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葉怡君
研究生英文姓名:Yi Chun Yeh
中文論文名稱:自我完滿
英文論文名稱:Self-Integration
指導教授姓名:林雪卿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自我自我完滿生命壓克力創作
英文關鍵字:the SelfSelf-IntegrationLifeAcrylic Paint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本創作論述旨在忠實地記錄個人創作思維與發展歷程,透過容格的人格原型、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莊子的美學及藝術史上相關論點的印證與省思,將內心的體悟轉換為視覺上的表現,讓創作成為一種對生活的檢視,從中釐清自己的生存價值,表達自我對生命的體驗,找到生活閒適自處的平衡點。創作媒材主要以壓克力為主,運用版畫型版技巧,重複繪製圖案以產生平面的裝飾風格,形式上將畫布當成拼圖般組合,使畫面得以延伸、擴大,作品充滿生命力繼而繁衍、茁壯。

本創作研究分為四個系列,皆以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為主軸:
系列一 「生命意象系列」以植物為創作意符,進行對生命繁延的意指詮釋。
系列二 「內觀意象系列」窺視身體內在蘊藏的力量,進而了解自我。
系列三 「轉化系列」 企圖從周遭環境給予的壓力與衝突中,尋找平衡。
系列四 「自我完滿系列」,以有機的圖象表達生命力,傳達出平衡滿足的狀態。

創作的本質在尋求生命的意義與創造自由自在的無限寬廣價值,藉由觀察、內省、關照與創作,能轉化為自我能量的昇華與再現,或許生命並不能全然如自我所願,但透過正向的心態及不斷的藝術創作,在自主的生命中體現了生存的本質與美好。
Abstract

Keywords: the Self, Self-Integration,Life, Acrylic Painting

This art creative thesis presents my thoughts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ough Carl Gustav Jung’s personality archetypes, Henri Bergson’s life philosophy, Zhuangzi’s esthetics, and pro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of art. By transforming inner comprehension into visual display, I regard creation as review of life. Though creation, I can clarify my life value and show my life experience. It also helps me find the balance on life style. The material of creation is based on acrylic mainly. I apply the technique of printmaking template to the creation, and also repeat patterns to expand the space. I see the canvas as puzzles. Therefore, the works could be full of vitality and exuberant.

There are four series in this paper, which all are based on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eries I: “The Series of Life Consciousness” I use the plants as the symbols for creation. I try to interpret the reproduction of life.
Series II: “The Series of Inner Thoughts” Peeking the hidden power within my body, the series adv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
Series III: “The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I attempt to search for the balance from the stressful environment and conflicts.
Series IV: “The Series of Self-fulfillment” Based on the organic images to express the vitality, the series transmits a situation of balance and satisfaction.

The essence of creating is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producing unrestrained and broad value. Based on my observation, introspection, concern, and creation, my artworks transform into sublimation and recurrence of self-energy. Life may not be controlled as I wish, but I feel I realize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beauty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with positive attitude and ongoing creation.
目 次

1. 緒論…………………………………………………………………………… 1
1.1. 創作研究動機……………………………………………………………1
1.2. 創作研究目的……………………………………………………………2
1.3. 創作研究方法……………………………………………………………2
1.3.1. 符號圖示造形法………………………………………….………2
1.3.2. 學理探究法……………………………………………….………3
1.3.3. 創作實踐法……………………………………………….………4
1.4. 名詞解釋…………………………………………………………………5
1.4.1. 自我……………………………………………………….………5
1.4.2. 生命…………………………………………………………….…6
1.4.3. 自我完滿………………………………………………….………7

2. 學理基礎…………………………………………………………….….……9
2.1. 自我認同…...….………………………………………………….….…9
2.2. 自身關懷……………………………………..………..……………… 10
2.3.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11
2.4. 莊子的美學思想……………………………………….………….… 12
2.5. 造形的精神性……………………………………….…………..…...14
2.5.1. 圓的張力.…………………………………………………..……14
2.5.2. 穩定的力量…………………...…..……………………………..16
2.5.3. 生命力的表徵………………………...…..……………………..17
2.6. 色彩的作用與感覺……………………………….…………………… 19
2.6.1. 色彩的情緒性.……………………………………………..……20
2.6.2. 色彩的純粹性………...…..……………………………………..21
2.7. 有機的造形思維…………………………………………..………...…23
2.7.1. 威廉.莫里斯反覆主題的設計.…………………………………23
2.7.2. 新藝術的平面裝飾風格.…………………..……………………25
3. 創作實踐………………………………………………………….…….……26
3.1. 創作歷程…………………………………………………………..……26
3.1.1. 觀察自然.………………..………………………………………26
3.1.2. 內省自身………………….……………………………………..26
3.1.3. 真誠地創作………………….…………………………………..27
3.2. 創作理念…………………………………………………………..……28
3.2.1. 藝術創作是直覺的表現.………………..………………………28
3.2.2. 藝術創作是一種生命衝力的表現………………….…………..29
3.2.3. 藝術創作是自我的統合………………….……………………..30
3.3. 創作內容…………………………………………………………..……31
3.4. 創作形式…………………………………………………………..……32
3.4.1. 形態..………………………………………………….…………32
3.4.2. 色彩..………………………………………………….…………35
3.4.3. 反覆與漸層的美感.……………………………..………………36
3.4.4. 組合構成的畫面..…………………………………..…...………36
3.5. 創作技法與媒材…………………………………………………..……37
3.5.1. 手繪的情感..……………………………………...…..…………38
3.5.2. 壓克力顏料..………………………………………...………..…38
3.5.3. 模版創作..…………………………………..…...………………39

4. 作品說明……………………………………………………………………40
4.1. 系列一 生命意象系列…………………………………..………..……41
4.1.1. 作品一 花團錦簇……………………………………….………41
4.1.2. 作品二 果實…………………………………………..……...…44
4.1.3. 作品三 蔓延………………………………………………….…47
4.2. 系列二 內觀意象系列…………………………………………………50
4.2.1. 作品四 孕育……………………………………...…………..…50
4.2.2. 作品五 自身複製……………………………………….........…53
4.2.3. 作品六 記憶蘊藏……………………………...……….….....…56
4.3. 系列三 轉化系列……………….…………..……………………….…59
4.3.1. 作品七 交錯………………………………………….....………59
4.3.2. 作品八 糾結………………………………………….....………62
4.3.3. 作品九 轉變………………………………………….....………65
4.4. 系列四 自我完滿系列……………….…………………………...……67
4.4.1. 作品十 迴轉………………………………………….....………67
4.4.2. 作品十一 舒展………………………………………….………69
4.4.3. 作品十二 綻放……………………………………….....………71

5. 結論…………………………………………………………………………74
5.1 省思. ……………………………………………………….……………74
5.2. 創作成果……………………………………………………..…………75
5.3. 未來展望……………………………………………………..…………76

引用文獻…………………………………………………………………………77
參考文獻……………………………………………………………………..….79
引用文獻

尤可欣 譯(2003)。諾貝塔.威爾 著。《達文西的墨水瓶》。台北:商周。
王小章(1998)。《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元明(1999)。《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ISBN:9573209373。
王昭仁 譯(2002)。米歇爾.瑟福 著。《抽象派繪畫史》。中國:廣西師範大學ISBN:756333761。
朱光潛(2007)。《克羅齊哲學述評》。台灣中華。
朱民 譯(2006)。貝蒂.愛德華 著。《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臺北:時報文化。ISBN:9789571345727。
呂澎 譯(1987)。康丁斯基 著。《論藝術的精神》。台北:丹青。
呂清夫(1886)。《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杜若洲 譯(1987)。羅瑞(Bates Lowry) 著。《視覺經驗》。台北:雄獅。
杜保瑞(1995)。《莊周夢蝶》。台北:書泉。ISBN:9576484065。
肖聿 譯(2003)。柏格森 著。《創造進化論》。香港:華夏。 ISBN: 9787508018126。
余秋雨(1999)。《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ISBN:957902703。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
吳瑪悧 譯(1985)。康丁斯基 著。《點線面》。台北:藝術家。
吳瑪悧 譯(1998)。康丁斯基 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
南符斌 譯(1994)。克勞德.羅伊(Claude Roy) 著。《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 西瓦》。台北:文庫。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ISBN:957113676。
張功鈐 譯(1987)。卡洛琳‧布魯墨(Carolyn M﹒ Bloomer )著。《視覺原理》。北京:北京大學。
陳奇相(2002)。《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ISBN:9867957385。
陳經生 譯(2001)。柏格森 著。《生命與記憶 柏格森書信選》。北京:經濟日報。
陳英德、張彌彌(2003)。《德洛涅:奧菲主義繪畫大師 》。台北:藝術家。
莫詒謀(2001)。《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
梁錦鋆 譯(2006)。Herbert Read著。《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
ISBN:957325719。
黃麗絹 譯(1999)。Anna Moszynska 著。《抽象藝術》。台北:遠流。
項退結 譯(2004)。布魯格 著。《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ISBN:9575240901。
馮川 譯(1996)。容格 著。《容格:神話人格》。中國:長江文藝。
ISBN:7535413129。
趙淑妙 譯(2009)。道金斯 著。《自私的基因》。台北:天下文化。
ISBN:9789862163252。
滕守堯、朱疆源 譯(2006)。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著。
《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 ISBN:9787220039584。
劉文潭(2002)。《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廣梅芳 譯(2001)。羅倫斯.佛萊德曼(Lawrence J﹒Friedman ) 著。《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張老師。ISBN:9576934931。
鄭峰明(1987)。《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文史哲。
鄭元春、鄭元鑫(1993)。《可愛的果實世界》。台北:省立博物館。
ISBN: 9789579497060。
錢正珠、鎮東山 譯(1998)。羅森堡 著。《藝術品與包裝》。台北:遠流。
ISBN:9573235722。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6/3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6/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