影響,他們在情感表達較為困難等等。

第六章結論以人權平等的立場檢視白先勇的同性戀小說世界與同性戀人物,並探討創作的轉變歷程,最後歸納白先勇創作的同性戀人物類型、白先勇在同志小說及對愛滋病防護的貢獻等等,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In Taiwan literature domain, Xian-Yong Bai holds the unshakable status, who made the contribution to found the modern literature magazine, received the award of honor, got the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readers, and his works to pre¬sent on stage unceasingly and so on, above statement had proved his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But there was a few of research to analyze in view of his sexual preference to influence his works. Furthermore, the only works in recent years also takes the homosexual as leading character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ook the homosexual novels creation of Xian-Yong Bai as the main range of study. We will analyze the image portraits and psychology of these homosexual characters and it will divide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o describe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the goal, the method, and the relative works which will review the arguments of the process to ponder that this article can penetrate or the breakthroug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Grow-up Experience of Xian-Yong Bai and This Research”. We’d recited the three relatedness elabora¬tion emphatically in the autho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the works, and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on development in homosexual novel. Moreover, we’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by the homosexual's sexual identity to his creation,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the homosexual novel and the appreci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entire Taiwa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Homosexual Characters Analyzes of Short Story in the Early Period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d how the “Narcissism” and the “Death” to influence homosexual.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d the contrast of the child's sexual emotion, the destructive gender relations, and the affection by the roman¬tic homosexual love.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d the inner sense of inferiority, guilt, and the oppress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ith 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 The fourth section stated how “The Youth Adoration” affects the male homosexual in Taipei New Park. The fifth section analyzed the lesbia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at emerg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writer, Xian-Yong Bai, and they carried on the past heritag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in this topic “Sin”, fused the race between Taiwanese local residents and external-province person, and accomplished to wish to get marri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Homosexual Characters in the Long Novel Crystal Boys”. To extend the view of “Sin”, we described the progress that these male homosexual encountered the exile pursued themselves. After Qing Li being exiled, he ran away from others’ care and chose self-exile in Taipei New Park until the appearance of Anle Township and Mr. Yu. It let him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male prostitute life gradually. The “Long-Feng Love” was like myth praise, and it comforted young homosexual in Taipei New Park to pursue the love, but essentially, the two protagonists, Kui-Long Wang and A-Feng, had differ¬en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ituation forces, their love became a love tragedy. Fortunately, by rescuing and redeeming other people, and the guidance from Chong-Shan Fu, like his father, Kui-Long Wang had been achieved the level of self-redemption through the exile. And then, we analyzed the reasons why Wei Fu committed suicide, were that the psychology of pursuing the perfect, and un-forgiveness from his father, to make the statements of the huge injury which brought to homosexual from the prejudice. Finally, we discussed the Iphigenia Complex and the “Camping” characteristic of Xiao-Yu, the strong desire for family of Min Wu, the “Fetish” of Lao-Shu and so 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Homosexual Characters in the Recent Nove¬lette". There are fresh images “HIV-infected homosexual” of homosexual charac¬ters that appeared in the following two novelettes. “Danny Boy” described the enorm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the teacher who concealed his sex¬ual-orientation under the huge community expectation. The teacher, the leading role, in this story had undergone self-indulgenc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des¬pair of AIDS infection. Until he encountered little Danny, he eventually made his mind peaceful finally. “Tea for Two” completed a desire of the homosexual fam¬ily, and in this story the non-blood family including the gay and lesbian has spe¬cial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Eventually, David is infected with the AIDS vi¬rus, and it also emphasized the reasons that gay couldn’t have only single sex part¬ner: they lack of social oxygen; they are much acceptable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they are much difficult to express feelings by the impact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o on.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o inspect the homosexual novels and charac¬ters written by Xian-Yong Bai in view of the human rights equality. And then, we discussed the transition through creative writing process. Eventually we would draw a conclusion from the types of the homosexual characters written by Xian-Yong Bai, the contribution to homosexual literat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AIDS, and so on, as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 to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相關文獻資料的回顧……………………………………………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白先勇成長歷程與文本的關聯分析…………………………………21
第一節 童年肺病與世隔絕且瀕臨死亡…………………………………23
第二節 家人情感交流的影響……………………………………………31
第三節 各學術領域對小說創作的影響…………………………………39
第四節 白先勇同志小說與臺灣同志小說的發展歷程…………………52
第五節 小結………………………………………………………………63


第三章 早期短篇小說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67
第一節 〈月夢〉、〈青春〉──自戀美少年……………………………69
第二節 〈玉卿嫂〉──同志傾向的兒童………………………………80
第三節 〈寂寞的十七歲〉──自厭型同志學生………………………85
第四節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崇拜青春的男同志……………94
第五節 〈孤戀花〉──懷抱成家願望的女同志………………………99
第六節 小結……………………………………………………………110


第四章 中期長篇小說《孽子》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113
第一節 小蒼鷹──戀弟的李青…………………………………………115
第二節 孽龍與野鳳凰──暴烈的王夔龍與不羈的阿鳳………………125
第三節 白馬王子──自戕的傅衛………………………………………133
第四節 狐狸精──戀父的小玉…………………………………………138
第五節 兔子精、耗子精──戀家的吳敏、戀物的賴阿土……………145
第六節 小結………………………………………………………………153


第五章 晚期短篇小說的同志人物形象刻畫與心理研究…………………159
第一節 〈Danny Boy〉──感染愛滋病的同志教師………………… 160
第二節 〈Tea for Two〉──實現成家願望的歡樂族…………………168
第三節 晚期作家心理轉變與社會問題之探究…………………………177
第四節 小結………………………………………………………………183


第六章 結論…………………………………………………………………185
第一節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世界書寫之歷程轉變……………………186
第二節 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人物類型…………………………………191
第三節 學術研究上的反思………………………………………………200


參考文獻…………………………………………………………………………205
一、書籍部份
(一)白先勇著作(按出版年代排序)
1.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2.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3.白先勇:《明星咖啡館》(臺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
4.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月夢〉、〈青春〉、〈玉卿嫂〉及〈寂寞的十七歲〉,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
5.白先勇:《臺北人》(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孤戀花〉收錄於短篇小說集《臺北人》)
6.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7.白先勇:《孽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8.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9.白先勇:《紐約客》(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Danny Boy〉和〈Tea for Two〉收錄於短篇小說集《紐約客》)

(二)專題論著(按出版年代排序)
1.歐陽子:《移植的櫻花》(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2.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3. 阿爾伯特˙莫達爾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4.莊慧秋編:《中國人的同性戀》(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5.〔美〕弗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6.〔法〕柯拉茲著、陳浩譯:《同性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7.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8.王晉民:《白先勇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9.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10.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1.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12.矛鋒:《同性戀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3.鄭美里:《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14.〔奧〕佛洛伊德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5.陳碧月:《小說選讀》(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16.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臺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2000年)。
17.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8.廖娟秀:《韓森的愛滋歲月》(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19.〔奧〕佛洛伊德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20.何春蕤編:《同志研究》(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21.袁良駿:《白先勇論》(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2.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23.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4.〔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5.江寶釵:《白先勇與台灣文學史的構成》(臺北:駱駝圖書公司,2004年)。
26.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27.〔奧〕佛洛伊德著、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性愛與文明》(臺北:百善書房出版社,2004年)。
28.高振鐸編:《古籍知識手冊3》(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29.〔美〕查理斯˙西佛史坦等著、許佑生譯:《男同志性愛聖經》(臺北:性林文化出版社,2005年)。
30.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31.〔美〕大衛˙圭南等著、丁凡譯:《同志伴侶諮商》(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32.綠蠹魚編選小組編:《青春蝴蝶孤戀花珍藏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33.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34.朱偉誠:《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35.〔奧〕佛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6年)。
36.蘇芊玲等編:《擁抱玫瑰少年》(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二、博碩士論文
1.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5.林宜正:《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林穎穎:《白先勇同性戀小說研究──以孽子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7.陳惠齡:《臺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三、期刊論文、採訪報導
1.應鳳凰:〈白先勇的《孽子》〉,《中央日報》1983年5月第10版。
2.蔡源煌:〈《孽子》二重奏〉,《文訊》第1期(1983年8月),頁78-86。
3.謝家孝:〈黑暗王國的神話──訪白先勇探討「孽子」》〉,《中國時報》1983年9月12日第8版。
4.袁則難:〈城春草木深──論《孽子》的政治意識〉,《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頁52-57。
5.袁則難:〈兩訪白先勇〉,《新書月刊》第5期(1984年2月),頁18。
6.龍應台:〈淘這盤金沙──細評《孽子》〉,《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頁52-59。
7.詹益宏:〈白先勇小說中的同性戀世界〉,《文訊》第18期(1985年9月),頁197-199。
8.張月雲:〈評析白先勇的《孽子》〉,《臺灣新聞報》1985年9月3日第8版。
9.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湖》第132期(1986年6月),頁35-49。
10.劉俊:〈以殘缺的愛為視域揭示人類情感的困境──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主題透視〉,《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
11.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頁66-88。
12.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67-69。
13.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70-74。
14.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臺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89-95。
15.葉美瑤:〈愛情與性別: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專訪孫中興〉,《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96-99。
16.葉德宣:〈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豔」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頁67-89。
17.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18.朱嘉雯:〈將傳統融入現代論白先勇與「紅樓夢」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5卷第7期(1999年12月),頁24-31。
19.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81。
20.葉德宣:〈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24-154。
21.白先勇講述,尤靜嫻紀錄:〈故事新說──我與臺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180-188。
22.張耐:〈性別不是問題--寫給同性戀、雙性戀與變性人的父母及老師〉,《師友》第412期(2001年10月),頁28-32。
23.林幸謙:〈渾身散發對文學的熱情──專訪白先勇先生〉,《文訊》第195期(2002年1月),頁77-80。
24.李令儀:〈白先勇樹猶如此悼亡憶愛〉,《聯合報》2002年1月22日第14版。
25.王明青:〈最敏感的傷心人──白先勇〉,《香江文壇》第23期(2003年11月),頁27。
26.劉俊:〈跨越與救贖──論白先勇的〈Danny Boy〉〉,《文訊》第208期(2003年2月),頁14-17。
27.柯慶明:〈《孽子》的「臺北人」傳奇〉,《白先勇名著《孽子》研討會手冊》(2003年3月),頁23-25。
28.陳文芬:〈白先勇的孽子終見光明的國度〉,《中國時報》2003年3月2日第14版。
29.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書學誌:婦女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50。
30.Albly:〈小學同性戀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3期(2003年6月),頁28-30。
31.林幸謙:〈第三性、原罪與救贖──白先勇談同性戀者的時代挑戰〉,《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年8月),頁23-31。
32.林幸謙:〈白崇禧將軍的悲劇英雄形象--歷史記憶與白先勇的父親追憶〉,《文學世紀》第3卷第8期(2003年8月),頁37-40。
33.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63-78。
34.邵冰如:〈關愛募款冷,志工急哭了〉,《聯合晚報》2004年5月24日第4版。
35.蔣宜芳:〈聽「永遠的臺北人」說《臺北人》、《孽子》的故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85-190。
36.鄭青玫:〈恐同現象的探究〉,《諮商與輔導》第230期(2005年2月),頁8-11。
37.林本蕙:〈青少年同性戀的美麗與哀愁〉,《諮商與輔導》第230期(2005年2月),頁12-18。
38.劉雅瑩:〈學生對同性戀的看法〉,《諮商與輔導》第230期(2005年2月),頁19-21。
39.呂永佳:〈苦的兩面鏡子──〈Danny Boy〉、〈Tea for Two〉〉,《文學世紀》第5卷第4期(2005年4月),頁55-63。
40.李奭學:〈人妖之間──從張鷟的〈遊仙窟〉看白先勇的《孽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35-151。
41.高影超:〈誰伴著「青衿同志」小學畢業?──校園同志運動的處境、策略及盟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4期(2006年2月),頁85-92。
42.劉俊:〈訪白先勇──文學創作的個人˙家庭˙歷史˙傳統〉,《印刻文學》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頁70-85。
43.黎湘萍:〈謫仙白先勇及其意義〉,《印刻文學》第2卷第7期(2006年3月),頁86-93。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8/12/3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12/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