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何立仁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私立復興小學學生之學校集體記憶與空間意象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徐榮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集體記憶校園空間空間意象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1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的集體記憶與學校空間意象。因此本研究以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小學部為研究範圍,試圖蒐集國小學童的集體記憶,再瞭解學童對於學校的空間意象為何。學校可以透過有形的建築物或是教室空間的分配,藉此傳達無形的教育理念,因此學校除了正式的課程之外,也提供了「境教」的功能。學校善用其教育性與象徵性,經由展現與詮釋校園空間的意象,可使境教的潛在性影響更為深遠。而適逢擁有六十八年建校歷史的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剛於幾年前完成校舍的重新整建,因此希望經由蒐集學生的集體記憶,瞭解他們對於學校的空間意象,並且探討集體記憶與學校空間意象的互動情形。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
一、探討國小學童對學校的空間意象。
二、探索國小學童對學校的集體記憶。
三、瞭解學校空間意象對集體記憶之形塑。
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法,瞭解國小學童對於學校有什麼樣的集體記憶,輔以文獻資料分析法,蒐集有關私立復興小學的各項資料、照片,再透過田野觀察法,實際觀察國小學童是在何種氛圍下在學校活動,並且形塑出什麼的空間意象。希望透過訪談國小學童、文獻分析與田野觀察的研究方式,相互交叉比對,瞭解國小學童對集體記憶與學校空間意象的互動情形。
經由訪談,發現國小學童學校空間意象是建立在學校課程的安排,而空間意象會影響集體記憶的形塑。一所學校,若是想要永續經營,就必須有意義的建構學校空間,並且提昇與深化學生的學習與經驗記憶的聯結。因此本研究試圖找出集體記憶與校園空間意象之間的連結,探討如何增加記憶情感對校園空間的認同,進而形塑出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集體記憶、校園空間、空間意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範圍與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集體記憶理論..............7
第二節 學校空間意象理論..........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的選用.............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37
第四節 資料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內容與成果.............47
第一節 私立復興小學空間分析........47
第二節 受訪者背景分析.............52
第三節 集體記憶與空間意象之論述....55
第五章 結論......................105
參考文獻 .........................111
一、中文資料
(一)期刊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91:6-19。
王明珂(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于宗先(1990)。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249,185-192。
方偉達(1998)。校園整體性環境規劃與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1,12-17。
方偉達(1999)。探討學校的建築形式與其永續性。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43-50。
江柏煒(2007)。誰的戰爭歷史?: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民俗曲藝,156,85-155。
吳文德、周儒(2003)。校園學習棲地。環境教育研究,1(1),19-50。
吳清山、林天祐(2001)。潛在課程。教育研究,86,111。
吳孟娟(2005)。老舊學校之風華再現-以桃園縣設校三十年以上國民中學為例。學校建築與學習,181-198。
周南(1996)。國民小學校園規劃之開放建築觀念。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刊,31,13-16。
柯塞(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邱彭生譯)。當代雜誌,91:20-39。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147-201。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
徐榮崇(2008)。集體記憶與社會資本-談加拿大臺灣移民的居住地選擇與思維。人口學刊,37,115-151。
許文堂(2006)。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實與集體記憶。《台灣史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1-50。
莊玟琦、邱上嘉(2004)都市空間意象探討。設計研究,116-127。
張佩瑛、賴文堅(1996)。開放空間與教育-專訪台大土木工程所黃世孟教授。教育研究,52,4-7。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 57-96,1998。
游春生、許添明(2003)。宜蘭縣校園建築更新規劃與經費運用。教育研究,108,79-90。
楊順南(1997)。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示。教育研究,56,51-62。
董振平(2002)。從藝術作為歷史與文化的展示公器談起。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九一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實錄: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111-121 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蔡承家(1998)。開放教育中學習空間規劃的另類思考。公教資訊季刊,2(2)。72-80。
蔡進雄(1999)。開放教育、開放學校、開放參與與學校建築。菁莪,10(4),44-48。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1):247-296。
蕭阿勤(2008)。〈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二期,77-138。
蕭阿勤(2008)。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77-138。
(二)論文
王雅芳(2004)。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之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吳基正(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校園規劃與社區使用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明興(2008)。從使用後觀點評估開放教育下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朴子市祥和國小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美慧(2002)。九二一震災重建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南投縣(市)國民小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沈芳如(2007)。《台南文化》與戰後台南「府城」集體記憶的建構(1951-200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澤民(2002)。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論文。
姜翠屏(2008)。學校綠建築在校園規劃上的應用 以南投縣埔里鎮水尾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桂景星(2011)。新榮論述校園空間規畫與活動課程實踐的創校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涂宗成(2008)。校園空間改造評估研究—以高雄縣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計畫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曹文娟(2010)。以空間規劃營造學習型學校之個案探討。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韻靜(2011)。臺北車站地下街之活化再利用-以爵士廣場青少年街舞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郭銘讚(2010)。學校綠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以臺南市億載國小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書豪(2011)。地方觀光發展與集體記憶的疏離-以九份地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雅芳(2010)。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雅萍(2009)。從身體現象學論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以臺中縣葫蘆墩國民小學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武清(2003)。網路媒介與集體記憶:從台灣棒球史中的「龍魂不滅」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士賢(2009)。校園空間展現特色形式之研究 -以新坡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喜(2007)。921震後國小新校園空間使用、休閒活動之滿意度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溫采婕(2011)。集體記憶與文化地景-以戰後北投公園的變遷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劉宇雲(2002)。震災、集體記憶與重建:以東勢匠寮巷為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俊志(2004)。透過Web方式對校園空間進行管理及分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專班碩士論文。
劉貞貞(2005)。台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劉澤玲(2009)。客家米食文化在銅鑼傳統飲食中的傳承。高雄餐旅學院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怡心,2001。台中縣清水鎮大楊油庫的集體記憶及其社會意涵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盧智敏(2002)。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以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宜芳(2010)。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夙蓮(2002)。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月媛(2008)。以永續校園評估指標建構國民小學校園及3D虛擬實境呈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冠華(2012)。集體記憶的衝突與凝聚-金瓜石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三)書籍
Babbie, 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臺北市:時英。
Crabtrre, B. F. and Miller, W. L.(2007)。最新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臺北縣:韋伯文化。
Maurice Halbwachs(2002)。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中國:上海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林木貴(1989)。國小校園設計研究。台中:教育廳。
林勤敏(1987)。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
施並宏(1999)。台灣省國民小學校園建築景觀蒐探。台北: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莊懷義等(1994)。教育概論。台北:空大。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郭為藩、高強華(1987)。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台中:教育廳。
湯志民(2002a)。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2b)。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熊泰坤等(1985)。校園的綠化美化。台中:教育廳。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二、英文資料
1.Bartlett, F.,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李維譯。台北市:桂冠,1995.
2.Bennett,T., ‘Museum and “the poeple”’ . In Lumley Robert (ed.) The Museum Time-Machine:Putting cultures on display.pp.63-85. New York :Routledge.,1992.
3. Coser.Lewis A.,1992,`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in Maurice Halbwachs.On Collective Memory. By Lewis Cose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P.1-34.
4.Schwartz, B., ‘Collective memory and history: How Abraham Lincoln became a symbol of racial equalit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38, pp.469-496.,1997.
全文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