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王慧娟
中文論文名稱:大學生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關係之研究 : 以臺北大學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指導教授姓名:王保進 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課外經驗就業能力
英文關鍵字: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employabil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關係之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1學年度目前就讀國立臺北大學應屆畢業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分析探討來蒐集大學生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之相關資料,並參酌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95-100學年度大專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之題目指標,編製「臺北大學學生課外經驗量表與就業能力量表之問卷」,以「課外經驗」為研究核心,描述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院類別,在課外經驗表現上的情形,以分析臺北大學學生在課外經驗的現況,再據此探討其就業能力之差異情形及其相關因素。資料經整理後,取得有效樣本共338人,為達研究目的,將調查資料利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及點二系列相關等量化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大學生在課外經驗中,以社團經驗及工讀實習經驗面向之拓展人脈、結交朋友、增加社會歷練及探索自己對領域相關職業的接受度等方面有很好的幫助;以證書經驗及國際經驗面向之語言認證、旅行的次數表現為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課外經驗表現之差異情形:
(一)性別變項在課外經驗表現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二)學院別變項在課外經驗表現方面有些微顯著性差異。
三、大學生在就業能力與其項目指標表現上大致為中等程度以上。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就業能力表現之差異情形:
(一)性別變項在就業能力表現方面有些微顯著性差異。
(二)學院別變項在就業能力表現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五、大學生在在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表現大致呈現正向低度相關。
最後歸納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大學院校、大學生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used questionnaires, and the subjects wer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NTU) graduating students in 2012 academic yea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of gener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and collected. The author also referred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Graduating Students from 2006 to 2011 Academic Years completed by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Database. Thus, she was able to compile the Questionnaire of NTU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Scale and Employability Scale. With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being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the subjects’ performance in this aspect was described and then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type of college, etc. Consequently, the various condi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ubjects’ employability were discussed. A total of 338 valid samples was obtained. The data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Chi-squar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in terms of extracurricular clubs and internship perspectives, helped the subjects greatly in human networking, making friends, improving social experience, and exploring and accepting major-related jobs. In terms of the perspective of certificat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anguage certificates and traveling ranked the top.
Seco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as follows: (a) the subjects from the different gender,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b) the subjects from the different type of college found sligh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Third, the subjects performed above the average in employability and its indicators.
Fourth,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as follows: (a) the subjects from the different gender, found sligh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employability; (b) the subjects from the different type of colleg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employability.
Fifth, a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subjects’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 and employability.
Finall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等教育之發展現況與趨勢.....................11
第二節 大學生課外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就業能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35
第四節 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之關係.....................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56
第四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課外經驗現況與差異之分析.....................69
第二節 就業能力現況與差異之分析.....................84
第三節 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之相關分析.................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 115
中文部分............................................115
外文部分............................................123
附 錄 127
附錄一 臺北大學學生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調查問卷
(預試)...................................... 127
附錄二 臺北大學學生課外經驗與就業能力調查問卷
(正式)...................................... 131
壹、中文部分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2008年臺灣1000大企業對大學生評價大調查。取自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b21c4f328d011c6a263bff0263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9年3月)。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取自http://www.cheers.com.tw/ doc/page.jspx?id =40288aed203227750120374004d966c4&number=1
丁嘉琳(2007)。交換學生扭轉他們的一生。天下雜誌,375,156-160。
王玉麟、黃以玫、李光華、楊鎮華(2011)。以核心能力為基礎之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機制:以中央大學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207,42-52。
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評鑑雙月刊,15,20-23。
王保進(2011)。從評鑑取向探討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內涵。教育研究月刊,207,42-52。
王靖惠(2005)。Peter Jarvis 經驗學習之探討。社教雙月刊,8,29-37。
田弘華、田芳華(2008)。誰升學?誰就業?誰失業?大學畢業生出路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4),33-62。
行政院青輔會(2006)。九十五年度青少年政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行政院青輔會(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佩熹(2012)。學生就業力、社團參與認同與工作價值觀對其個人 與生涯發展傾向影響性之探討—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姿萱(2005)。全人成長通識課程之課外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師友月刊,519,37-41。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改進:1994-2007。教育資料集刊,35,1-28。
呂宇倫(2005)。我國壽險業從業人員對專業證照認知之研究-以本業與非本業證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宋廣英(2008)。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0)。西方大學理念的轉變:從傳統、現代、後現代。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563-599。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姵築(2007)。我國金融保險學群學生就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姿蓉(2007)。國內休閒學系實習課程與學生就業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李雪莉(2002)。臺灣能培養出國際人才?大學戰全球開打。社會觀察,249,178-184。
沈永堂(2002)。我國技職校院建築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16-S-324-001)。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沈姍姍(1998)。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式微?-自教育改革趨勢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與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教育機會均等,29-53。臺北:揚智文化。
沈健華、賴兆昱、周春美、許舒翔(2004)。企業商管類人力核心能力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5(2),185-201。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市:復文。
周育貞(2008)。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職場核心就業力、專業能力與進路抉擇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啟東(2002)。進入贏者圈的第3把鑰匙-態度決勝負。商業周刊,782,112-117。
周富美(2002)。Kolb’s 課外經驗理論之介紹-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啟示,致理學報,16,167-185
林大森(2010)。臺灣大學生畢業流向之初探。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0(1),85-125。
林玉珮(2006)。就業力要如何教?如何學?。天下雜誌—海闊天空十週年競爭實力,特刊,388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邦傑、王煥琛(1992)。大學生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
林冠宇(2009)。教育學門高階人力資源開發與生涯進路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義叡(2007)。基本職能與就業力提升關聯性研究:以中部地區青少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蕙瑛(2005)。身心發展與學習行為。社會科概論。臺北市,五南。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
洪久賢(1999)。國際觀光旅館餐飲外場服務人員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1(1),87-104。
洪麗美、李亮君、胡庭禎(2009)。大學生核心就業力之探討─以某科技大學 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3,35-50。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與其工作價值觀聯性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4-75。
孫志麟(1996)。高等教育與就業:台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6),129-142。
徐木蘭(2001)。大學質變啟動經濟引擎。天下雜誌,240,252。
徐裕逢(2009)。大學應屆畢業生工作價值觀與就業力之探討:以臺中地區大學院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彰化縣。
秦夢群、莊清寶(2010)。大專生求學經歷與就業力關係。戴於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4,85-112。
張松年、楊淳皓、蔣忠慈(2008)。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知覺之核心就業力與其關聯因素分析: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戴於人文及管理學報,5,255-302。
張武昌(2008)。提升大學生的英語能力:政策與策略。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289-32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
張淑娟(2004)。反思成人學習理論中的「經驗」。社教雙月刊,123,30-40
張莉足(2008)。論大學生之學習歷程與就業─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媛甯(2006)。企業型大學之發展趨勢、待解決問題與對高等教育經營管理的啟發。
張震(2007) 。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臺北:臺大中心。
教育部(2003)。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研究專案報告。2007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20b.htm#1-1 。
教育部統計處(2009)。主要統計表。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曹學仁(2006)。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以欣(2009)。教育學門大學生學習生活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惠萍(2012)。大專畢業生工作動機與就業力影響工作滿意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迪威(2008)。跨文化課外經驗之反思-以國立中山大學Global MBA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許添明(2008)。邁向一流大學-關注面向與執行策略。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27-9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
許雅筑(2008)。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與市場人力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文正(2007,7月19日)。私立技職校院評選「南台科大」企業最愛。工商時報,專1版。
郭秀櫻(2003)。「教育研究」的批判教育研究:教研所大學生的課外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峻廷(2009)。過量教育與就業力技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
陳伯璋(2007)。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現實與理想。發表於「2007教育前瞻論壇」學術研討會,96年12月19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辦,高雄市。
陳秀華(2007)。學歷與證照之替代與互補關係-以十三所大學財金系與資管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思維(2007)。大三學生出國研習學習獲得與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院校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探討。弘光學報,46,59-74。
陳素琴(2012)。當代大學面臨之挑戰與發展機會及對國內高等教育發展之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89-214。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
陳維昭(2000)。邁向新世紀的國立大學。載於劉安之、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實踐,91-96。臺中市,逢甲大學。
陳德華(2005)。臺灣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國民教育,46(2),13-31。
陳韻宇(2007)。大學畢業生學校課外經驗對其就業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森明(2004)。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美國名校的啟示。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109-123頁)。臺北縣淡水鎮:淡大出版中心。
彭森明(2008)。以學生學習與發展為主軸的大學教育評鑑:理念與實施。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235-256。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
曾淑芳(1998)。準諮商員諮商輔導課外經驗之分析研究-以彰化師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碧淵(2009)。提振青年就業力,從教育開始。勞工就業期刊,18,18-15
曾麗芳(2007,7月30日)。林聰明扮演超級推銷員-提升雲科大能見度與知名度。工商時報,D1版。
游秋怡(2008)。台灣地區大專院校畢業生證照持有對初職與薪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湯堯(2005)。大學財務制度之變革與因應研究—以探究內部控制制度為核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61-81。
湯堯、成群豪(2010)。高等教育的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明月(2000)。成人課外經驗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政傑(2010)。大學的質變與量變。師友月刊,521,1-4。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雙月刊,59,2-11。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黃慧瑜(2003)。我國大學校院教育研究出版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楊少璇(2002)。高等教育的競爭策略-以四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國賜(1987)。現代教師如何建立專業知能與地位。師友,5,16-18。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月刊。2009年9月20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kirby/%E7%B6%B2-21.htm
楊雅如(2011)。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力知覺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楊靜子(2004)。全球化下大學組織困境之探討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經營之啟示。
廖清輝(2004)。技術士證照檢定制度對職場競爭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廖清輝(2004)。技術士證照檢定制度對職場競爭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管貴貞、萬衛華(1999)。景文技術學院二專部學生工讀狀況與生活適應之探討。景文技術學院學報,9(2),75-92。
蓋浙生(2006)。大學商機—台灣大學校院財源籌措的新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
趙修華(2010)。高等教育大學生課外經驗與專業能力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孟奇、邱俊榮、胡均立(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昇就業力 : 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劉怡彣(2008)。不同背景大學生的多元經驗與公民參與、學習表現 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禚建茹(2010)。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培養之關係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1-26。
蔡祈賢(2000)。終身學習與公務人力發展。臺北市:商鼎文化。
蔡培村(2000)。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57,2-10。
鄭勝耀、洪志成、楊正誠(2007)。大學多元入學規劃與大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94 學年度大三學生的修業狀況與生涯規劃為例。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2,1-15。2009年3月1日,取自:
蕭玉真(2004)。我國高等技職教育提昇國際競爭力之研究-以國際期刊論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蕭富方(2009)。金融證照與學業特性對大學商學女性畢業生初入職 場之薪資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賴玫君(2008)。文化衝擊、文化調適與學習策略之探討-以留學美國之國際交換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頻朱吟(2007)。公立大學職員進修博士學位與人員發展之關係──以高雄某國立大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2,90-107。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韓青秀、姜兆宇(2007,5月8日)。景氣差去年近四萬人留學找出路。聯合晚報,3版。
羅寶鳳(1997)。瞭解組織中的學習—台灣的一個個案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289-320。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
貳、英文部分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16, 28-31
Burke, P. J., & Dunn, S. (2006). Communicating science: Exploring reflexiv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1(2), 219-231.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Curtis, S., & Shani, N. (2002). The effect of taking paid employment during term-time on students’ academic studie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6(2), 129-138.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ouchstone.
Drucker, P. (1989). The new realitie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 New York: Harper & Row.
Drucker, P.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Engberg, M. E. (2007). Educating the workforce for the 21st century: a cross-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a pluralistic orient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8(3), 283-317.
Burke, P. J., & Dunn, S. (2006). Communicating science: Exploring reflexiv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1(2), 219-231.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Hillage, J. & Pollard, E. (1998),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Brief 8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ollingsworth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4, No.5, 509-517.
Jacoby, B. (1996). Service-le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cy-Bass Publishcrs.
Jarvis, P. (1995).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Rout Ledge.
Jarvis, P. (2004).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Lindeman, E. C. (1961).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orman, Okla: Oklahome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Marklein, M. (2006). Should government take a yardstick to colleges? USA Today. Retrieved May 18, 2007, from http://www.usatoday.com/news/education/2006-11-13-spellings-cover_x.htm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eill, N., Mulholland, G., Ross, V., & Leckey, J. (2004). The influence of part-time work on student placement.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8(2), 123-137.
Newman, F., Couturier, L., & Scurry, J. (2004).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hetoric, reality and the risk of the market.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ress.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volume 2: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rkin, H. (1991).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In P. G. Altbach (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encyclopedia. Chicago: St. James Press.
Pool. D. L, & Sewell. P (2007).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9(4), 277-289.
Aterfiel T. H. and McLarty J. R. (1995).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ERICDigest (selected) (073).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1109.)
Waterman, A.S. (Ed.) (1997).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封面
謝辭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1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