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佳誼
中文論文名稱: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王保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創價型大學高等教育創價精神
英文關鍵字: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究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之構面,俾助於學校校務經營,進而發揮優勢及辦學特色,促使大學自我改進與突破。並且選取一所國內以創價型大學發展之個案大學,檢視其現況、成效以及困境,進而提出建議,期供個案大學、現有創價型大學以及未來欲發展之學校做為參考依據。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首先由國內外學者相關文獻分析,探討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之內涵,並淬取出七大構面。再者,進行實地訪談,並蒐集個案大學校務經營相關之文件資料。其後,針對訪談內容與校務經營相關文件進行分析,瞭解個案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之現況、成效與困境。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如下:
壹、創價型大學之校務經營應具備七大構面,包括:「厚實的基礎學術研究」、「強而有力的掌舵核心」、「創價精神之校園文化」、「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專業分工之行政團隊」、「多元彈性的資源來源」以及「完善透明的獎勵制度」。
貳、個案大學校務經營之現況,著重於教師專業之提升、重點領域發展,並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強化產學實務聯結
參、個案創價型大學以積極強化教師知能、致力推動創意教育、充分發展重點領域、持續深耕育成服務成效卓著
肆、個案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包括:
一、師資外流與生源問題浮現,撼動學術研究基礎
二、部分主管執行力稍顯不足,成員動機尚待強化
三、產業轉型趨勢瞬息萬變,產學落差亟待消弭
四、欠缺理工基礎科系使發展受限,應用與基礎教學面臨兩難
五、行政團隊對系所瞭解有限,人力資源運作效能亟需增進
六、經費資源日益緊縮,多元資源待積極開拓
七、法規程序過於繁瑣,消弱成員參與意願
伍、針對個案大學發展創價型大學之發展策略如下:
一、尊重並掌握教師特質,增加與業界之交流聯結
二、實施分布式領導與科技領導,增權益能達成組織目標
三、善用學校跨領域合作優勢,持續推動創造力教育
四、增設調整科系結構,積極培育接班人才
五、強化智慧財產權觀念,增加專業經理人編列
六、積極鼓勵業界進駐投資,多方開拓收入來源
七、持續調整獎勵制度,尊重教師特質與專長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俾供個案大學、欲轉型創價型大學、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創價型大學之意涵 13
第二節 創價型大學之構面分析 21
第三節 創價型大學之發展現況 51
第四節 創價型大學之相關研究 6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7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6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 88
第七節 研究倫理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個案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現況與成效 93
第二節 個案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困境與挑戰 119
第三節 個案創價型大學校務經營之發展建議 12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7
壹、中文部分 157
貳、英文部分 163
附錄 169
附錄一 訪談同意函 16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70
附錄三 訪談記錄舉隅 175
附錄四 訪談編碼同意度檢測問卷 181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宗坤(2008)。大學創業精神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保進(2002)。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現代教育論壇,7,56-66。
王保進(2012)。100年校務評鑑之回顧與前瞻。評鑑雙月刊,38,10-17。
任彰雄(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吉源光(2009)。強化技專校院產學合作評鑑之建言。評鑑雙月刊,18,41-44。
朱家賢(2008)。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經費人力投入與其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
吳青穗(2008)。我國創新育成中心推行產學合作之運作現況與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2008)。內憂外患轉新機:高等教育現況之SWOT分析。載於臺大出版中心(主編):我國高等教育論壇-任務與願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東榮(2011)。我國私立大學院校產學合作現況與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淑珺(譯)(2006)。卓越大學-一流校長:MIT邁向卓越的策略。(原著:Vest, C. M.)。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5)。
沈清松(2004)。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臺北:五南。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二版)。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君頻(2007)。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建煌(2012)。大學產學合作之模式探討:以臺北醫學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姵君(2006)。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現況與展望之研究─以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姵君(2006)。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現況與展望之研究—以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逸茜(2009)。科技大學產學合作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舜雯(2012)。發展創業型大學-以遠東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個案大學創意設計中心(2013)。發明創意中心社群【facebook社群網】。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Chaoyang
個案大學發明創意中心(2013)。發明創意中心社群【facebook社群網】。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YUT.ICC
徐文章(2006)。前瞻方法論(Foresight Methodology)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5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徐昌慧(2009)。科技大學暨技術學院評鑑之指標修訂及未來發展。評鑑雙月刊,18,36-40。
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臺北市:作者。
張元杰、陳明惠、楊宜興(2006)。台灣學術知識產業化的研究:「創業型大學」之機會與挑戰。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11。
張明敏(譯)(2004)。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年代高等教育的政治經濟-從比較視野看拉丁美洲。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原作者:Carlos A. Torres & Daniel Schugurensky)。新北市:淡大出版中心,31-63。
張媛甯(2008)。一所技術學院產學合作教育管理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98學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99年度教育部推動技專校院與產業園區進行產學合作補助計畫說明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產學合作成果─區域產學合作中心【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取自:http://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
?s=6&n=19
教育部(2013)。產學合作成果─產業園區計畫成果數據【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取自:http://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
aspx?s=5&n=18
教育部(2013)。產學合作成果─聯合技術發展中心【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取自:http://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
s=7&n=20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治理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巿:五南。
陳怡如、蕭奕志,(2011)。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技術創新推動現況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2),7-10。
陳素琴(2012)。從創業精神觀點探討大學功能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曼玲(2009)。聚焦產學合作提高技職學生就業力─專訪教育部技職司長陳明印。評鑑雙月刊,18,1-3。
陳曼玲(2011)。103年起技專校院評鑑改採認可制-專訪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評鑑雙月刊,30,1-3。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5(3),80-98。
湯堯(2006)。大學治理內部控制架構之實務研究。復旦教育論壇,19,51-57。
湯堯、王宗坤(2005)。大學校院可用資產的結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8(2),25-54。
湯堯、王宗坤(2007)。教育經營下的創業型大學要件分析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79,89-104。
湯堯、成群豪(2010)。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
黃子杰、程廣文(2009)。論創業型大學。臨沂師範學院學刊,31(1),4-7。
黃琬婷(2009)。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銘智(2010)。我國教育大學轉型推動產學合作策略關鑑因素之研究-以臺中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國賜(2006)。高等教育的藍海策略:明確定位、有效管理。高等教育,1(1),1-23。
楊婉苓(2003)。合作研發機制簡介-以歐盟及英國為例。技術尖兵專刊,經濟部,39-42。
楊惠如(2012)。創業型大學之經營管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溫明忠(2011)。高等教育經濟學。臺北:高等教育。
經濟部(2012)。補助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臺北市:作者。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3)。全國育成中心分佈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育成加速卓越網】。取自: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
incubator-service/incubation-maps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2),4。
廖珮君(2010)。EtzKowitz三螺旋模式對大學轉型經營之探討。高等教育,5(2),101-121。
蓋浙生(2006)。大學商機-臺灣大學校院財源籌措的新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67-93。
蓋浙生(2008)。教育經濟與財政新論。臺北:高等教育。
蓋浙生、鈕方頤(2012)。高等教育經濟學。臺北:高等教育。
趙光照(2007)。我國技職校院推動產學合作的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趙英豪(2008)。產學合作中影響技術移轉成功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劉永(2004)。麻省理工的驕傲。臺北:宏道文化。
劉松益(2005)。我國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盧增緒(1994)。大學教育目標之爭議。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臺北:師大書苑。
賴曉黎(2009)。大學之理念在思考─從洪堡和紐曼談起。教育與社會研究,17,33-77。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5)。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級大學之特質。「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淡江大學。
簡惠閔(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主編: Ritchie J. &; Lewis J.)。臺北市:巨流。
魏哲如(2001)。企業與大學教育。载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臺北市,前衛。
羅華美(2009)。日本產學合作政策中大學之角色與定位研究-以技術先進首都圈(Technology Advanced MetropolitanArea,TAMA)產業聚集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貳、英文部分
Atlan, T. (1987). Bring together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hools, “in getting more out of R&D and technology”. The Conference Board, Research Report, 904.
Aung, W. (2002). “iNEER” Presentation, Scientific Board Meeting, VSB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Ostrava.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eer.
org.
Best, M. (2000) Silicon Valley and the resurgence of route 128: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in Dunning, J. (ed.)
Globalization, region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nkauskas, G. (2012).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Barriers and fears versus wishes and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1(3), 231-244.
Bordo, M. D., Eichengreen, B., & Irwin, D. A. (1999). Is globalization today really different than globalization a hundred years ago? NBER Working Paper, 719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ornstein, D. (2004).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valler, V. (2011). Portfolio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self-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 19–23.
Chen, Y., Wang, W., & Wang, W. (2010). Study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ian Social Science, 6(8), 48-53.
Clark, B.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B. 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West Yorkshire, England: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Clark, B. R. (2000). Collegial entrepreneurialism in proactive universities: Lessons from Europe. Change, 32(1), 10-19.
Clark, B. R. (2003). 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 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9(2), 99-116.
Clark, B. R. (2004). 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es: continuities in 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 Maidenhead, England; New York: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vidsson, P., & Wiklund, J. (2001). Levels of analysi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urrent research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6(2), 81-99.
Dees, G. (2003). What i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orking paper).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Dollingers, M. J. (2003).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Prentice Hall, (3ed.).
EtzKowitz, H (2004). 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t. J.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1(1), 64-77.
EtzKowitz, H. (2002a).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Evaluation. Working paper, 11, Stockhol: Sister.
EtzKowitz, H. (2002b),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London, England : Routledge.
EtzKowitz, H. (2008)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1997). Univers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London, England: Cassell Academic.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2001).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New York, NY: Continuum.
European Commission (2013). ENTREPRENEURSHIP 2020 ACTION PLAN Reigni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Europe. 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enterprise/policies/sme/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index_en.htm
Feller, I. (1996).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ies," in J.C.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Agathon Press.
Juanita, H. &; Robert, A. C. (2009).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Hampshire, UK: Palgrave Macmillan.
Keh, H. T., Foo, M. D., & Lim, B. C. (2002). Opportunity evaluation under risky condition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7(2), 125–148.
Kerr, C. (1963).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ow, M. B. and MacMillan, I. C. (1988).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4(2), 139-161.
Mars, M. M., & Rhoades, G. (2012). Socially oriented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A study of student change agency in the academic capitalism context.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83(3), 435-459.
Mars, M. M., & Rios-Aguilar, C. (2010).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re)defined: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cholar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59(4), 441–460.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eter Schulte (2004).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 strategy 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9, 187-191.
Powers D.R., Powers, M. F. Betz, F. & Aslanian, C. B. (1988). Higher education in partnership with industr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Rinne, R., & Koivula, J. (2005). The changing place of the university and a clash of values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knowledge socie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17(3), 91-123.
Shane, S. (2004).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Spinoffs and Wealth Creation.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Shane, S., &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 217-226.
Slaughter, S., & Leslie,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laughter, S., & Rhoades, G. (2004).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utz, J. (1997). The New Rol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Productive Sector. In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Eds.),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pp. 11-20). New York, NY: Pinter.
van Vught, F. A. (1997). Combining planning and the markets: An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strategy toward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3/4), 211-224.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