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毓婷
中文論文名稱:由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創造力之表現
指導教授姓名:黃萬居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科學創造力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調查(1)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學習風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的分布情形。(2)不同的學習風格與學習動機在科學創造力之差異性。(3)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的相關性。採用問卷調查及晤談法,以量化分析為主,晤談內容為輔。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全體六年級學童,共208位學童進行量表施測。研究工具包含「Kolb學習風格量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取向量表」、「科學創造力測驗量表」三份問卷。在開學一個月後進行量表施測,每周施測一種量表,為期三週,將所得資料彙整建檔,再輸入SPSS統計套裝軟體。
藉由SPSS統計套裝軟體12.0版,進行量表的描述性統計,呈現學童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和科學創造力之分佈情形;學習風格為一四分名義變項,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童在科學創造力是否有顯著差異;而學習動機為連續變項,因此以t考驗探討不同學習動機的學童在科學創造力上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之相關性。最後選取學習風格類型明顯及學習動機強、弱之男、女學童各6人,以半結構式晤談問卷進行晤談,來深入探究學童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對科學創造力的影響,且作為量化資料的輔助說明。
研究結果發現(1)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類型,以聚歛型的人數居多;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中,以「切身相關」面向的平均分數最高,在「建立信心」面向的平均分數則是最低;科學創造力方面,學童在「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的得分多集中在高分組。(2)不同學習風格類型的學童在科學創造力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以「同化型」風格的學童在「流暢力」、「獨創力」、「科學性」分項之表現優於其他學習風格類型;不同學習動機的學童在科學創造力的表現上亦有顯著差異,且學習動機高分組的學童在「流暢力」、「獨創力」、「精密力」、「科學性」分項之表現顯著高於學習動機低分組的學童。(3)在相關性方面,學童學習風格類型與整體科學創造力及「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科學性」分項的相關性達統計顯著,呈現低度正相關;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與整體科學創造力及「流暢力」、「科學性」分項的相關性達統計顯著,呈現低度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1)國小六年級學童以聚斂型學習風格居多,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具正向的學習動機,且具高科學創造力。(2)不同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的學童在科學創造力有顯著差異。(3)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要提昇學童的科學創造力,需兼顧學生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之個別差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s of sixth graders’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2)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cience creativity performance. (3) To discover the correlations of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cience creativity performance.The research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s. The samples of study were 208 sixth grader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re were there different kind of instruments in this study: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Scale (KLSS)”, “The Test of Inclin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TILMS)”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Examination (SCE)”.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presented at the first semester after one month and surveyed each scale every week for three weeks. All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compiled with SPSS.
By SPSS 12.0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howed the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In the end, 6 male and 6 female students with apparent learning styles, weak and strong learning motivations were selected to be interview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styles, learning motivation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the interview qualitative data supplemented the result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ost sixth graders were Converger Learning Style; the subscale “Relevance” was got the highest average score in the TILMS, however the subscale “Confidence” was got the lowest.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scores of “Fluency”, “Openness”,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centered majorly on the high-score group. (2)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The “Assimilator” performed better than other learning style in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Scientific”.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 student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the high motivation group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low motivation group in “Fluency”, “Originality”, “Elaboration” and “Scientific”.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tyle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i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Scientific”;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in “Fluency” and “Scientific”.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1) Most sixth graders were Converger Learning Style,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positive motivation, and high scientific creativity. (2)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3) Learning style and mo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ientific creativit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the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 and motiv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creativity.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圖表目次………………………………………………………………………Ⅶ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虛無假說………………………………………………………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風格之內涵、理論及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學習動機之內涵、理論及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科學創造力之內涵、理論及相關研究………………………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程序………………………………………………………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學童在學習風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與
科學創造力之分佈……………………………………………..49
第二節 國小學童不同的學習風格對科學創造力之影響……………63
第三節 國小學童不同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對科學創
造力之影響……………………………………………………71
第四節 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與科
學創造力之相關性……………………………………………..77
第五節 晤談資料分析…………………………………………………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7
英文部分………………………………………………………………102
附錄
附錄一 學習風格定義和模式彙整表………………………………107
附錄二 創造力概念與定義彙整表…………………………………109
附錄三 Kolb學習風格量表表………………………………………112
附錄四 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取向量表………114
附錄五 科學創造力測驗……………………………………………116
附錄六 半結構式晤談問卷…………………………………………118
附錄七 授權同意書…………………………………………………119












圖表目次

圖次 頁次
圖2-1-1 Kolb學習風格類型圖……………………………………………12
圖2-3-1 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的系統模式…………………………27
圖2-3-2 Amaible創造力理論的三要素…………………………………2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4
圖 3-3-1 研究流程圖………………………………………………………37
圖 4-1-1 學童Kolb學習風格分布圖………………………………………51
圖 4-1-2 學童在流暢力分項得分的分布圖………………………………58
圖 4-1-3 學童在開放性分項得分的分布圖………………………………58
圖 4-1-4 學童在變通力分項得分的分布圖………………………………59
圖 4-1-5 學童在獨創力分項得分的分布圖………………………………60
圖 4-1-6 學童在精密力分項得分的分布圖………………………………60
圖 4-1-7 學童在科學性分項得分的分布圖………………………………61
圖 4-1-8 學童在「科學創造力」總量得分的分布圖………………………62

表次
表2-3-1 ARCS動機類別與教學策略……………………………………21
表3-2-1 研究對象分布表…………………………………………………35
表 3-4-1 學習動機量表之各分量表與題號之關係………………………40
表 3-4-2 科學創造力測驗相關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細目表……………43
表3-5-1 晤談資料之編碼方式表…………………………………………48
表4-1-1 學童在學習階段的人數統計表…………………………………50
表 4-1-2 學童在Kolb學習風格類型的人數統計表……………………50
表 4-1-3 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取向量表」的各面
向分量及總量之描述性統計表…………………………………52
表 4-1-4 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取向量表」各題項
之描述性統計表…………………………………………………53
表 4-1-5 學童在「科學創造力測驗量表」的各分項及總量之描述統計…57
表4-2-1 不同「學習風格」在「科學創造力測驗量表」的總量及各分
項得分之變異數同質性考驗……………………………………63
表 4-2-2 不同「學習風格」在「科學創造力總量」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4-2-3 不同「學習風格」在「科學創造力總量」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Scheffe法事後比較摘要表…………………………………65
表 4-2-4 不同「學習風格」在「流暢力」分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5
表 4-2-5 不同「學習風格」在「流暢力」分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Scheffe法事後比較摘要表………………………………………66
表4-2-6 不同「學習風格」在「開放性」、「變通力」、「精密力」
分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 4-2-7 不同「學習風格」在「獨創力」分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4-2-8 不同「學習風格」在「獨創力」分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LSD法事後比較摘要表…………………………………………68
表 4-2-9 不同「學習風格」在「科學性」分項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9
表4-2-10 不同「學習風格」在「科學性」分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Scheffe法事後比較摘要表………………………………………69
表 4-3-1 學習動機高低分組在整體科學創造力及各分項之t考驗
摘要表…………………………………………………………72
表 4-3-2 引起注意高、低分組在整體科學創造力及各分項之t考驗
摘要表……………………………………………………………74
表 4-3-3 切身相關高、低分組在整體科學創造力及各分項之t考驗
摘要表 ………………………………………………………...…75
表 4-3-4 建立信心高、低分組在整體科學創造力及各分項之t考驗
摘要表………………………………………………………...……75
表 4-3-5 感到滿足高、低分組在整體科學創造力及各分項之t考驗
摘要表…………………………………………………………...…76
表 4-4-1 學習風格類型與科學創造力相關分析摘要表…………………77
表 4-4-2 學習階段與科學創造力相關分析摘要表………………………79
表 4-4-3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相關分析
摘要表………………………………………………………………81
一、中文部分
丁月理(2004)。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業成就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毛國楠、劉政宏、彭淑玲、李維光、陳慧娟(2008)。能力信念、學業自我價值後效與學業成就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9(4),569-588。
王文科、王智宏(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雅伶、段曉林(2004)。學習風格理論融入國二理化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4,105-124。
王詩棠(2007)。CPS模組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及批判思考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澄霞(1995)。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22-23。
天下編輯(2001)。活用波特的競爭策略。臺北市:天下文化。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阿課思)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79,22-24。
沈衍琪(2010)。美雜誌評城市影響力排行榜北京擠身第五位。北京日報。查詢日期:2010年8月20日,檢自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a/1/1/1825806/1.html
吳文龍、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 304,12-28。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 37(5),47-53。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二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思華(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天下雜誌,315,40。
吳亭儀(2007)。以ARCS動機模式實施高職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吳清基、林淑貞(1997)。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頁1-32)。
周凡淇、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學習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78-114。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6,41-94。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秀珍(2003)。技職校院學生學習風格、認知型態與網路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 ─ 以程式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市。
林邵珍(2003)。運用ARCS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4),52-59。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思伶(1993)。激發學習動機的空中教學節目設計-Keller系統化動機策略設計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9,15-22。
林鳳春(2002)。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學童運用網路教學在動物分類學息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3-12。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文東(1999)。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特性及開發之研究:創造型兒童之思考特性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153-015。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之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師院學報,16,355-394。
洪振方(1998)。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9,289-302。
段曉林、靳知勤、謝祥宏(2001)。科學學習動機問卷的效化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姜嘉瑤(2000)。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6,269-289。
高翠霞、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46-49。
翁榮源、陳定威(2008)。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使用情境式營養化學網路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化學,66(4),339-352。
翁榮源、陳定威、呂榮順(2009)。Herrman學習風格理論對大學生有機化學學習成就之研究。科學教育,318,31-47。
馬世驊(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徐士翔(2008)。國小學童思考風格、知覺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徐瑜敏(2008)。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之取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臺北市。
郭上賓(2009)。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與科學批判思考之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郭重吉(1987)。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淑禎、古智雄(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教年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宏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振明(2004)。影響高一學生科學創造力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雅娟(2008)。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市。
陳萩卿(2004)。國小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其偏好的教學取向及學習方式間的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51-271。
陳龍安(1986)。陶倫士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特殊教育中心。
陳龍安(1993)。創造思考教學之省思與展望。教育研究,34,10-12。
陳麗美(2004)。提昇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於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麗君和蔡樹旺(2009)。影響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查詢日期:2010年7月21日,檢自http://140.122.147.25/se2009/file/poster/103.pdf。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創造力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打造創造力國度-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7中文版。查詢日期:2010年7月21日,檢自http://www01.creativity.edu.tw/ebook/e_book_chinese/。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查詢日期:2010年7月23日,檢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淑玫(1998)。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輔導,38(2),16-24。
梁翠珊(2006)。不同學區年級、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張世慧(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臺北市:張世慧。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華城、洪文東(2004)。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之相關性與差異性。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7,25-50。
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
連啟瑞、盧玉玲(2002)。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之創造思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5,229~264。
連啟瑞、盧玉玲(2005)。創造思考的基礎訓練-探究性問題的形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8(1),29-58。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黃旭鈞(1995)。從動機理論看今日國小教學現況及其改進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5(1),154-162。
游光昭和林坤誼(2007)。數學、科學、科技統整課程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在學習成效上之影響。教育研究學報,41(1),1-16。
游岫萱(2009)。POE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臺北市。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32(1),95-97。
葉玉珠、彭月茵、林志哲、蔡維欣、鐘素香(2008)。「情境式科學創造力測驗」之發展暨科學創造力之性別與年級差異分析。測驗學刊,55(1),33-60。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空大出版社。
管怡婷(2004)。以學習風格為基礎之學習資源推薦機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
蔡執仲、段曉林、靳知勤(2007)。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5(2),119-144。
鄭可偉、黃萬居(2001)。STS教學與國小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1專刊,29-55。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賴淑玲(1996)。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教學媒體,26,36-46。
謝欣如(2008)。影響國中生學習動機強弱之個人、父母及家庭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臺北市。
鐘培齊(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龔信宏(2002)。兒童科學創意競賽活動種子教師研習成效之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龔僑立(2007)。合作學習、電腦概念構圖與學習風格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生物繁殖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Sternberg, R. J. & Lubart,T. I.(1999)。不同凡想(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作出版於1995年)
Sternberg, R. J.(2006)。創造力Ⅱ—應用(李乙明、李淑貞譯)。台北市:五南出版社。(原作出版於1999年)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Oxford: Westview.
Anderson, D. R. (1987). Creativ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C. S. Peirce. Martinus Nijhoff Philosophy Library, 27,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Atkinson, J. W., & Birch, D. (1970). The dynamics of action. New York: Wiley.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 40-48.
Bruner, J. S.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nfield, A. A. (1988). 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manuaul.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ronbach, L. J., & Snow, R. E. (1977).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New York: Irvington.
Csikzentmihalyi, M. (1996).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Books.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Harmer, J.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Huerta, T. (1979). Motiv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7(3), 13-15.
Hunt, D. E. (1979). Learning style and student needs: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ual level. In J. W. Keefe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pp.27-38).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eefe, J. W. (1987).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d.),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chap. 1,p.5).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gality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 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p.384-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eller, J. M. (1987).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26(9), 1-8.
Keller, J. M. & Koop, T. (1987).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 C.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SJ: Lawrence Erbium.
Keller, J. M. (1991). ARCS model modifica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 & Wolfe, D. M. (1981).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daptive competencies in experimental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9493).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lb, A. Y. & Kolb, D. A. (2005). The Kolb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3.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oston, MA: Hay Resources Direct.
Lynch, M. D., & Harris, C. R. (2001).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children, K-8: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Clark, R. W.,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220-232.
Mellou, E. (1996). The two 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9.
Milano, M. & Ullius, D. (1998). Designing powerful training: The sequential-iterative model.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feiffer.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7), 305-310.
Silver, H. F., & Hanson, J. R. (1998).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3rd ed.). Woodbridge, NJ: Thoughtful Education .
Simonton, D. K. (1988). Creativity leadership and chance In R. J. Sternberg(Ed.), the mature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iousDelight. NJ: LEA.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L.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Torrance, E. P. (1974).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ity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ual. Lexington, MA: Ginn.
Visser, J & Keller, J. M. (1990). The clinical use of motivational messages : An inquiry into the validity of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6), 467-500.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Harcourt Brace.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壹章
第貳章
第参章
第肆章
第伍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