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倪崇軒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家庭資源與數學興趣在「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解題成就之交互作用研究-以TIMSS 2007公佈試題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Family Resources and Mathematics Interest on Geometric Shapes and Measures Problem-solving Achievement by Taipei 4th Graders: based on TIMSS 2007 Released Items
指導教授姓名:王美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家庭資源數學興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幾何圖形與測量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學興趣與家庭資源在TIMSS 2007四年級數學評量─幾何圖形與測量之交互作用,以了解不同數學興趣及不同家庭資源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在TIMSS 2007「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試題表現情形及相關內容之學習情況,以做為數學教學與輔導策略之參考,並針對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臺北市公立國小四年級學生共241人為研究對象,量化資料來源為數學興趣及家庭資源問卷,以及試題重測結果,研究工具為TIMSS 2007數學評量已公布之部分試題,資料分析方法採二因子變數分析,以家庭資源與數學興趣為兩個自變項,TIMSS 2007數學評量結果為依變項,以分析其交互作用;質性訪談樣本,則根據試題重測結果分為低中高三組,各抽取2位學童做半結構性訪談,以了解其解題概念;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教學者針對不同數學興趣與家庭資源學生分別訂定不同的教學策略或補救教學的明確方向,對教學有所助益,並提供數學科幾何領域訂定能力指標之參考。
結果發現,在電腦設備相關的家庭資源中,學童在不同數學興趣組於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試題表現均無顯著差異;而在這三項以外的家庭資源與不同數學興趣組之學童在本研究工具的試題表現上並無交互作用,但學童在不同數學興趣組於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試題表現均有顯著差異。各項家庭資源中,家裡若能連結網際網路的學童,其數學興趣較高者,他在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試題表現顯著優於數學興趣較低者。
解題的質性訪談方面,研究者發現學童解題正確與否最主要的因素是解題經驗不足,其次尚有解題關鍵概念不足與未釐清題意等因素。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IX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壹、 研究目的 3
貳、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壹、 試題表現 3
貳、 家庭資源 3
參、 數學興趣 4
肆、 幾何圖形與測量 4
伍、 解題概念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壹、 研究範圍 5
貳、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家庭資源與數學成就的相關文獻 7
壹、 家庭資源的基礎理論 7
貳、 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文獻 9
參、 家庭資源與數學成就的相關文獻 10
第二節 數學興趣與數學成就 12
壹、 數學興趣的基礎理論與相關研究 12
貳、 數學興趣與數學成就的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TIMSS的沿革及相關研究 16
壹、 TIMSS計畫沿革 16
貳、 TIMSS的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幾何圖形與測量之評量架構與相關研究 21
壹、 TIMSS 2007幾何圖形與測量之評量架構 21
貳、 幾何圖形與測量與四年級的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壹、 數學成就測驗題本 33
貳、 四年級學生背景問卷 43
參、 訪談大綱 4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6
壹、 資料處理 46
貳、 統計分析 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49
第一節 學童的家庭資源與數學興趣情形 49
壹、 家庭資源 49
貳、 數學興趣 50
第二節 試題表現情形 52
壹、 各試題答對率 52
貳、 選擇題各選項分佈情形 53
參、 填充題答題分佈情形 54
第三節 家庭資源與數學興趣在幾何圖形與測量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54
壹、 家中有計算機與否與數學興趣 54
貳、 家中有電腦與否與數學興趣 55
參、 家裡有個人專用的書桌或桌子與否與數學興趣 56
肆、 家裡有字典與否與數學興趣 56
伍、 家裡能連結網際網路與否與數學興趣 57
陸、 家裡有數學的光碟軟體錄影帶與否與數學興趣 58
柒、 家裡有學習數學的參考書與否與數學興趣 59
捌、 家裡有學習數學的課外讀物與否與數學興趣 60
第四節 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受訪學童在TIMSS 2007「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解題概念 60
壹、 依施測結果分組挑選訪談學生 60
貳、 各主題題型之解題分析 61
第五章 研究結果及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壹、 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家庭資源與數學興趣情形 107
貳、 臺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童在TIMSS 2007「幾何圖形與測量」內容領域的試題表現情形 108
參、 不同家庭資源與不同數學興趣組之學童在本研究工具的試題表現上之交互作用 109
肆、 本研究工具中訪談學童在「幾何圖形與測量」的解題概念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4
壹、 對選取研究對象的建議 114
貳、 關於電腦資源在學習上的建議 114
參、 對國小數學課程中「幾何圖形與測量」教學的建議 114
肆、 對未來研究試題的建議 115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17
壹、 中文部分 117
貳、 英文部分 123
附錄一 本研究變項的操作型定義與編碼之對應表 125
附錄二 施測問卷及題本 126
壹、中文部分
方敬慈(2008)。透過教科書分析探討TIMSS 2003試測和實測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幾何成就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王成元(2011)。以認知診斷模型分析臺灣與亞洲四國(地區)八年級學生在TIMSS 2007的數學學習成就表現:以dina模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王欽麟(2002)。多元文化族群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王耀琮(2010)。從TIMSS 2007分析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課堂、課後學習、數學態度和數學認知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何新進(2007)。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角概念角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27(1),233-261。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頁19-48。
吳文瑜(2008)。由TIMSS 2003的結果分析四年級學生課堂、課後學習、數學興趣、自信與數學成就之關係:以七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隆(2007b),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8),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與涂金堂(2011),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琪玉(2005)。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數學與科學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慈紋(2008)。透過教科書分析探討我國小學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試測與實測之測量成就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臺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君柔(2012)。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檢定影響學生數學成就之因素-以TIMSS 2007臺灣八年級學生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
李源順、王美娟、蘇意雯、陳怡仲(2009)。臺灣學生在TIMSS的數學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6),頁61-71。
李嘉鈴(2007)。創意遊戲教學對提昇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正方體長方體和球,周長與面積,統計圖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周宜彤(2008)。中學生學習興趣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周素芳(2008)。TIMSS 2007評量架構在臺灣國小學童數學成就評量發展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頁1-43。
易諳峙(2005)。資訊融入國小面積迷思概念教學─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林世紘(2006)。探討不同的教學媒體對數學面積教學之研究--以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志哲(2007)。期望、價值與數學成就關係之結構方程模式驗證:以 TIMSS 2003 臺灣地區資料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7,71-94。
林佩蓉(2008)。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 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臺中市。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冠佑(2009)。國小四年級學生對TIMSS 2003幾何試題之解題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林倍伊(2011)。教育指標及家庭資本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日韓美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碧珍、蔡文煥(2003)。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258,2-20。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1-38。【轉載自張秋男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 (pp.125-164)】
邱姵瑜(2010)。國小學童學習環境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柯淑萍(2012)。中彰投地區七年級學生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洪川富(2008)。家庭作業完成時間與頻率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之研究-TIMSS 2003臺灣數學科資料的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洪志明。(2001)。我國國二學生課餘學習時間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科學教育月刊,236,3-13。
洪詠茹(2012)。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學習成就相關性之探討-以TIMSS 2007亞洲四國/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孫嘉德(2010)。從教科書分析來瞭解我國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與TIMSS 2007幾何與測量表現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徐美英(2000)。TIMSS數學實作評量在臺灣之試用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臺中市。
高金水(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三角形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汶后(2011)。幾何融入面積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面積公式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張芳全(2004)。影響開發中國家教育品質因素之模型檢定。教育與社會研究,6,27-67。
張芳全(2005)。貧窮與教育之關係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9,73-120。
張芳全(2006a)。影響數學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TIMSS 2003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9卷3期,151-179。
張芳全(2006b)。影響數學成就因素在結構方程式模型檢定:以2003 年臺灣國二生TIMSS 資料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 163-196。
張芳全(2006c)。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芳全(2007)。臺灣、美國及日本之國二學生家庭作業與數學成就關係比較。教育資料集刊,34,285-316。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 : 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頁39-76。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25(1),頁29-56。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秋男(主編)(2005)。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教育中心。
張素珍(2011)。以TIMSS 2007數學評量架構中認知領域進行國小六年級小數的除法測驗編製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惠卿(2007)。影響數學成就因素在結構方程式模型之檢定:以臺灣與美國八年級學生TIMSS 2003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郭宛靈(2010)。家庭資源、科學就業傾向與科學態度對科學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6芬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于倩(2003)。運用學校本位數學教學模組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幾何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Jerome S. Bruner]「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7(4總號28),頁157-162。
陳永昌(2011)。家庭社經因素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TIMSS 2003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陳依喬(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之多層次模型─以TIMSS 2007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怡仲(2010)。以TIMSS 2007認知評量架構探討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能力-以三、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期),頁1-43。
陳香如(2011)。家庭資源與學生學習表現之模糊統計與相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陳梅嬌(2009)。雲林縣國小低年級學童數學學習環境、學習興趣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陳雪華(2002)。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直觀面積概念在動態診斷教學下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期),頁121-152。
陳麗妃(2006)。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曾平貴(2007)。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童鈺能(2010)。探究國一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間之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頁113-145。
黃尚文(2009)。從TIMSS 2007探討教師因素與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認知表現之關係:以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黃金泉(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角的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琡懿(2007)。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面積診斷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伯軒(2008)。探討影響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以TIMSS 2003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臺北市。
楊梨珍(2008)。從TIMSS 2007結果探討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教育資源、科學自信、科學興趣與科學成就的關係:以七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楊蓓芬(2008)。臺灣與歐洲地區小四學生之數學學習成就之國際比較分析:以TIMSS 2003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劉建宏(2010)。國小四年級學童之幾何表現的概念結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台中市。
劉島伊(2012)。數學自我概念對內、外在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就中介效果之探討-以TIMSS 2007臺灣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蔡志隆(2008)。TIMSS 2007評量架構應用在金門縣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蔡宛伶(2012)。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檢定影響學生數學成就之因素-以TIMSS 2007臺灣四年級學生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蔡瑜馨(2012)。母親國籍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嘉宮(2006)。TIMSS數學實作評量試題在臺灣試行施測結果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臺中市。
蔣威廉(2012)。試題層次與測驗層次之認知診斷模型適合度分析-以國小四年級面積單元診斷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鄭權(2012)。國小學童學習興趣、學習意願、學習行為與學習成就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貞秀(2002)。國小中年級學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琬如(2011)。亞洲五國(地區)國中生偏差行為與校園安全觀感對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以TIMSS 2007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羅珮華(2000)。「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之抽樣設計。科學教育月刊,235,14-20。
譚克平(2009)。TIMSS國際教育評比研究簡介。研習資訊,26(6),11-20。
蘇一如(2007)。影響國際數學成就因素之比較—以TIMSS 2003臺灣與美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588-606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60). Connecticut: greenwood.
Dewey, J. (1969). Interest and effort in education. Bath: Cedric Chivers Ltd.
Dworkin, M. S. (1959). Dewey o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Fishman, S. (1998). Nested dualisms underlying Dewey’s student-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S. M. Fishman & L. McCarthy (Eds.), John Dewey and the challenge of classroom practice (pp. 29-45).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Hauser, Robert M., Shu-Ling Tsai, & William H. Sewell. (1983). “A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20-46
Kalmijn, M., & Kraaykamp, G.(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22-34.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73-85.
Marsh, H. W., & Hocevar, D. (1985). A new more powerful method of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 107-117.
Marsh, H. W., Hau, K. T., Balla, J. R., & Grayson, D. (1998). Is more ever too much? The number of indicators per factor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3, 181-220.
Martin, M. O. (Ed.)(2005). TIMSS 2003 user guide for the international database.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Martin, M.O., & Kelly, D.L. (eds.) (1996).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echnical Report Volume I: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esting,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Boston College.
Mayer, A. E. (1950).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Englewood Cliffs.
Mullis, I. S, Martin, M.O., Smith, T.A, Garden, R.A, Gregory, K.D, Gonzalez, E.J, Chrostowski, S.J., & O’conner, K.M. (2001). TIMSS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specification 2003, 2 ed.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Ruddock, G. J.,O’Sullivan,C. Y.,Arora, A., & Erberer, E. (2006). TIMSS 2007 Assessment Framework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V.S., Martin, M.O., Foy, P., Olson, J.F., Preuschoff, C., Erberber, E., Arora, A., & Galia, J. (2008). 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V.S., Martin, M.O., Foy, P., & Arora, A. (2012).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Chestnut Hill, MA 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IEA Secretaria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well, William H., Archibald O. Haller, & Alejandro Portes. (1969).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 Attainment Proc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82-92
Teachman, J.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7.1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7.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