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薛餘慶
研究生英文姓名:Yu-Ching Hsueh
中文論文名稱:WebQuest教學策略應用在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臺灣光復後的發展」單元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WebQuest into the Social Studies-Take the Uni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After Retroc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姓名:盧東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WebQuest社會學習領域行動研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WebQuest教學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情形,並探討教師如何規劃教學設計、教學時可能遭遇的困境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等。
研究者以台北縣新莊市某國小五年級某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WebQuest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研究,透過觀察、訪談及資料蒐集等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蒐集,並配合學習成果評量表與學習意見調查問卷等量化資料作綜合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者以WebQuest的教學流程結合Dick & Carey的系統化設計模式,有助於規劃WebQuest之教學設計。
(二)採用行動研究進行WebQuest教學有助於解決教學困境並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三)大部分學生對於WebQuest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抱持著正向、肯定的態度。
(四)實施WebQuest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
(五)WebQuest教學能提升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的學習成效。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分別對WebQuest教學設計、WebQuest融入教學與WebQuest教學環境提出建議。
The research i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by integrating the WebQuest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social studies. We also explore how teachers design teaching plans, the difficultie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in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 and observ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s well as learning effect in their learning course.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a class of fifth grade the students in Sinjhuang City, Taipei County.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By analyzing the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h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integrated with Dick & Carey's systematic design model is usedful to develop the WebQuest teaching design.
2. Adopting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implement WebQuest learning activity can help teacher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3. Most learners reveal a positive opinion about integrating WebQuest learning activities into social studies.
4.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ng WebQuest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social studies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5. The WebQuest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n social studies.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sign of WebQuest learning activities, WebQuest teaching, and WebQu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i
目次v
表次ix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WebQuest的起源與定義9
第二節 WebQuest之相關理論基礎13
第三節 WebQuest之學習活動與相關研究23
第四節 社會學習領域的探討35
第五節 行動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51
第二節 研究情境53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實施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6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73
第一節 WebQuest教學設計73
第二節 教師教學過程中遭遇之困難與解決策略97
第三節 學生在WebQuest教學後的學習態度108
第四節 學生使用WebQuest學習後的學習成效119
第五節 研究者的自我的省思與成長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147
中文部份147
英文部分150
翻譯部分152

附錄153
附錄一:WebQuest教學設計腳本(第一版)153
附錄二:WebQuest教學設計腳本(第二版)153
附錄三:學生基本資訊技能調查問卷156
附錄四:WebQuest 合作學習歷程自評評量表158
附錄五: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同儕互評評量表159
附錄六: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觀察者評量表160
附錄七:學習成果評量表161
附錄八:電腦簡報評分表162
附錄九:WebQuest網站觀察記錄表163
附錄十:WebQuest學習意見調查問卷164附錄十一:任務學習單-二二八是啥米166
附錄十二:任務學習單-人民的權利與義務167
附錄十三:半結構訪談題目稿168
附錄十四:小組工作分配表169附錄十五:Moodle學習網站畫面170

表次
表2-1 WebQuest任務分類說明28
表2-2 WebQuest在教學上的應用與相關研究32
表2-3 教學內容組成架構與分析41
表3-1 研究對象背景調查 54
表3-2 電腦基本素養調查結果55
表3-3 S型男女生異質分組58
表3-4 S型分組微幅調整名單58
表3-5 資料蒐集方式一覽表69
表3-6 資料編碼方式與意義71
表4-1 WebQuest主題選擇分析74
表4-2 WebQuest課程元素分析75
表4-3 學科教材教學目標分析78
表4-4 WebQuest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目標79
表4-5 FOCUS原則分析81
表4-6 WebQuest腳本設計(第三版)83
表4-7 WebQuest思考分析92
表4-8 WebQuest教案設計97
表4-9 教學時程表97
表4-10 教師教學遭遇的困難、解決策略與改善情形一覽表106
表4-11 WebQuest網站觀察記錄統計結果112
表4-12 WebQuest學習意見調查問卷結果113
表4-13 WebQuest教學後學生的看法117
表4-14 學習單知識探索題全班答對率119
表4-15 各組隨機成員之學習單成果119
表4-16 任務一電腦簡報評分結果121
表4-17 任務二電腦簡報評分結果121
表4-18 任務一電腦簡報學習成果122
表4-19 任務二電腦簡報學習成果123
表4-20 任務一與任務二小組簡報討論成果整理124
表4-21 任務二之各小組行動劇演出劇本126
表4-22 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自評統計表129
表4-23 WebQuest合作學習歷程互評統計表130
表4-24 合作學習歷程綜合分析表132

圖次
圖2-1 WebQuest網頁組成架構圖11
圖2-2 ZPD動態發展圖16
圖2-3 WebQuest的設計流程圖25
圖2-4 WebQuest任務分類說明28
圖2-5 Dick & Carey的教學設計之系統化模式40
圖2-6 Elliott 行動研究階梯式循環圖47
圖3-1 研究流程圖52
圖3-2 電腦教室平面圖59
圖3-3 一般教室平面圖60
圖3-4 結合WebQuest設計流程與Dick & Carey系統化教學模式圖62
圖3-5 教學實施流程63
圖3-6 WebQuest教學單元主頁面64
圖3-7 WebQuest課程內容頁面,圖為「過程」的部分65
圖3-8 WebQuest學習成果上傳頁面65
圖3-9 WebQuest課程討論區頁面66
圖3-10 WebQuest所提供的「資源」部分66
圖3-11 WebQuest網站系統紀錄67
圖4-1 WebQuest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結構79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研究評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佳如(2002)。探究活動在網路上實施之可行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49, 39-45。
朱湘吉(2003)。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何榮桂(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台北:師大,123-133。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商鼎文化,37-39。
吳怡貞(2006)。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昆財(主編)(2010)。國民小學社會(第六冊乙版)。台南:南一。
吳欣穎(2007)。國小教師應用WebQuest進行社會科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小翠(2005)。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敏惠(2005)。運用網路問思教學模式於主題式教學活動之研究。國民教育,45(6),56-61。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松濤(2001)。淺談行動研究法。海軍軍官,20(1),40-45。
李國賓(2008)。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招靜琪(2004)。WebQuest在英語教學上的運用:中等教師學習歷程之分析。英語教學,28(4),1-20。
林佳旺(2003)。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萱(2009)。WebQuest融入自然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淑靜(2001)。建構主義在國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認識台灣地理篇」水文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大淵(2007)。WebQuest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毓(2007)。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成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莞珍(1997)。成人生涯教育: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碧蘭、謝一謙(2002)。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社會科之教學研究。國教輔導,41(4),41-44。
張增全(2002)。如何選擇一個WebQuest主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wct.htm(99.2.1)。
張靜嚳(1995)。建構與教學:何謂建構主義。教育與資料研究,38(1),20-26。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6)。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學習領域。[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99.2.1)。
許為翔(2008)。WebQuest融入情境學習於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小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郭重吉(1995)。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的革新。科學教育學刊,3(2),213-224。
陳炳任(2008)。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6)。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台: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教育部。
陳禕(2002)。如何在WebQuest中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Online]. Available: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99.02.20)
陳麗春(2004)。應用網際網路輔助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陸振吉(2001)。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學童製作專題作業之研究。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會議論文集,第一卷,248-255。
黃佳連(2004)。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課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林珮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雲龍(2003)。網路輔助合作學習之情境教學研究。台北:智高文化事業。
廖俊傑(2000)。教育研究法-行動研究。教育研究月刊,80,99。
廖珮辰(2008)。WebQuest引導寫作運材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甄曉嵐、周立勳、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6-55。
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秉燁、鍾靜榮,(2002)。資訊化教學系統設計之模型建置。資訊與教育,90,72-82。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正富(2004)。高級中學主題式探究學習於網際網路實施之設計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宗文(2001)。全球資訊網對不同分組型態合作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傑麟(2003)。書法教學 e-learning 教材之設計與發展:以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
鄭詩穎(2006)。WebQuest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鄧順日(2007)。以WebQuest融入國小四年級昆蟲單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富美(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賴阿福(2005)。數位化學習之探討。教師天地,136,16-23。
嚴珮瑄(2008)。網路探索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菁(2006)。WebQuest 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rmatas, C. , Holt, & Rice, M. (2003). Impacts of an online-supporte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Does one size fit all. Distance Education, 24(2), 141- 158.
Aronson, E. , Blaney, N. , Sikes, J. , Stephan, G. ,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Chandler, H. (2003). Concept mapping & WebQuests in social studies. Media & Methods, 39(3), 38- 51.
Corey, S.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Handbook). Columbi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Dick, W. , & Carey, L. (2009).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5th ed.). NY:Longman.
Dodge, B. J. (1997).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99.01.20)
Dodge, B. J. (2001).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8(8), 6- 9.
Dodge, B. J. (2001). A Rubric for Evaluating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http://webquest.sdsu.edu/webquestrubric.html (99.01.20)
Dodge, B. J. (2002). WebQuest Taskonomy: A Taxonomy of Tasks. [Online]. Available: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99.01.20)
Dodge, B. J. (2002). Reception Scaffolds. [Online]. Available:http://projects.edtech.sandi.net/staffdev/patterns2000/reception.html(99.01.20)
Dodge, B. J. (2004).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Online]. Available:http://webquest.sdsu.edu/designsteps/index.html(99.01.20)
Doolittle, P. E. (1998). Vygosky’ s zone of proxi map development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Feldman, A. (1994). Erzberger’ s dilemma: Validity in action research and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know. Science Education, 78(1), 83- 101.
Gangne , R.M. , & Briggs, L. J. (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nson, K. (2000). Beyond read and recall: An introduction to Web-based learning using WebQuests. [Online]. Available:http://athene.riv.csu.edu.au/%7Ekhanson/webquests.htm(99.01.20)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1), 34- 46.
MacGregor, S. K. & Lou Y. (2004). Web-based learning: How task scaffolding and website design support knowledge acquisi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37(2), 161- 175.
McCaslin, M. & Hickey, D. (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a case of emergent identif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2), 133- 140.
McNiff, J. (1997).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Routledge, London, UK.
O’ Tuel, F. S. , & Bullard, R. K. (1993). Develop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K-12. Pacific Grove, CA :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Roblyer, M. D. & Edwards, J. (2000). 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h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goff, B. , & Gardner, W. (1984). Everyday cognition: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5- 116.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ummerville, J. (2000). WebQuest. TechTrends, 44(2), 31- 35.
Yeager, E. A. (2000). Thoughts on wis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Social Education, 64(6), 352- 353.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翻譯部分
柳棟譯(2002a)。支架工具-接收支架。[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reception.htm(99.2.1)
柳棟譯(2002b)。FOCUS-撰寫WebQuest的五項原則的。[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focus.htm(99.2.1)
柳棟譯(2002c)。WebQuest設計流程。[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designprocess1.htm(99.2.1)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謝誌
中英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