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力中
研究生英文姓名:Li-Chung Liu
中文論文名稱:中小學推動同志教育爭議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n the Dispute of Promoting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姓名:黃煥榮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性別平等教育同志教育質性研究同性戀公民權
英文關鍵字:Gender Equity EducationHomosexual EducationQualitative ResearchHomosexualCivil Righ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9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96
  • 收藏收藏:0
隨著社會風氣漸趨開放,同志族群的存在越來越被看見,但社會對同志族群的尊重似乎並未隨之增加。教育部預定2011年新學年度開始於中小學進行同志教育,引發諸多爭議,本研究便以此為主題,歸納分析同志教育爭議之不同觀點,嘗試探究推動同志教育之可行策略。
從相關文獻及理論之整理,可瞭解到社會文化一直以來對同性戀存有恐懼、偏見及歧視,因此同性戀者於性取向認同之過程中,需經歷內外在之衝突。性別平等教育法明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需包含同志教育,但國內未有中小學同志教育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訪談研究法以蒐集研究資料,探詢同志教育相關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共邀請11位受訪者,以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對話。
研究分析之結果,依「中小學是否應進行同志教育及其理由」、「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之爭執點」、「同志教育爭議及教育部之處置」、「中小學推動同志教育之可行策略」等四項分別進行訪談所得資料之歸納及分析。
就本研究之分析結果而言,至少就瞭解社會現況的基礎上,多數受訪者皆能接受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1位受訪之家長代表,因宗教信仰的性別二元觀點,反對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各人對於性取向來自先天或後天、同志教育對學生性取向會否有所影響之觀點,直接影響其對同志教育之態度,即便接受中小學同志教育者,在「三本專書內容」、「教師專業素養」、「情感教育及多元性別公民權」、「教到什麼程度」、「影響性取向發展」、「瞭解自己的性取向」等不同議題上便存有不同意見。教育部對於同志教育爭議之處置,部分受訪者認為其缺乏性別意識及清楚之教育立場,因此導致進退失據。本研究最後依研究所得之結果,提出推動中小學同志教育之可行策略。
The existence of the homosexual is increasingly visible as the society is more open to difference. However, the respect to this group of people does not seem to grow with it. The decis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start teaching homosexual topics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in the school year of 2011 stirred a multitude of controversies. This was selected as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as to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homosexual education and its strategi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disputes of homosexual edu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llection of theories suggest that fear,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have projected on the homosexual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Therefore, they have to go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ggles as they identify themselves in terms of sexual orientation. It is still much debated whether sexual orientation is innate or acquired. However, homosexuality in no longer the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s previously defined by medical practice.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stipulates that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taught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has to include homosexual topics, but there is lack of studies in this regard.
The interview approach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introduced to collect data. Stakeholders of homosexual education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teaching staff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parents, the homosexual and experts as the participating interviewees of the study. 11 interviewees were invited for individual interviews.
For analysis result, the data gathered in the study were compiled and analyzed in 4 aspects, “whether homosexual education should be taught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and why,” “disputes regarding teaching homosexual topics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the controversies of homosexual education and how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als with it” and “th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As far as the study results are concerned,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were able to accept the teaching of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at leas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current status. However, some of the interviewees displayed apparent difference in the knowledge of homosexual orientation. One of the interviewees who is a parent was against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due to the gender dualism from religious belief. The perspectives that whether the sexual orientation is innate or acquired and that whether homosexual education has influence on students’ sexual orientation have influence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education. Even those who accepted teaching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had disagreements among them on various issues such as “the contents of 3 dedicated books,”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teacher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diverse gender civil rights,” “to what extent it is taugh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your own sexual orientation.” For how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als with the disputes of homosexual education, some of the interviewees argued that there was lack of sexual consciousness and clear position of education, thus leading to no room to go forward or backward. Officials who are in charge should play more actively as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propose feasible strategies to promote homosexu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摘要…………………………………………………………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暨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同性戀之相關理論………………………………13
第二節 同性戀之處境……………………………………23
第三節 加拿大的性少數教育……………………………30
第四節 中小學同志教育之發展脈絡……………………33
第五節 贊成/反對同志教育之觀點 ……………………42
第六節 同志教育之相關文獻及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7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77
第五節 研究倫理…………………………………………80
第六節 研究限制…………………………………………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中小學是否應進行同志教育及其理由…………83
第二節 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之爭執點 ……………… 100
第三節 同志教育爭議及教育部之處置 ……………… 127
第四節 中小學推動同志教育之可行策略 …………… 13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145
第二節 建 議 ………………………………………… 149
參考文獻 ………………………………………………… 155
附錄 ……………………………………………………… 161
表 次
表2-1 同志教育相關研究一覽表 …………………………59
表3-1 受訪者資料一覽表 …………………………………7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 66
圖3-2 研究流程圖 ………………………………………… 69
ALBLY(2003)。小學同性戀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28-30。
Josephine Hsu(2011年5月12日)。我在教會長大,我支持同志教育與同志平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notes/josephine-hsu/(檢索日期2011.8.16)
人本教育札記編輯部(1998)。同性戀恐懼症的典型八問。人本教育札記,6,16-21。
女書店(2011年4月19日)。請大家連署支持中小學教育納入同志教育!【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notes/女書店/(檢索日期2011.7.29)
王怡元(2004)。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同志族群間族群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振圍(2010)。不只是尊重,肯定同志的教育責任—善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30-34。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2011)。歷屆遊行【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twpride.org/(檢索日期2011.8.9)
台灣真相聯盟(2011)。詐騙警報!揭穿真愛聯盟的騙局【網頁文字資料】。取自http://tulvlie.tw/(檢索日期2011.8.24)
台灣真愛聯盟(2011a)。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網頁文字資料】。取自http://tulv.tw/(檢索日期2011.7.27)
台灣真愛聯盟(2011b)。台灣真愛聯盟致 教育部訓委會 教材修訂意見書。取自 http://dl.dropbox.com/u/32034437/%E6%95%99%E6%9D%90%E4%BF%AE%E8%A8%82%E6%84%8F%E8%A6%8B%E6%9B%B8%28%E8%A8%93%E5%A7%94%E6%9C%83%E5%85%AC%E8%81%BD%E6%9C%83%29.doc(檢索日期2011.8.28)
立法院(2011)。立法院第7屆第7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4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取自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gov.tw。(檢索日期2012.5.14)
立法院(2012)。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議事錄(2012年4月18日)。取自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gov.tw(檢索日期2012.5.14)
江佩璇(2008)。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朱俊彥(2011年10月28日)。台中一中商圈 阻同志進駐。蘋果日報。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 (檢索日期2011.11.4)
吳翠松(1998)。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政庭(2005)。彩虹國度裡的教師身影:三位高中男同志教師的生命故事(碩士論文)。取自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影像系統。
吳秉叡(2009)。同性戀學生面臨之困境與輔導策略。竹縣文教,39,18-21。
林麗雲(1993)。揭開同性戀的神秘面紗。載於周玉琴(執行編輯),中國人的同性戀(p.1-p.11)。臺北市:張老師。
周勵志(1995)。從醫學上談同性戀。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p.257-p.275)。臺北市:性林文化。
性/別平等通訊編輯部(1998)。關於同性戀。性/別平等通訊,6-1,29-34。
周柏伶(2000)。同性戀輔導。輔導通訊,61,37-41。
卓耕宇(2003)。當夫子遇到酷兒:談校園中的同志議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36-41。
卓耕宇(2004)。彩虹少年的美麗與哀愁―一個青少年愛滋男同志自我生命敘說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本蕙(2005)。青少年同志的美麗與哀愁。諮商與輔導,230,12-18。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洪雅琴(1996)。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的探討。諮商與輔導,126,17-20。
洪佳玲(1999)。「同性戀」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60,21-23。
姜兆眉(2011)。轉身之後:穿透男性青少年時期校園受暴經驗及其脈絡意涵。婦研縱橫,94,16-25。
修與證(2011年7月17日)。公聽會後的檢討【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myblog-areopagos.blogspot.tw(檢索日期2011.7.27)
郭麗安(1994)。同性戀者的諮商。輔導季刊,30-2,50-57。
許佑生(1995)。當王子遇見王子。臺北市:平氏。
陳嘉瑋(1996)。同性戀傾向青少年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26,21-24。
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p.61-p.82)。臺北市:性林文化。
強淑敏(1999)。我們是同性戀教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的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月刊,12,44-4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artthew B. Miles & Michael Huberman)。臺北市:雙葉。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0)。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5093(檢索日期2011.8.20)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11)。更多認識、不再歧視—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100
學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七大領域實施教學。2011年4月27日。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mass/mass.asp?keyid=21(檢索日期2011.7.18)
教育部(2011)。教育部委託編撰教學參考資料流程說明。
取自 https://www.gender.edu.tw/upload/Activity(檢索日期2011.8.6)
彩虹天堂(2011年10月27日)。「再見‧彩虹天堂 聲明書」【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totrp.org.tw/index.php?mode=bulletin_detail&id=230(檢索日期2011.10.31)
陳莉秧(2010)。青少年同性戀刻板印象與接受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懷真(1995)。從社會學上談同性戀,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p237-p.254)。臺北市:性林文化。
曾文星(2004)。性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惠惠(2006)。邁向成熟:青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臺北市:張老師。
游美惠(2009)。異性戀常規。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98-101。
游美惠(2010)。同志父母親友組織聯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102-105。
黃昱得(2010)。探討「良師益友方案」作為協助性傾向若是青少年之實務策略。臺灣社會工作學刊,8,129-156。
黃子騰(2011年7月26日)。生遭性別霸凌墜樓60人悼念。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106/33794857(檢索日期2011.11.16)
鄧博仁(2000)。同性戀個案研討。輔導通訊,61,20-22。
鄭智偉(2003)。同志諮詢熱線。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42-47。
鄭青玫(2005)。男性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認同諮商—以MCT的模式介入。諮商與輔導,230,2-7。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成員作,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6)。擁抱玫瑰少年。臺北市:女書。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台雲(2003)。「酷兒」自我認同之初探。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10-11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嘉韻(2011年7月26日)。國中小同志課綱 刪「性行為」。蘋果日報。取自 http://tw.nextmedia.com/(檢索日期2011.7.31)
蕭鈺瑾(2002)。談高中校園內同性戀學生輔導。輔導通訊,70,43-46。
賴鈺麟(2003)。臺灣性傾向歧視之現狀。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p.14-21。
賴鈺麟(2004)。性傾向歧視在臺灣。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p.371-p.400)。臺北市:唐山。
鍾道詮(2011)。同志面對的暴力與傷害情境。婦研縱橫,94,2-15。
魏慧美(2004)。同志污名化—同性戀刻板印象的分析。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p.1-p.38)。臺北市:唐山。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Jane Ritchie & Jane Lewis編)。臺北市:巨流。
何春蕤、甯應斌(1997)。邁向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的性教育。取自sex.ncu.edu.tw/members/Ho/paper/education.pdf(檢索日期2011.6.26)
宋子愷、陳秋良(整理)(2003)。「同志教育」座談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65-87。
周雅淳、許幼如(1999)。我有一個同志學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52-56。
林曉雲、謝文華(2011年7月26日)。課綱刪敏感字眼 國中小可教同志教育。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www.libertytimes.com.tw(檢索日期2011.7.31)
黃德祥、楊茜如(2000)。同性戀學生之問題與輔導。輔導通訊,61,23-27。
鄒平儀、簡春安(2002)。社會工作研究法。巨流,臺北市。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傾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次同志教育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 (3),91-121。
郭麗安、趙淑珠、劉安真(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王素女、林燕卿、林蕙瑛、駱俊宏(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台灣性學學刊,11-2,61-74。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2008). Canadian Guidelines for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取自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cgshe-ldnemss/index-eng.php(檢索日期2012.5.17)
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2010). Questions & Answers:Sexual Orientation in Schools. 取自 http://www.phac-aspc.gc.ca/publicat/qasos-qose/index-eng.php(檢索日期2012.5.17)
Telljohann,SK. & Price, J.H.(1993).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adolescent homosexuals, life experiences: Ramifications for secondary school personnel. Journal of Homosexual, 26-1, 41-55.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