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佳瑜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姓名:陳麗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教科書社會教科書教科書設計學生中心取向
英文關鍵字:textbooksocial studies textbookstextbook design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的設計,研究目前高年級市佔率較高的三個版本,藉由訪談及內容分析法,以質性分析及數量分析的方式,針對其社會教科書課本及習作內容進行分析。主要探討的重點有三:其一,探討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的特點與困境;其二,分析國小各版本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的呈現情形;其三,探討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的案例。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
一、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與困境
(一) 國小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特點分為符合學習程度、接近生活經驗、引發學習興趣、引導自主學習、多元學習媒材、連結學習情境六點。
(二) 落實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理念的困境分為四點:教科書僅是素材,學生中心取向尚需老師轉化;教科書編輯時間不足及議價太低;教科書編輯為市場導向,以教師、家長的意見為考量;編寫者偏向學科知識取向。
二、國小高年級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呈現情形
(一) 各版本教科書中符合學生中心取向設計比例的情形為翰林版最高,康軒版其次,南一版最低,但均未達一半的程度,可知其整體表現比例皆不高,且並無明顯差異。
(二) 南一版中符合學生中心取向設計比例的情形為五上最高,五下最低;康軒版及翰林版中符合學生中心取向設計比例的情形均為六上最高,五下最低。各版本均為五下的臺灣歷史教材最不符合學生中心取向設計。
(三) 各版本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在「學習內容設計」面向之教學活動上比例均為最高,「學習目標」面向比例最低。
(四) 各版本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最高均為「符合學習程度」,最低均為「連結學習情境」。
三、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的案例
各版本中皆有符合及未符合學生中心取向的設計,符合的案例多是在「學習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與「評量回饋」面向,未符合的案例多在「學習目標」面向。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based on three versions of a higher-occupied market share. This study mainly employs the inter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ocial textbooks books and workbooks.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analysis of the design for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situation amo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ird, explor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with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case.

The following wer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based on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1. The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haracteristics: meet learning level; getting close to life experience;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promo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making multiple learning media; and learning scenarios links.
2. The design can be talked about with four difficulties: textbook is only material, student-centered still need the teacher approach into transformation; Insufficient time to edit textbooks and profits too low; Textbook editor for the market-oriented, more consideration of the view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extbook writers tend to be subjects-centered approach.

B. Analysis of different desig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with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1. Hanlin version occupi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based on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Knsh version the next higher and Nani version the lowest. None of them is over half, meaning overall the student-centered design proportion is not enough and with no obvious difference.
2. The design of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among the three, cannot miss Nani version, whose design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fifth grade meets its original design. As for Knsh version and Hanlin version, the first semester of sixth grade is highest proportioned while the second semester of fifth grade is the lowest. The second semester in fifth grade, among all of three versions, the Taiwanese history materials the least meet its original design.
3. Among various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ones of students-centered design about "learning content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of highest proportion while the textbooks about "learning goals" occupy the lowest proportion.
4. Among various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characteristics the most are to "meet learning level, " the lowest are " learning scenarios links. "

C. Exploring the ca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case
Various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re to some extent consistent with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design. The consistent cases lie in "learning content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while the inconsistent cases lie in "learning goa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生中心取向之理論與意義 9
第二節 教科書設計取向之分析 38
第三節 教科書教學設計之探討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信效度 71
第四節 資料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的特點與困境 91
第二節 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量的分析 109
第三節 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案例分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9
中文部分 179
西文部份 183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各版本社會第五至八冊教科書之各課標題一覽表 185
附錄二 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劃記舉例 188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說明函 196
附錄四 專家效度名單 204
附錄五 日本及美國社會教科書參考案例 205


表次
表2-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 12
表2-2學習風格類型 16
表2-3教科書中的知識存在觀點 39
表2-4好的與差的教科書教學設計比較規準 53
表3-1專家學者資料一覽表 66
表3-2編輯者一覽表 67
表3-3任教教師一覽表 67
表3-4社會教科書版本、冊別與出版日期 69
表3-5國小各版本社會第五至八冊教科書之單元名稱一覽表 69
表3-6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分析單位與劃記總數 74
表3-7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學習目標面向 78
表3-8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學習內容設計面向之教材內容 79
表3-9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學習內容設計面向之教學活動 80
表3-10社會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類目表—評量回饋面向 81
表3-11效度修改意見及修正方式說明 82
表3-12「符合學習程度」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5
表3-13「接近生活經驗」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6
表3-14「引發學習興趣」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6
表3-15「引導自主學習」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6
表3-16「多元學習媒材」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7
表3-17「連結學習情境」特點評分員相互同意度 87
表4-1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修訂過程表 92
表4-2教科書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與相關理論 102
表4-3南一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09
表4-4康軒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0
表4-5翰林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1
表4-6南一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3
表4-7康軒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5
表4-8翰林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7
表4-9各版本教學設計面向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19
表4-10各版本教學設計面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0
表4-11各版本學生中心取向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表 121
表4-12各版本學生中心取向特點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13各版本不同面向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比較表 123
表4-14研究結果摘要表 162
表4-15各面向正例各特點分數統整表 163
表4-16各面向反例各特點分數統整表 164

圖次
圖2-1 四種學習風格 17
圖2-2 CORE教學模式 54
圖3-1 研究架構圖 62
圖3-2 研究流程圖 63
圖3-3 研究進度甘特圖 64
圖4-1 南一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0
圖4-2 康軒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1
圖4-3 翰林版各冊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2
圖4-4 南一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4
圖4-5 康軒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6
圖4-6 翰林版各面向各學生中心取向設計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7
圖4-7 各版本學生中心取向設計平均分數百分比統計圖 118
圖4-8 各版本教學設計面向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19
圖4-9 各版本學生中心取向特點平均分數百分比折線圖 121
圖4-10 南一版六上第4.5頁 124
圖4-11 翰林版五下第38.39頁 125
圖4-12 南一版五下第20.21頁 126
圖4-13 康軒版五下第18.19頁 127
圖4-14 翰林版五下第26.27頁 128
圖4-15 翰林版五上第70.71頁 131
圖4-16 翰林版五上第84.85頁 132
圖4-17 翰林版五上第92.93頁 133
圖4-18 翰林版六上第30.31頁 135
圖4-19 翰林版六上第60.61頁 136
圖4-20 翰林版六上第66.67頁 136
圖4-21 南一版五上第66.67頁 138
圖4-22 南一版五下第90頁 139
圖4-23 南一版六下第57頁 140
圖4-24 康軒版六上第77頁 141
圖4-25 南一版五下第58.59頁 142
圖4-26 南一版五下第87頁 143
圖4-27 南一版六下第24.25頁 144
圖4-28 南一版六下第68.69頁 145
圖4-29 康軒版五下第75頁 146
圖4-30 康軒版六下第6.13頁 147
圖4-31 翰林版五下第72.73頁 148
圖4-32 翰林版六上第10頁 150
圖4-33 康軒版六上第84.85頁 151
圖4-34 南一版五上習作第6.7頁 152
圖4-35 康軒版六上習作第24.25頁 153
圖4-36 翰林版六上習作第8.9頁 154
圖4-37 翰林版五上習作第26.27頁 155
圖4-38 翰林版五上習作第30.34.35頁 156
圖4-39 康軒版六上習作第10.11頁 157
圖4-40 康軒版六上習作第28.29頁 158
圖4-41 翰林版五下習作第16.17頁 160
中文部分
于第(2003)。以學生為中心的資訊素養課程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45,64-72。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7)。九年一貫課程之教科書總評鑑-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評鑑報告。臺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三版)。臺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全興(2008)。學習者中心教學環境之課程行動研究-以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5,109-136。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麗娟、張億鈞、李少斌(2003)。教學設計。海口:南海。
田耐青(譯)(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原作者: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 & Matthew J. Perini)。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0)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南發(2002)。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3,1-20。
余政賢(2003)。對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設計的想法。國民教育,43(4),68-79。
吳俊憲(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83,31-39。
吳俊憲、宋明娟、吳錦惠(2007)。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的現況與問題:從一位國小社會領域編輯者的經驗談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191-214)。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6)。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李嘉文(2005)。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杜振亞、郭聰貴、周伶瑛、鄭麗娟、林麗娟、吳佳蕙(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Robert M. Gagné, Walter W. Wager, Katharine C. Golas, & John M. Keller)。高雄:麗文。(原著出版年:2005)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周祝瑛、陳威任(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教改通訊,12,28-29。
東京書籍(2011)。小學校社會科用五上、五下新社會課本。東京:東京書籍。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玫伶(2002)。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林信志、楊國揚、林以文、朱美珍、劉淑津(2009)。高級中學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規準之研究。載於98年度學術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會(頁1-36)。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家惠(2004)。國小主題式統整課程發展研究:兒童中心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三版)。(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原作者:Robert P. Weber)。臺北:巨流。
林碧雲(2004)。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解讀與教科書設計影響因素—從一個教科書編輯的經驗出發。2004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頁63-85)。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林碧雲(2009)。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武文瑛(2006)。我國高等回流教育發展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兆偉(主編)(2003)。當代教育哲學。臺北:師大書苑。
南一書局(2010)。國民小學第五、七冊社會課本。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2011)。國民小學第六、八冊社會課本。臺北:南一。
柯華葳、幸曼玲(1995)。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教改通訊,12,25-26。
洪若烈(1989)。兒童發展與社會科學習能力之研究。研習資訊,47,5-10。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
洪若烈(主編)(2010)。各國近期中小學課程內涵與取向研析。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8)。臺北:巨流。
范信賢(1999)。「學生生活經驗中心」的道德課程編寫與教學。國教學報,11,207-229。
范信賢、謝小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124-143)。臺北:揚智。
翁禎霞(2010年11月7日)。小學社會科太難家長批災難。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281792
高翠霞、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46-49。
高廣孚(1993)。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康軒文教(2010)。國民小學第五、七冊社會課本。臺北:康軒。
康軒文教(2011)。國民小學第六、八冊社會課本。臺北:康軒。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東華。
張紋琦(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張景媛(2002)。從認知心理學談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翰林文教雜誌,26,34-37。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畢華林(2006)。走向生本的教科書設計—中學化學教科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濟南:山東教育。
許民陽、吳惠雯、王郁軒(2010)。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國小高年級土石流防災課程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33-259。
連寬寬、羅華木(2002)。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談閱讀指導。翰林文教雜誌,26,11-17。
陳文彦(2005)。教師教科書素養及其提升途徑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20,67-88。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性研究。臺北:五南。
陳延興(2010)為了誰的教育?學生作為教育主體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71-94。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美雪(2007)。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
陳曉慧(2008)。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陳麗華(2010)。中小學教科書設計之理論模型建構及實務案例發展—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麥肖玲(2003)。「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在中、港的變奏與矛盾。課程與教學季刊,6(2),31-48。
彭紋絹(2002)。九年一貫課程主題座談3—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翰林文教雜誌,26,38-45。
彭富源、張素貞(2005)。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理念與實踐之探究—社會重建的觀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93-112。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童莉(2007年6月8日)。教科書設計應增強知識的親和力。2010年8月12日,取自:人民日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odpp.gov.cn/llzh_/2007-06/08/content_10242018.htm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婉琪(2008)。國小教師參與教科書設計與編輯之專業發展研究—以優質教科書編輯工作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黃道遠(2005)。從認知發展論檢視社會科教學問題—以Piaget、Vygotsky為中心。國教輔導,44(4),34-39。
葉虹吟(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甄曉蘭(2003)。教材的評鑑與選用。載於李詠吟、陳美玉、甄曉蘭,新教學實習手冊(頁167-194)。臺北:心理。
劉旭東(2006)。教科書編寫與設計的課程理論基礎分析。基礎教育課程,12,33-35。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修訂版)(頁229-254)。臺北:師大書苑。
歐慧敏(2004)。運用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心理。
潘文福(2010)。建構互為主體性的教室觀察指標—詮釋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95-11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維薇(2000)。教育為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而服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文教新潮,5(3),31-36。
鄧鈞文(2003)。教科書自由化及其問題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6(1),27-42。
盧雪梅(2000)。APA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心理學原則。課程與教學通訊,4,8-12。
翰林出版(2010)。國民小學第五、七冊社會課本。臺南:翰林。
翰林出版(2011)。國民小學第六、八冊社會課本。臺南:翰林。
賴光真(2000)。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謝利民(2007)。教學設計應用指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簡成熙(譯)(2002)。教育哲學導論(二版)。(原作者:George R. Knight)。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
簡麗瑜、黃湘萍(2006)。「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護理教育上之運用。護理雜誌,53(6),59-64。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嚴文廷(2009年3月9日)。國小教科書太難 教長苦笑。台北市教育e週報。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3111053447NH

西文部份
Britton, B.K., Gulgoz, S., & Glynn, S.M.(1993). Impact of good and poor writing on learners: Research and theory. In B.K. Britton, M. Binkley, & A. Woodward (Eds.), Learning from textbook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cCombs, B. L. & Lynda Miller(2007).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assessments: maximizing student motivatio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McCombs, B. L. & Whisler, Jo Sue(1997).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and school: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earson Scott Foresman(2005).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series, volume 5. Pearson Education, Inc.
Schiro, M. S.(2008).Curriculum theory : conflicting visions and enduring concerns. Boston College, SAGE Publications, Inc.
Weimer, M.(2002).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Five key changes to practi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封面
謝辭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8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