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碧媜(1998)。消費者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王沛泳(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 因素-統一獅實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王儷儒(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方怡蓁(2004)。民眾參與解說活動動機、滿意度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1)。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2011年10月1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施政計畫。2011年10月1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李真玲(2006)。公立體育場域民眾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313-332。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域數位科技。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479-492。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 林彥伶(1999)。休閒價值與消費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林秉毅(2005)。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子揚(2009)。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士傑(2010)。臺北市Action LIFE俱樂部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洪蘭(譯)(1997)。心理學。台北:遠流。(H. Gleitman, 1987)。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洪連進(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峰偉(200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名集(2010)。臺北縣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高以緯(2004)。台北縣市高中生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足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恕忠(2001)。遊客對休閒漁業之活動偏好與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許士軍(1995)。管理學(第十版),臺北市:東華。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倍豪(2007)。台中市瑜珈消費者參與動機、考量因素及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雅萍(2009)。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飛盤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2),109-122。 陳文長(1998)。大專學生休閒體驗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嘉南學報,24,107-116。 陳林鴻(2009)。服務品質、關係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啟倫(2007)。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活力工場健身會館忠孝分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陳鴻雁、謝邦昌(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7-11。 曾能政(2008)。臺北地區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男性顧客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蓮如、黃蕙茹、呂淑貞(2002)。婦女參與休閒運動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澎湖縣馬公市婦女為例。國立澎湖技術學院,澎湖。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紋貞(2005)。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三城(2010)。尚榮高爾夫球練習場顧客參與動機及顧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宗雄(2010)。台南市桌球俱樂部消費者參與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新北市政府體育處(2011)。體委會補助運動設施場館。2011年10月1日,取自新北市政府體育處,網址:http://www.sportmaps.ntpc.edu.tw/content/ 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劉玉桂(2007)。休閒運動者參與動機、休閒利益與生活滿意~以快樂桌球俱樂部會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子敬(2003)。台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謝鴻隆(2002)。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羅應嘉(2010)。運動中心消費者休閒動機、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北投運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英文部分 Beard, JG. & Ragheb, K.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2-23 Bolton, R. N. & Drew, J.H. (1991).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rvice changes on customer attitud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5(1),1-9.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Ryan, R. M. ( 1985 ).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L. & Ryan, R.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 288. Drucker,P.F.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Gould, D., Feltz, D., & Weiss, M. (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Harter, S. (1978). Effeteness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 Development, 21, 34-64. Hilgard , E.R. (1962). Impulsuve versus realistic thinking:an examina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es in thought. Psychological Bulletin,59 (6), 477-488. Kotler, P.(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NJ: Prentice-Hall. Maslow, A.(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 ivation. Psychologocal Review, 150 , 370-396. Maslow A.(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Harper and Row﹐New York.
Maehr, M. L. & Nicholls, J. G.(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 (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pp.221-267). New York:Academic. Mannell ,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Parasuraman, A., Zeithaml,V.A. & Berry, L.L.(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3), 41-50. Roberts, G.C.& Duda, J.L.(1981). Motivation in sport: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ievd ability. Journal of Sports Phsycology, 6, 312-324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Thibaut, J. W. and Kelley, H. H.(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Wiley. Weiss, M. R. & Chaumenton, 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S. Horn (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pp.21-27).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