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丁凡與唐宗漢譯(2004)。我的天才噩夢。臺北:遠流。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三民。 王如敏(2001)。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五南出版社。 王佳煌與潘中道等譯(2006)。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江麗美譯(1999)。資優兒童與人類潛能發展。台北:桂冠。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李子佩(2004)。認輔學生受認輔經驗之敘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雅卿(1997)。成長戰爭。臺北市 : 商智文化。 李秀姿(2005)。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與人際溝通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呂金燮(2002)。我國國小資優教育課程的發展與調適。資優教育研究,2卷2期,第1-22頁。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市:張老師。 尚容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林妙華(2003)。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3卷1期,第103-138頁。 林淑菁(2004)。是「朋友」還是「同學」?---一個女資優生在不同學習情境同儕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言(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資優資源班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花敬凱譯(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台北:心理。 洪嘉盈(2002)。國小五年級資優生與一般生在分組學習時的同儕友伴關係。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南市。 徐炳勳譯(1996)。阻力最小之路。台北市:天下。 高欣蕙(2003)。一個資優兒童的人際關係之敘說。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慧如(1999)。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靖卿(1996)。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探究。資優教育季刊,59期,第25-30頁。 張馨仁(2001)。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游梓翔、劉文英與廖婉如(199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黃孟嬌譯(1998)。孩子說的故事。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廖永堃(1991)。國小資賦優異兒童學業低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493-518頁。 蔡典謨(2004),高智商低成就,學校出了什麼問題?資優教育季刊,民92年09月,第88期,第30~36頁 蔡麗婉(2005)。國小資優生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雪梅譯(1994)。資優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謝怡珮(199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梅玉(1995)。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in, S. K., & Bell, S. M (2004). Social self-concept, social attributions,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who are gifted compared to high achievers. Gifted child quarterl, y, 48(3), 167-178. Cornell, D. G. (2004). High ability student who are unpopular with their peer. In Moon, S. M., (Ed. ), Social/ emotional issues, underachievement, and counseling of gig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31-40.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avid, G. A.& Rimm, S. B.,(1985). Underachievement: Diafnosis And Treatment.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276-306, Boston : Pearson. Gross, M. U. M.,(2002). “Play Partner”or”Sure Shelter”: What gifter children look for in friendship? The SENG Newsletter, 2(2), 1-3. Nelles, L. M.& Gridley, B. E.(2000). Sociocultur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preschoolers of high intellectuall abilit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4(1), 33-44. Renzulli, J. S.(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Reexamining a definition. Phi delta kappan, 60, 180-184. Rimm, S. (2002). Peer pressurs and social acceptance of gifted students. In Maureen Neihart,Sally, M. Reis,Nancy M.Robinson,Sidney M.Moon(Eds.),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 of gifted children, 13-18. Tex.: Prufrock Press. Reis, S. M. & McCoach, D. B.(2002). Underachievement in Gifted Studens. In Neihart, M., Reis, S. M., Robinson, N. M., Moon, S. M. (Eds.).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 of gifted children, 81-92. Tex.: Prufrock Press. Silverman, L. K. (1993). Social development, leadership and gender. In L. K. Silverman (Ed.). Counse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291-327. Denver: Love. Sternberg, R. J.(2004). Introduction to Definitions and 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 In R. J. Sternberg(Eds.), Definitions and 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 xxiii-xxvi.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